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 原子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 原子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9-28 12:2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了解最外层电子对原子性质的影响。 2.知道原子可以转变为离子,了解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3.了解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原子转变为离子的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展示】学生作品。 【提问】请欣赏同学们自制的原子结构模型,并判断1~4号作品分别是什么原子? 【追问】作品中质子不方便数,你们是如何判断出来的? 【追问】原子核外高速运动的电子是围成一个大圈在运动吗? 【展示】图片说明原子体积很小,原子核体积更小。 【提问】核外的电子如何在原子剩余的广阔空间里高速运动呢? 【讲述】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 回答:依据H氢原子、C碳原子、Na钠原子、Cl氯原子的质子数分别为1、6、11、17以及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的规律,直接数核外电子,判断1~4号作品分别是H、Na、C、Cl。 整理记录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离核近的电子能量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电子层从低到高依次称为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层;离核最远的也叫最外层,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不超过8个。 通过展示学生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真实情境中应用已学知识,同时引出要学的新知识。 为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做铺垫。
环节二: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氧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示意图中的形和数各表示什么含义? 【展示】利用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绘制钠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过程。 【布置任务一】完成任务一,参照教材图3-11读懂原子结构示意图,完成第1、2题。 观察教材图3-11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圆圈和圆圈内的+8表示原子核和核电荷数,弧线及弧线上的数表示电子层及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仿照老师示范绘制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完成任务一。 达成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教学目标1中“了解最外层电子对原子性质的影响”做铺垫。
环节三:原子的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的关系 【布置任务二】根据教材资料卡片栏目中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归纳稀有气体原子、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讲解: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氦原子为2)的结构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不稳定。非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化学性质不稳定。 【提问】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中的什么粒子有关? 【讲解】例题。 回答: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氦原子最外层为2个电子);钠、镁、铝等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都少于4个;氯、氧、硫、磷等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都多于4个。 回答:金属、非金属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做题巩固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达成教学目标1“了解最外层电子对原子性质的影响”,为教学目标2做铺垫。
环节四:离子的形成 【提问】如果典型的金属钠的原子遇见典型的非金属氯的原子,会怎么样呢? 【布置任务三】阅读教材,结合钠原子与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小组合作,用形象的方式展示钠原子和氯原子形成氯化钠的过程。 【展示】钠与氯气反应的视频。 【讲述】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梳理】离子的定义、离子的分类和离子的表示方法及含义。 【布置任务四】进一步比较钠原子与钠离子,氯原子与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归纳离子形成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梳理】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总结常见的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物质。 阅读教材,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整理: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离子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阳离子带正电荷,判断方法是:质子数多于电子数,多几个带几个单位正电荷;阴离子带负电荷,质子数少于电子数,少几个带几个单位负电荷。离子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注意:先写数字,后写“+”或“-”号,“1”要省略。 回答:钠原子与钠离子,氯原子与氯离子,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同;形成离子的过程中,原子核不变,外围电子有变化。 回忆:多数由分子构成,如氧气、氢气、氨气、水等,由原子构成的有铁、汞等金属和金刚石,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氯化钠和硫酸铜等物质。 达成教学目标2“知道原子可以转变为离子,了解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和教学目标3“了解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为元素的学习做铺垫。
环节五:巩固提升 【展示】本节课所学知识结构,梳理知识。 【布置任务五】回忆所学,完成下列第7~9题。 回忆:原子中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进而形成物质。 完成习题。 巩固知识。
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