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单元任务:
班刊“跟着名家去旅行”
古诗词三首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回顾预学
德
鹊
蝉
德
“心”上一横不能丢。
写一写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创作背景资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经建德江时所作。当时,诗人乘坐的船正停宿于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了解背景
有感情地朗诵《宿建德江》,找到描写月的诗句,联系生活经验想象诗词中描绘的月夜景色。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与人特别亲近。
有感情地朗诵《宿建德江》,找到描写月的诗句,联系生活经验想象诗词中描绘的月夜景色。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广阔的天地间,诗人孤身夜宿他乡,只能与月为伴,是那样孤寂、愁苦。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来。
——贺知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湾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
浓浓的思乡之情。
公元730,孟浩然踌躇满志低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求仕失败,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寄情与山水。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在江西闲居时,晚间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这首词语言质朴,构思巧妙,选取的虽然都是乡间常见的景物,但通过精巧的组合,便把乡村月夜的景色描绘得恬静自然、优美如画,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经典佳作。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写“月”的诗句:
我想到的景色:
所见:
所听:
所闻:
月之诗情画意
有感情地朗诵《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找到描写月的诗句,联系生活经验想象诗词中描绘的月夜景色。
看到
听到
闻到
明月
别枝
惊鹊
星天
雨山
茅店
社林
溪桥
鸣蝉
蛙声
说丰年
稻花香
山中夜景清幽淡远而又生机勃勃,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夜晚山村恬静优美风光的喜爱,以及夜行所见带来的愉悦欢快之情。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你们觉得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此时的喜悦之情呢?
卷地风来忽吹散。
——(宋)苏轼
忽闻岸上踏歌声。
——(唐)李白
剑外忽传收蓟北。
——(唐)杜甫
忽,在古诗中,“忽”字常常包含着意外之喜。
“路转溪桥忽见”更给人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此时词人的心境浓缩成一个成语可以是——“喜出望外”。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广阔的天地间,诗人孤身夜宿他乡,只能与月为伴,是那样孤寂、愁苦。
诗人对夜晚山村恬静优美风光的喜爱,以及夜行所见带来的愉悦欢快之情。
比较两位诗人的经历的异同
公元730,孟浩然踌躇满志低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求仕失败,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寄情与山水。
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到上尧居住,并在此生活了二十年。在隐居期间,他关注农村生活,关系百姓疾苦,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相同点
仕途不得志
寄情山水
心系百姓
热爱国家
《宿建德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
不得志
孤独
寂寞
喜悦
热爱
夜行黄沙道中
踏一条东拐西弯的石板小径,穿行在山谷里:
你看:
你听:
你闻:
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往事重临心头,你和诗人,走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