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学案
高二语文组
一、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多种手法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的方法。
2.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二、课前预习
1.走进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 ( http: / / www.21cnjy.com )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发扬唐代古文运动传统,被公认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秋声赋》作于嘉祐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这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 ( http: / / www.21cnjy.com )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3.复习学过的有关于秋天的诗句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魏 曹丕《燕歌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 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 屈原《九歌 湘夫人》)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 王绩《野望》)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唐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 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 范仲淹《苏幕遮》)
(《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4.文言知识整理
(1)通假字
忽奔腾而砰湃(砰湃同澎湃 ,波涛汹涌的声音)
有动于中(中同衷,内心)
(2)古今异义
如赴敌之兵(兵,古义;军队。今义:士兵。)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天,古义;自然。今义:天空)
金铁皆鸣(金铁,古义;兵器。今义;金属名)
(3)词类活用
欧阳子方夜读书(名词作状语)
春生秋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4)文言句式
胡为而来哉?(胡……哉:疑问句式,为什么……呢)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所以……,乃……:固定句式,用来……的,是……)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争荣?(奈何……:固定句式,为什么……) 三、课内探究
1.探究一: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多种手法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化虚
为实的方法。
①读课文第一段, “初淅 ( http: / / www.21cnjy.com )沥以萧飒”至“但闻人马之行声”。这几句话向来为人称道,把一个无形的秋声写的惟妙惟肖。思考一下,这几个句子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对于表现秋声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运用比喻手法,声色渲染,为我们营造了一幅令人“悚然”,令人感到“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 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的具体可感(化虚为实的手法)。另外作者巧妙的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②课文第二段文字在具体写到这句有关秋声的特点以前,先写了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明确:先写“秋之状”; 色,容,气,意四个方面。
③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没有直接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秋之声,而运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秋之状呢,是不是离题了?
明确:不是离题。理由如下:
A.为写秋声做一个铺垫, 使写秋声的笔触不至于太突兀。
B.是烘托,使“秋之声”更为形象而有声势,是通过写秋天的悲凉,来表现秋声的悲,是烘托的写法。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2、探究二:文章主题思想(第四段)
宋人写文章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特点那就是:由对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景物的描写中得到感悟、得出哲理。那么欧阳修会不会只是为写秋声而写秋声呢?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明确: A、人生的忧虑烦恼、劳顿困乏会耗损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经历。
B、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
C、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要与人争荣。
这一段,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
当堂检测与巩固提高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译:我正在夜间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惧地侧耳倾听。
(2)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
译:原来这是秋天的风声呀,它为什么突然就来了呢?
(3)其所以催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译:那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威。
(4)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
译: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四时中属阴;
(5)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译:人是有情有知的动物,在万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中又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使他的身体劳累;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就一定会动摇心中的精气。
(6)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译:为什么却要用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和草木争那一时的荣盛呢?想一想这是受了
谁的残害吧,又何必怨恨这秋声呢?”
【阅读拓展】
文章太守欧阳修(刘兴亮)
太守(宋以后称知州或知府)本是管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一州一府的行政事务的长官,并不专以文章见长。但是宋代却有一位太守,不但自己的文章做得好,而且以他的文章道德教化了他管理的那一方水土,使得这里的人民世世代代文风绵延,他自己终于也以“文章太守”的美名称颂于世,受人景仰,他就是欧阳修。
凡游人游扬州,必游平山堂,不游平山堂便不能算到过扬州。平山堂在扬州蜀冈中峰上,大明寺西侧,以凭栏远眺江南诸山,山与堂相平,故名平山堂。平山堂是欧阳修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在扬州任太守时所建。自从有了平山堂,人们便有了一个追思文章太守的绝佳去处。堂上有一方石碑,镌刻着一首苏东坡的词《西江月》,情深意切,而暗藏禅机,这是宋时扬州的另一位文章太守苏轼,在凭吊他的恩师欧阳修。堂上还有一副著名的对联:
隔江诸山,到此堂下;
太守之宴,与众宾欢。
构句奇特,而立意深远,原来这是清代扬州的又一位文章太守伊秉绶,在缅怀他的前任欧阳修。
欧阳修任扬州太守的时间其实很短,他于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八年(1048)二月二十二日到任,皇祐元年(1049)正月离任,其间不足一年。可是历代扬州地方长官也许没有谁不敬佩他的。 欧阳修生于北宋景德四年(1007),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个进士,曾在泰州做过判官。欧阳修4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郑氏携带他随叔父欧阳晔生活。因为家贫,欧阳修少年时代常向别人借书抄诵。有一次借得韩愈文章六卷,爱不释手,从此致力于古文。17岁时应举,因用韵不合,榜上无名。21岁时赴礼部考试,又名落孙山。23岁时在国子监考试,名列榜首。24岁时赴礼部考试,又名列第一。从此,欧阳修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他做过秘书省校书郎,又做过西京留守 ( http: / / www.21cnjy.com )推官,与当时名士梅尧臣等诗歌唱和。后来授任宣德郎,兼监察御史,充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参与编辑三馆秘阁藏书总目,即《崇文总目》。景祐三年(1036),因为替范仲淹打抱不平,被贬为夷陵令,几年后才复旧职。此后,欧阳修或在京中,或在地方,飘泊不定。庆历三年(1043),澧州向朝廷进献“瑞木”,说木上自然生出“太平之道”字样,是祥瑞的征兆。当时在谏院任职的欧阳修认为,这种荒唐的事情完全是知州故造妖妄以媚朝廷,建议宋仁宗诏令天下不得进献奇兽异禽,妖花怪木。他的建议和到了采纳。
对于欧阳修来说,庆历五年(10 ( http: / / www.21cnjy.com )45)是他的任途上的不幸的一年。这一年,范仲淹、杜衍、韩琦和富弼等朝廷重臣相继被罢官,欧阳修因支持他们的政见而上疏辩护,遭到政敌的排挤。恰巧这时欧阳修的甥女张氏犯法系狱,有人乘机诽谤欧阳修与张氏有私,并企图谋取张氏钱财。尽管这些无稽之谈最后被一一澄清,但欧阳修还是被罢了官,贬到偏僻的滁州做了个知州。滁州地偏事简,人民安闲,加上山青水秀,风光宜人,欧阳修在这里倒度过了一段优雅闲适的生活。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些日子里写成的。欧阳修的不幸,恰恰成了醉翁亭之幸。如果不是一篇《醉翁亭记》,谁知道滁州城外的那个普普通通的亭子呢?
《秋声赋》学案
高二语文教研组
一、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多种手法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的方法。
2.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二、课前预习
1.走进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 ( http: / / www.21cnjy.com )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发扬唐代古文运动传统,被公认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秋声赋》作于嘉祐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这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3.复习学过的有关于秋天的诗句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 ( http: / / www.21cnjy.com )曹丕《燕歌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 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 屈原《九歌 湘夫人》)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 王绩《野望》)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唐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 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 范仲淹《苏幕遮》)
(《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4.文言知识整理
(1)通假字
忽奔腾而砰湃( )
有动于中( )
(2)古今异义
如赴敌之兵(兵, )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天 )
金铁皆鸣(金铁 )
(3)词类活用
欧阳子方夜读书( )
春生秋实( )
(4)文言句式
胡为而来哉?( )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 http: / / www.21cnjy.com ) ) 三、课内探究
1.探究一: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多种手法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化虚
为实的方法。
①读课文第一段, “初淅沥以萧飒 ( http: / / www.21cnjy.com )”至“但闻人马之行声”。这几句话向来为人称道,把一个无形的秋声写的惟妙惟肖。思考一下,这几个句子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对于表现秋声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
②课文第二段文字在具体写到这句有关秋声的特点以前,先写了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明确:
③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没有直接写秋之声,而运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秋之状呢,是不是离题了?
明确:
2、探究二:文章主题思想(第四段)
宋人写文章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特点那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由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得到感悟、得出哲理。那么欧阳修会不会只是为写秋声而写秋声呢?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明确:
当堂检测与巩固提高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译:
(2)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
译:
(3)其所以催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译:
(4)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
译:
(5)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译:
(6)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译:
【阅读拓展】
文章太守欧阳修(刘兴亮)
太守(宋以后称知州或知府)本是管理一州一府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政事务的长官,并不专以文章见长。但是宋代却有一位太守,不但自己的文章做得好,而且以他的文章道德教化了他管理的那一方水土,使得这里的人民世世代代文风绵延,他自己终于也以“文章太守”的美名称颂于世,受人景仰,他就是欧阳修。
凡游人游扬州,必游平山堂,不游平山堂便不能算到过扬州。平山堂在扬州蜀冈中峰上,大明寺西侧,以凭栏远眺江南诸山,山与堂相平,故名平山堂。平山堂是欧阳修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在扬州任太守时所建。自从有了平山堂,人们便有了一个追思文章太守的绝佳去处。堂上有一方石碑,镌刻着一首苏东坡的词《西江月》,情深意切,而暗藏禅机,这是宋时扬州的另一位文章太守苏轼,在凭吊他的恩师欧阳修。堂上还有一副著名的对联:
隔江诸山,到此堂下;
太守之宴,与众宾欢。
构句奇特,而立意深远,原来这是清代扬州的又一位文章太守伊秉绶,在缅怀他的前任欧阳修。
欧阳修任扬州太守的时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实很短,他于庆历八年(1048)二月二十二日到任,皇祐元年(1049)正月离任,其间不足一年。可是历代扬州地方长官也许没有谁不敬佩他的。 欧阳修生于北宋景德四年(1007),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个进士,曾在泰州做过判官。欧阳修4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郑氏携带他随叔父欧阳晔生活。因为家贫,欧阳修少年时代常向别人借书抄诵。有一次借得韩愈文章六卷,爱不释手,从此致力于古文。17岁时应举,因用韵不合,榜上无名。21岁时赴礼部考试,又名落孙山。23岁时在国子监考试,名列榜首。24岁时赴礼部考试,又名列第一。从此,欧阳修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他做过秘书省校书郎, ( http: / / www.21cnjy.com )又做过西京留守推官,与当时名士梅尧臣等诗歌唱和。后来授任宣德郎,兼监察御史,充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参与编辑三馆秘阁藏书总目,即《崇文总目》。景祐三年(1036),因为替范仲淹打抱不平,被贬为夷陵令,几年后才复旧职。此后,欧阳修或在京中,或在地方,飘泊不定。庆历三年(1043),澧州向朝廷进献“瑞木”,说木上自然生出“太平之道”字样,是祥瑞的征兆。当时在谏院任职的欧阳修认为,这种荒唐的事情完全是知州故造妖妄以媚朝廷,建议宋仁宗诏令天下不得进献奇兽异禽,妖花怪木。他的建议和到了采纳。
对于欧阳修来说,庆历五年(1045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他的任途上的不幸的一年。这一年,范仲淹、杜衍、韩琦和富弼等朝廷重臣相继被罢官,欧阳修因支持他们的政见而上疏辩护,遭到政敌的排挤。恰巧这时欧阳修的甥女张氏犯法系狱,有人乘机诽谤欧阳修与张氏有私,并企图谋取张氏钱财。尽管这些无稽之谈最后被一一澄清,但欧阳修还是被罢了官,贬到偏僻的滁州做了个知州。滁州地偏事简,人民安闲,加上山青水秀,风光宜人,欧阳修在这里倒度过了一段优雅闲适的生活。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些日子里写成的。欧阳修的不幸,恰恰成了醉翁亭之幸。如果不是一篇《醉翁亭记》,谁知道滁州城外的那个普普通通的亭子呢?
参考答案
(1)通假字(砰湃同澎湃 ,波涛汹涌的声音)(中同衷,内心)
(2)古今异义(兵,古义;军队。今义:士兵。)(天,古义;自然。今义:天空)
(金铁,古义;兵器。今义;金属名)
(3)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4)文言句式(胡……哉:疑问句式,为什么……呢)
(所以……,乃……:固定句式,用来……的,是……)
(奈何……:固定句式,为什么……)
三、课内探究
1.探究一 ①读课文第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段, 明确:运用比喻手法,声色渲染,为我们营造了一幅令人“悚然”,令人感到“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 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的具体可感(化虚为实的手法)。另外作者巧妙的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②课文第二段 明确:先写“秋之状”; 色,容,气,意四个方面。
③明确:不是离题。理由如下:
A.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写秋声做一个铺垫, 使写秋声的笔触不至于太突兀。
B.是烘托,使“秋之声”更为形象而有声势,是通过写秋天的悲凉,来表现秋声的悲,是烘托的写法。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2、探究二: 明确: A、人生的忧虑烦恼 ( http: / / www.21cnjy.com )、劳顿困乏会耗损人的经历。
B、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C、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要与人争荣。
这一段,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
当堂检测与巩固提高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我正在夜间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惧地侧耳倾听。
(2)原来这是秋天的风声呀,它为什么突然就来了呢?
(3)那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威。
(4)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四时中属阴;
(5)人是有情有知的动物,在万物中又 ( http: / / www.21cnjy.com )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使他的身体劳累;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就一定会动摇心中的精气。
(6)为什么却要用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和草木争那一时的荣盛呢?想一想这是受了
谁的残害吧,又何必怨恨这秋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