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3 元素(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元素符号的书写和含义的学习,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树立正确的“元素观”,渗透“化学观念”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初步认识,体会科学家研究元素问题时的“分类观”,进一步渗透“化学观念”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初识元素周期表,并能从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元素符号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认识元素符号,掌握其含义 【讲解】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 【资料】课件展示“常见元素和符号”,说明记忆要求。 【讲解】元素符号的宏观含义和微观含义。 【练习】课件展示几个元素符号,要求同学们说明其含义。 聆听,记笔记。 聆听,记笔记。 回答问题。 介绍元素符号的规范写法及具体含义,帮助学生建立从宏观、到微观再到符号的三重表征,树立正确的元素观,渗透“化学观念”的核心素养。
环节二:初识元素周期表,获取相关信息 【引导】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化学史:介绍门捷列夫的故事。 【讲解】元素所在表格中各数值的含义;原子序数的定义;元素的分类。 【讨论】1.元素周期表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 周期表中的元素可以分为哪几类?每一类主要集中在周期表什么位置? 每个周期开始的元素有什么特点?结尾的元素有什么特点? 【总结】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的内容十分丰富。由于我们目前所学的知识不足,尚不能完全掌握,但仍然可以从表中获得很多知识。 高中之后,我们会进一步挖掘元素周期表中的内容。 聆听。 聆听,记笔记。 回答问题: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列。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列叫作一个族。 2.周期表中元素分为“金属”和“非金属”“稀有气体”三大类。金属元素主要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左下方,非金属元素主要位于周期表的右上方(H特殊),稀有气体元素位于周期表最右一列。 3.每个周期通常都是由金属元素开始,靠近尾部变为非金属元素,最后由稀有气体元素结尾。 聆听,记笔记。 引导学生分类认识元素周期表,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族、周期、原子序数。通过归纳总结的方法发现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本环节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研究元素问题时的“分类观”,进一步渗透“化学观念”的核心素养。
环节三: 拓展学习,了解元素背后的故事 【同学讲解】元素中文名称的由来。 【同学讲解】某些元素发现的故事——元素镭(Ra)。 【课堂练习】1.下列元素符号书写有错误的是( )。 钠NA 氯Cl 铝Al D.氦He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的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B.元素的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内的中子数 C.元素的原子序数等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D.元素的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3.下列符号表示两个氢原子的是( )。 A.H2 B.H+ C.2H D.2H2 4.下图分别是某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 B.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9 C.该元素是金属元素 D.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该元素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一位同学讲解,其他同学聆听。 1~2位同学讲解,其他同学聆听。 课堂练习,给出答案。 1.A 2.A 3.C 4.A 本环节为拓展学习内容,由感兴趣的学生课前进行拓展内容的准备,在课堂上与同学们进行分享交流,以新奇知识或故事的形式进一步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完成课堂练习,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