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初步形成定量认识物质变化的质量视角和守恒意识。 3.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形成基于证据推理的科学思维。 4.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发展史的学习,感悟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和守恒观的建立。 教学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微观本质的阐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展示多彩的化学变化组图。 【资料】投影课件展示“多彩的化学变化”图片。 【提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呢? 欣赏多彩的化学变化图片,思考并回答:描述图片上的实验,思考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是什么。 感受美好,激发兴趣。引发学生不但关注质的变化,同时要关注量的研究。
环节二:实验探究,初步发现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实验。想一想:做这个实验之前,你预测反应前后的称量结果是否会有变化? 【演示实验】铜与氧气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提问】根据这个实验,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过渡】为什么用铜与氧气的反应研究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 再来看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提问】根据这个实验,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是哪部分的质量和哪部分的质量存在相等关系?分析强调反应中“参加”的含义。 【过渡】历史上,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发现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的规律。 观察实验,思考,讨论,思维碰撞。 思考原因,分析不同化学反应的特点。 观看,思考,发言,相互补充,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培养观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去伪存真的能力。
环节三:引发冲突,再次探究 【提问】下面我们来看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想一想,这个反应结束后质量是不是相等的。 【引发冲突】为什么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后质量变小,分析定律中关键词“各物质”的含义,进而完善定律。 观看,思考,发言,相互补充,得出结论。 交流讨论,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要注意称量到所有的反应物,包括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也不能遗漏。 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既敢于表达自己观点,又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意外原因的能力。
环节四:拓展延伸,知识应用 【提问】我们来看一个实验: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想一想:做实验之前,你预测反应前后的称量结果是否会有变化? 交流讨论,仔细观察,思考前后质量不相等的原因。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培养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
环节五:动画模拟, 突破难点 【提问】那么,为什么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会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吗? 【动画】微观模拟水分解的化学变化。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原因。 观察、思考,分析、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思维进入微观领域,思考原因,汇报交流。 从宏观走向微观,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动画模拟电解水的微观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巩固知识。
环节六:解释应用, 课堂小结 【提问】那根据今天学到的知识,谁能解释波义耳的实验未能得出正确结论的原因。 交流讨论,巩固应用。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进一步沟通,共同体会探究学习的乐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