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六国论》学案(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普通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六国论》学案(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06 21:05:18

文档简介

六 国 论 学 案
高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2、体会借古讽今的写法,理解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课前预习
1、介绍背景,了解写作意图
《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 “澶渊之盟”后,北宋的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本文的论证特色
(a)用语准确,分寸感强。如“向时三国各爱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语,表现了作者论述的准确性。(b)纵横恣肆,雄辩滔滔。文笔颇具战国纵横家的风格,有气势,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c) 虽是论文,但语言也多文学色彩,生动形象。如以“一夕安寝” 指出所得不值,时间短暂;“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给人以动感,加强了不安的效果。本文涉及的修辞主要为比喻。其中“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形象的揭示了子孙对先辈们辛勤开垦的土地不爱惜,一次又一次的割让给秦国。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一比喻,非常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的说明了赂秦必招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的证明了文章的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d)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文章不仅用“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语,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完成下列作业
1.通假字
(1)暴霜露 (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3)暴秦之欲无厌 ( )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 今义:
(2)思厥先祖父
古义: 今义: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 今义: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 今义: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今义: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 今义:
(7)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 今义:
(8)刺客不行
古义: 今义:
4.词类活用
(1) 日削月割 ( )
(2)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3) 不能独完 (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
(4)义不赂秦 ( )
(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4.一词多义
(1)兵 非兵不利( )
而秦兵又至矣 ( )
斯用兵之效也( )
(2)暴 暴霜露 ( )
暴秦之欲无厌( )
(3)事 以地事秦 ( )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4)犹 犹抱薪救火 ( )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5)终 终继五国迁灭(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6)始 始有远略 ( )
始速祸焉 ( )
(7)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并力西向 ( )
(8)得 较秦之所得 ( )
此言得之 ( )
然后得一夕安寝 ( )
6、阅读课文,填空
文章的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 )
第二段论证 :( )
作者主要是用( )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 )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先摆出秦( )与诸侯( )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 )与( )的论断。
第三段再从 “五国迁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 )
第四、五段借古讽今,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课堂练习
1. 翻译下列句子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e.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f.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联网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大欲
9.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拓展阅读
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正反对比式议论文)
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节制挥霍;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就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取得胜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人民自然无法容忍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于是各地都掀起了声势壮大的抗议和纪念活动。但近来这些纪念活动在少数激进分子的鼓动下出现了打砸抢日货商店的不理智举动。群众爱国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纪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问题。我国领导人多次表达出严正立场,但同时并不关闭中日会晤的大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无疑就是对过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去意味着背叛”。而高贵的心灵在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后,方能理智地纪念苦难。当纪念的洪波涌动时,勿忘用理性的“闸门”控制情感。《六 国 论》
高二语文教研组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2、体会借古讽今的写法,理解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课前预习
1、介绍背景,了解写作意图
《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 “澶渊之盟”后,北宋的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本文的论证特色
用语准确,分寸感强。如“向时三国各爱其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语,表现了作者论述的准确性。
(b)纵横恣肆,雄辩滔滔。文笔颇具战国纵横家的风格,有气势,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c) 虽是论文,但语言也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学色彩,生动形象。如以“一夕安寝” 指出所得不值,时间短暂;“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给人以动感,加强了不安的效果。本文涉及的修辞主要为比喻。其中“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形象的揭示了子孙对先辈们辛勤开垦的土地不爱惜,一次又一次的割让给秦国。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一比喻,非常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的说明了赂秦必招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的证明了文章的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d)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章不仅用“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语,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3、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完成下列作业
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今义:连词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词类活用
(1) 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 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义不赂秦 (名词作动词 坚持正义)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名词作动词 以礼相待)
(5)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连词作动词 ,击退)
一词多义
(1)兵 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2)暴 暴霜露(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 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4)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 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
(7)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8)得 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
阅读课文,填空
文章的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二段论证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
第三段再从 “五国迁灭”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
第四、五段借古讽今,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课堂练习
1. 翻译下列句子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译文:结交嬴政(秦国)却不帮助其他五国
b.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http: / / www.21cnjy.com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文: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e.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文: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
f.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联网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 ( http: / / www.21cnjy.com )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C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B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答案:B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答案:D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提示:①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③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⑤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
答案:A
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大欲
提示:A项,表顺承/转折;C项,因为/用;D项,表列举/那么。
答案:B
9.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提示: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的论证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式。秦之得、诸侯之失,子孙之不甚惜、祖父之艰难,秦之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自然是引证之法了。
答案:D
拓展阅读
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正反对比式议论文)
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节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挥霍;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就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取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胜利,中国人民自然无法容忍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于是各地都掀起了声势壮大的抗议和纪念活动。但近来这些纪念活动在少数激进分子的鼓动下出现了打砸抢日货商店的不理智举动。群众爱国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纪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问题。我国领导人多次表达出严正立场,但同时并不关闭中日会晤的大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无疑就是对过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记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去意味着背叛”。而高贵的心灵在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后,方能理智地纪念苦难。当纪念的洪波涌动时,勿忘用理性的“闸门”控制情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