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3 物质组成的表示(第2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3 物质组成的表示(第2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9-28 12:3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3 物质组成的表示(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化合物具有固定原子个数比的分析,初步了解化合价。 2.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了解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及一般规律。 3.能依据化合物的化学式推断元素的化合价,能依据元素化合价写出一些简单的化学式。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依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 教学难点 化合价概念的构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回顾】纯净物有固定组成,能用化学式表示。 【提问】是什么决定了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比? 倾听。 思考。 创设情境,在纯净物有“定组成”的事实基础上,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微观本质。
环节一:微观视角探究化合物具有固定原子个数比的原因 【提问】从微观角度探究下列化合物具有固定原子个数比的原因。 1.分析NaCl中原子个数比为1∶1的原因。 2.分析MgCl2中原子个数比为1∶2的原因。 3.分析HCl中原子个数比为1∶1的原因。 【归纳】化合物具有固定原子个数比的原因。 1.金属元素的原子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化合,有何特点? 2.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化合,有何特点? 从原子结构入手,用图示的方式表征NaCl、MgCl2、HCl的形成过程,推演出不同原子按照固定比例化合的原因,是为了使各原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且满足原子间得、失电子(共用电子对)的数目相等的关系。 通过比较、归纳等多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宏观规律背后的微观本质,凸显变化与稳定的跨学科概念。
环节二:初步认识化合价 【展示】NaCl中,Na为+1价,Cl为-1价;HCl中,H为+1价,Cl为-1价。 【提问】化合价的数值与正负由什么决定? 【小结】元素化合价的概念建构与表示方法。 【展示】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1.总结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2.对常见化合价进行分类记忆。 【展示】常见化合物中的各元素的化合价。 【提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观察、对比,初步建立化合价的概念。 通过读图表,找到化合价的一般规律,了解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学会用口诀法、分类法熟记必备的化合价。 交流、讨论,感受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一般规律。 了解化合价是认识物质组成的基本工具,发展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念。
环节三:应用化合价解决化学问题 【活动1】用化合价书写简单的化学式。 【活动2】根据化学式推断元素的化合价。 通过探析典型问题,掌握运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以及根据化学式推断化合价的一般方法。 感悟化合价的应用价值,形成应用化合价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从原子结构出发,认识化合价的本质,深刻理解组成化合物中各元素原子之间的数量关系,体会化学式的深刻内涵。 体会原子结构、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 建构化合价的概念以及其应用模型。
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