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3课《祭十二郎文》学案(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普通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3课《祭十二郎文》学案(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1 22:25:54

文档简介

《祭十二郎文》学案
高二语文教研组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羞、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敛、省、致、怙、始、薨、嗣、比等)和虚词(其、以、邪、也、乎、矣等)及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和本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理解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叙事和抒情结合的写法,从而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亲情真实的展示。
二、作者简介
1.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韩愈一生经历大致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4岁以前。3岁丧父。受 ( http: / / www.21cnjy.com )兄韩会抚育。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后迁居宣城。7岁读书, 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究心古训,并关心政治,自称“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 也”(《与凤翔邢尚书书》),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
第二阶段,25至35岁。先登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士第。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 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山石》等。
第三阶段,36至49岁。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南山诗》、《秋怀诗》、石鼓歌》等。
第四阶段,50至57岁病故。先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任行军司马,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淮西平定后,升任刑部侍郎。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为兵部侍郎时,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前往宣抚,成功而还。最后这一阶段,政治上较有作为。重要诗文有《平淮西碑》、《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等
3.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正因为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而本文不落窠臼,一改过去惯例,没有一句赞颂的话(只是在文中顺便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 , 抒发悲伤情感 , 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三、基础知识
1. 字音辨识
闻汝丧(sàng)之七日 所怙(hù) 兄殁(mò)南方
省(xǐng)坟墓 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 孰谓汝遽(jù)去吾 窆(biǎn)不临其穴 尚飨(xiǎng)
2.通假字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靠)
(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4)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3.古今异义的词
(1)吾去汴州  
去:(古义)离开  (今义)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去  
(2)又可冀其成立邪  
成立:(古义)成家立业  (今义)(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3)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几何:(古义)多少(日子),意指过不了多久  (今义)多少(用于反问)  
(4)虽然,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与之呼应 
(5)志气日益微  
志气:(古义)精气神  (今义)为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汝又不果来 果:实现  
业其家 业:继承……的事业  
东亦客也 客:做客  
(2)名词作状语  
莫如西归 西:向西  
中年兄殁南方 中年:在中年  
毛血日益衰 日:一天天地  
(3)使动用法  
吾兄盛德而夭其嗣乎 夭:使......夭折  
成家以致汝 成家:使家成 致:使......来  
长吾女及汝女 长:养育,使……成长
  
5.一词多义

①乃能衔哀致诚 ( 表达 ( http: / / www.21cnjy.com ) )
②将成家而致汝 ( 使……来 )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到达 )
④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情趣,兴致 )
⑤致食客三千人 ( 招引 )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极,尽)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 趋,赴 )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 就职,上任 )
③金就砺则利 ( 靠近 )
④一蹴而就 ( 完成 )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成就 )
民之归仁,犹水之就下也。( 趋向)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接近 )
比  
①比得软脚病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往往而剧 (近来)
②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 (并列,挨着)
③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比较)
④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和…比较)
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等到,及)
书  
①汝去年书云 (写信)
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写)
③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书籍)
④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表)
⑤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书画)
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指<<尚书>>)
⑦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文字 )
6.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  
惟兄嫂是依(应为:"惟依兄嫂是")  
其又何尤(应为:"其又尤何")  
何为而在吾侧也(应为:"为何而在吾侧也")  
(2)状语后置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应为:”吾于汴州佐董丞相“)  
吾佐戎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徐州(省略“于”,应为:“吾于徐州佐戎”)  
(3)固定句式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非其真邪?  (“其......其......其......”构成选择疑问句,译为:“是......还是......还是......?”)
7.翻译句子
(1)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译:我自幼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摸样,只有依靠兄嫂。
(2)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译:假如知道真的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3)其然乎 其不然乎
译: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四、合作探究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云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 ( http: / / www.21cnjy.com ),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拓展阅读
2007年北京高考作文题:读古诗写感想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个用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读者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诗,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其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腾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写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上,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祭十二郎文》学案
高二语文教研组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羞、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敛、省、致、怙、始、薨、嗣、比等)和虚词(其、以、邪、也、乎、矣等)及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和本文破骈为散、边泣 ( http: / / www.21cnjy.com )边诉的语言形式;理解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叙事和抒情结合的写法,从而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亲情真实的展示。
二、作者简介
1.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韩愈一生经历大致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4岁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后迁居宣城。7岁读书, 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究心古训,并关心政治,自称“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 也”(《与凤翔邢尚书书》),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
第二阶段,25至35岁。先登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士第。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 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山石》等。
第三阶段,36至49岁。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南山诗》、《秋怀诗》、石鼓歌》等。
第四阶段,50至57岁病故。先从裴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任行军司马,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淮西平定后,升任刑部侍郎。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为兵部侍郎时,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前往宣抚,成功而还。最后这一阶段,政治上较有作为。重要诗文有《平淮西碑》、《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等
3.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正因为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而本文不落窠臼,一改过去惯例,没有一句赞颂的话(只是在文中顺便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 , 抒发悲伤情感 , 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三、基础知识
1. 字音辨识
闻汝丧( )之七日 所怙( ) 兄殁( )南方
省( )坟墓 归取其孥( ) 丞相薨( )
孰谓汝遽( )去吾 窆( )不临其穴 尚飨( )
2.通假字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
(2)零丁孤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
(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
(4)敛不凭其棺 ( )
3.古今异义的词
(1)吾去汴州  
去:(古义) (今义)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去  
(2)又可冀其成立邪  
成立:(古义)  (今义)(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3)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几何:(古义)  (今义)多少(用于反问)  
(4)虽然,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虽然:(古义)    (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与之呼应 
(5)志气日益微  
志气:(古义) (今义)为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汝又不果来 果:
业其家 业:  
东亦客也 客:
(2)名词作状语  
莫如西归 西:  
中年兄殁南方 中年:  
毛血日益衰 日: 
(3)使动用法  
吾兄盛德而夭其嗣乎 夭:  
成家以致汝 成家: 致:  
长吾女及汝女 长:
5.一词多义

①乃能衔哀致诚 ( http: / / www.21cnjy.com ) ( )
②将成家而致汝 ( )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
④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
⑤致食客三千人 ( )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 )

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 )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 )
③金就砺则利 ( )
④一蹴而就 ( )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 )
民之归仁,犹水之就下也。 ( )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 )
比  
①比得软脚病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往往而剧  ( )
②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  ( )
③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 )
④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 )
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 )
书  
①汝去年书云  ( )
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 )
③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
④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 )
⑤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 )
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 )
⑦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 )
6.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  
惟兄嫂是依(应为:"惟依兄嫂是")  
其又何尤(应为:"其又尤何")  
何为而在吾侧也(应为:"为何而在吾侧也")  
(2)状语后置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应为:”吾于汴州佐董丞相“)  
吾佐戎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徐州(省略“于”,应为:“吾于徐州佐戎”)  
(3)固定句式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其......其......”构成选择疑问句,译为:“是......还是......还是......?”)
7.翻译句子
(1)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译:
(2)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译:
(3)其然乎 其不然乎
译:
四、合作探究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云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 ( http: / / www.21cnjy.com )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 ( http: / / www.21cnjy.com )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拓展阅读
2007年北京高考作文题:读古诗写感想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个用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读者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诗,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其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腾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写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上,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