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暴、凑”等8个生字,会写“洞、准”等13个字,正确读写“准备、墙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屋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
3、学习预测的阅读策略,能依据题目、插图、文章内容中的线索进行预测,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预测。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童话故事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屋的品质;学习预测的阅读策略,能根据文本信息进行合理预测。
2、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预测,并理解预测与实际文本的关系;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老屋乐于助人的品质,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的情节。
2、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阅读策略。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读写结合法:通过阅读学习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续写创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老屋的图片(破旧、古老的房子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看到的老屋。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这样的老屋,你们觉得它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初步想法。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大家猜猜为什么老屋总也倒不了呢?”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正音。
-重点强调“暴(bào)”“凑(còu)”“喵(miāo)”等字的读音。
-对于字形较复杂的字,如“暴”,可以通过字形演变来帮助学生记忆(日+共+水,表示双手捧物在日下晒)。
3、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如加一加、换一换、编字谜等。
-示例:
-“凑”:可以用“奏”加上“冫”来记忆,编字谜为“天冷奏乐加两点”。
-“喵”:通过形声字的方法,“口”表意,“苗”表音。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以“准”字为例,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强调笔顺:点、提、撇、竖、点、横、横、横、竖、横。
-让学生观察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书写姿势和笔画顺序。
(三)精读课文,学习预测策略
1、整体感知课文
-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老屋已经很破旧了,它想要倒下,但是不断有小动物来请求它的帮助,老屋一次又一次地答应了小动物们的请求,所以总也倒不了。
2、学习第一次预测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文题目《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预测到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预测到老屋不倒的原因是有魔法,或者有人在修理它等。
-教师记录下学生的预测,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案例分析:
-学生A预测老屋不倒可能是因为它是一座有魔法的房子。在阅读课文后发现,老屋其实很破旧,它自己也想倒下,与预测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的预测与课文内容不同呢?这说明我们在预测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猜测,但也要依据课文内容来修正自己的预测。
3、学习第二次预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小猫请求老屋不要倒下的画面),提问:“看到这幅插图,结合前面的内容,你们又会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预测老屋会答应小猫的请求。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4-6自然段,验证预测。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老屋的语言描写,如“哦,是小猫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体会老屋善良的品质。
-案例分析:
-学生B预测老屋可能会拒绝小猫,因为它已经很破旧了,自己都想倒下了。但是在阅读课文后发现老屋答应了小猫的请求。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预测时,我们不能只从自己的主观想法出发,还要考虑到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特点。从前面的描写可以看出老屋是一个很有爱心的角色,所以它更有可能答应小猫的请求。
4、小组合作进行预测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继续阅读课文后面的部分,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章内容、插图等进行预测,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预测内容和依据。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节进行详细分析,如老屋和老母鸡、老屋和小蜘蛛的情节。
-小组展示:
-小组C选择老屋和老母鸡的情节。小组代表说:“我们看到课文中老母鸡来请求老屋的时候,我们预测老屋会答应它,因为前面老屋已经答应了小猫,而且老屋很善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特别关注老屋的反应,发现老屋果然答应了老母鸡,我们觉得自己的预测是正确的。通过这个情节,我们更加感受到老屋的乐于助人。”
-教师对小组的预测和分析进行评价,肯定学生能够依据前面的情节和老屋的品质进行合理预测,并引导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体会老屋的品质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找出描写老屋的句子,特别是老屋与小动物们对话的句子。
-例如:“老屋低下头,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哦,是小猫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
-教师提问:“从这些句子中,你们感受到老屋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2、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老屋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品质。
3、案例分析:
-教师展示两个句子:
-“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小蜘蛛的故事一直没讲完,因此,老屋到现在还站在那儿,边晒太阳,边听小蜘蛛讲故事。”
-教师提问:“对比这两个句子,你们有什么发现?这又能体现老屋的什么品质呢?”
-学生分析:第一个句子表明老屋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想要倒下休息;第二个句子说明为了小蜘蛛,老屋继续坚持站着。这体现了老屋为了帮助别人,不顾自己的疲惫和需求,进一步说明老屋非常善良和乐于助人。
(五)拓展延伸
1、想象续写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老屋帮助了这么多小动物,它以后还可能会遇到谁呢?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续写创作。
-案例展示:
-学生D的续写:“过了几天,一只受伤的小鸟飞来了,它的翅膀被猎人打伤了。小鸟对老屋说:‘老屋老屋,我受伤了,没地方休息,您能再站一会儿,让我养伤吗?’老屋慈祥地说:‘好呀,可怜的小鸟,你就在这儿安心养伤吧。’于是,小鸟就在老屋的屋檐下住了下来。在老屋的照顾下,小鸟的伤很快就好了,它对老屋说:‘谢谢您,老屋,我要去找我的伙伴了。’老屋说:‘再见,小鸟,希望你以后不再受伤。’”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续写内容,互相评价,然后推选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
2、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老屋这样乐于助人的人呢?你能分享一下他们的故事吗?”
-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好人好事,引导学生学习老屋的品质,做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六)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生字词、老屋的品质、预测的阅读策略以及续写创作等。
2、强调预测阅读策略在阅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运用这一策略,提高阅读的趣味性和理解能力。
3、再次点明老屋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值得大家学习,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积极践行。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每个生字写3遍,词语抄2遍。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家人分享自己续写的内容。
3、阅读一篇童话故事,运用预测的阅读策略,记录自己的预测过程和结果。
五、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在导入环节,利用老屋的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初步预测。在识字学词环节,多种识字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扎实掌握生字。精读课文过程中,通过多次引导学生进行预测,并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逐步掌握了预测的阅读策略,同时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和老屋的品质。拓展延伸环节的续写创作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合作预测环节,部分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小组合作的引导和监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萝、卜”等5个生字,会写“萝、卜”等8个字,正确读写“萝卜、发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在不同场景下的用途。
3、学习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的发展,感受预测的乐趣,并能根据故事内容修正自己的预测。
4、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预测故事发展的阅读策略。
2、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进行合理预测,并理解预测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故事续编,且故事内容要符合逻辑。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故事,理解课文内容。
2、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4、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预测和续编故事,为学生提供范例,降低学习难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胡萝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胡萝卜的特点。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对,是胡萝卜。那你们能想象一下胡萝卜先生会长什么样子吗?”
-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脑海中的胡萝卜先生形象。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大家猜猜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正音。
-重点强调“萝(luó)”“卜(bo)”的读音,其中“卜”在“萝卜”一词中读轻声。
-对于字形较难的字,如“愁”,教师可以通过字形分析帮助学生记忆,“愁”由“秋”和“心”组成,秋天容易让人产生忧愁的情绪,所以是“愁”。
3、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如加一加、减一减、编儿歌等。
-示例:
-“沾”:可以用“占”加上“氵”来记忆,编儿歌为“占字加三点,沾水沾泥巴”。
-“晾”:用“日”和“京”组成,编儿歌“日下有个京,晾晒好地方”。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以“萝”字为例,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强调笔画顺序:横、竖、竖、竖、横折、竖、竖、横、横撇、撇、横钩、捺。
-让学生观察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书写姿势和笔画顺序。
(三)精读课文,学习预测策略
1、整体感知课文
-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胡萝卜先生常常为胡子发愁,因为他的胡子长得太快了。有一天,他漏刮了一根胡子,这根胡子在他走的时候不断长长,被小男孩、鸟太太等看到并利用起来的故事。
2、学习第一次预测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文题目《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预测到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预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会给他带来麻烦,或者长胡子有神奇的功能等。
-教师记录下学生的预测,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案例分析:
-学生A预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会被他自己不小心绊倒。在阅读课文后发现,课文并没有提到这一点,而是说他漏刮了一根胡子,胡子在不断长长。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的预测与课文内容不同呢?这是因为我们的预测是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想象,但课文有它自己的情节发展。这就告诉我们在预测的时候可以大胆想象,但也要根据课文内容来调整自己的预测。
3、学习第二次预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到小男孩看到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一情节时,提问:“看到这里,你们预测小男孩会怎么做呢?”
-学生可能会预测小男孩会用胡子做风筝线,或者把胡子剪掉等。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阅读课文,验证预测。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男孩的动作描写,如“小男孩说完就扯了扯胡子,他确定足够牢固,就剪了一段用来放风筝。”体会小男孩的行为和想法。
-案例分析:
-学生B预测小男孩会觉得胡子很奇怪,然后跑开了。但是在阅读课文后发现小男孩利用胡子放风筝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我们在预测时要考虑到故事中的情境和人物需求。小男孩想要放风筝,而胡子又很长很牢固,所以他利用胡子放风筝是符合逻辑的。这也提醒我们在预测时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
4、小组合作进行预测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继续阅读课文后面的部分,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章内容、插图等进行预测,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预测内容和依据。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节进行详细分析,如鸟太太看到胡子的情节。
-小组展示:
-小组C选择鸟太太看到胡子的情节。小组代表说:“我们看到鸟太太看到胡子的时候,我们预测鸟太太会用胡子来修补鸟窝,因为鸟窝可能需要一些材料来加固,而胡子看起来很结实。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特别关注鸟太太的反应,发现鸟太太确实想拿胡子来修补鸟窝,我们觉得自己的预测是正确的。”
-教师对小组的预测和分析进行评价,肯定学生能够依据前面的情节和生活经验进行合理预测,并引导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找出描写胡萝卜先生胡子的句子,如“胡萝卜先生常常为胡子发愁,因为他长着浓密的胡子,必须每天刮。”“他的胡子就越长越长,只要看看胡萝卜先生走了多长的路,就可以知道他的胡子已经长了多长了。”
-教师提问:“从这些句子中,你们感受到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胡子长得快、长、浓密等特点。
2、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思考: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在不同场景下发挥了哪些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小男孩用胡子做风筝线,鸟太太想用胡子修补鸟窝。胡子在不同场景下满足了不同人物的需求,这也是故事有趣的地方。
3、案例分析:
-教师展示两个场景描写:
-小男孩放风筝的场景:“小男孩说完就扯了扯胡子,他确定足够牢固,就剪了一段用来放风筝。风筝在天空中飞得又高又远。”
-鸟太太看到胡子的场景:“鸟太太正在找绳子晾小鸟的尿布。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鸟太太看见了,高兴地说:‘可以用它来晾尿布。’”
-教师提问:“对比这两个场景,你们发现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有什么奇妙之处呢?”
-学生分析:胡子在不同场景下都能被巧妙地利用,它既可以作为风筝线,又可以用来晾尿布,这说明胡子的用途很广泛,而且很实用。
(五)拓展延伸
1、想象续编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胡萝卜先生继续往前走,他的胡子还会遇到谁呢?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续编创作。
-案例展示:
-学生D的续编:“胡萝卜先生继续往前走,他的胡子飘到了河边。渔夫正在发愁没有绳子绑鱼网呢。看到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渔夫高兴地说:‘这真是太好的绳子了。’于是他剪了一段胡子,把鱼网绑得牢牢的。”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续编内容,互相评价,然后推选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
2、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这样看似平常却有很多用途的东西呢?”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如绳子可以用来跳绳、绑东西、做手工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发现生活中事物的多种用途呢?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发挥想象力。
(六)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生字词、故事内容、预测策略以及故事续编等。
2、强调预测阅读策略在阅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多运用这一策略,提高阅读的趣味性和理解能力。
3、再次点明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的有趣之处,希望同学们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善于利用身边的事物,并且要善于观察生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每个生字写3遍,词语抄2遍。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家人分享自己续编的内容。
3、阅读一篇童话故事,运用预测的阅读策略,记录自己的预测过程和结果。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达成了教学目标。在导入环节,利用胡萝卜的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初步预测。在识字学词环节,多种识字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生字。在精读课文过程中,多次引导学生进行预测,并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逐步理解了预测的阅读策略,同时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拓展延伸环节的故事续编和联系生活实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观察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合作预测环节,部分小组的讨论效率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优化小组合作的组织和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小狗学叫》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讨、厌”等11个生字,会写“吗、讨”等14个字,正确读写“讨厌、发怒”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狗学叫的经历。
3、学习预测的阅读策略,体会预测的多样性,能根据课文内容、插图、生活经验等做出合理的预测,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预测。
4、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预测的阅读策略,感受预测的多样性。
2、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依据不同的线索进行多样化的预测,并理解预测结果的差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续写故事,且情节合理、富有创意。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和预测策略。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思维碰撞。
4、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预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如何进行预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小狗叫声的音频,展示小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小狗的特点。
-教师提问:“同学们,听到小狗的叫声,看到小狗可爱的样子,你们觉得小狗最擅长的事情是什么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出小狗学叫这个有趣的话题。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小狗学叫》,一只小狗如果不会叫,那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正音。
-重点强调“讨(tǎo)”“厌(yàn)”“怒(nù)”等字的读音。
-对于字形较复杂的字,如“豫”,教师可以通过分解字形帮助学生记忆,“豫”由“予”和“象”组成,可以想象成一个人给大象东西,这样的画面比较容易记忆。
3、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如加一加、换一换、编字谜等。
-示例:
-“访”:可以用“方”加上“讠”来记忆,编字谜为“方字加言字旁,访问朋友忙”。
-“汪”:用“王”和“氵”组成,编儿歌“三点水加王,小狗汪汪汪”。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以“吗”字为例,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强调笔画顺序:竖、横折、横、横折、竖折折钩、横。
-让学生观察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书写姿势和笔画顺序。
(三)精读课文,体会预测的多样性
1、整体感知课文
-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小狗因为不会叫而受到别人的嘲笑,于是它开始努力学习叫,在学习过程中它遇到了不同的动物,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事情。
2、第一次预测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文题目《小狗学叫》,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能预测到小狗学叫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学生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预测,如找不到老师、学不会、被其他动物嘲笑等。
-教师记录下学生的预测内容,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开头部分,验证自己的预测。
-案例分析:
-学生A预测小狗可能找不到愿意教它的老师。在阅读课文后发现,小狗确实在学叫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虽然有动物教它,但教的方式并不适合它,这与预测有一定的相似性。
-学生B预测小狗会因为学不会而很沮丧。阅读课文后发现小狗在学习过程中确实表现出了沮丧的情绪,这说明学生的预测是合理的。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预测呢?这是因为大家的生活经验、思考角度不同,这就体现了预测的多样性。
3、文中插图预测
-展示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小狗被其他动物嘲笑的画面),提问:“观察这幅插图,结合课文前面的内容,你们能预测接下来小狗会怎么做呢?”
-学生可能会预测小狗会继续寻找老师学习,或者它会躲起来伤心等。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阅读课文,验证自己的预测。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狗的心理描写,如“小狗感到受了委屈,低着头,含着泪水默默地走开了。”体会小狗的心情,并思考自己的预测与课文内容的联系。
-案例分析:
-学生C预测小狗会勇敢地反驳那些嘲笑它的动物。但是在阅读课文后发现小狗选择了默默走开,这与预测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插图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但我们的预测还需要结合课文的整体风格、小狗的性格特点等因素。这再次体现了预测的多样性以及我们需要根据更多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预测。
4、小组合作预测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阅读小狗遇到小公鸡并学习公鸡叫的情节部分。在阅读前,教师提问:“根据你们对小狗的了解以及之前的阅读内容,你们预测小公鸡会怎样教小狗叫呢?小狗能学会吗?”
-每个小组进行讨论并记录下自己的预测内容和依据。
-小组展示:
-小组D预测小公鸡会很认真地教小狗,但是小狗学不会,因为它们的发声方式不同。依据是之前小狗学叫遇到了困难,而且小狗和小公鸡是不同的动物,叫声的发声原理可能不一样。
-小组E预测小公鸡会嘲笑小狗学不会,然后不再教它。依据是之前小狗被其他动物嘲笑过,小公鸡可能也会这样。
-教师对小组的预测进行评价,肯定学生能够依据多种因素进行预测,并引导学生继续阅读课文验证预测。在阅读后,让学生对比自己的预测与课文内容的差异,进一步理解预测的多样性。
(四)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狗的经历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小狗在学习过程中的心情变化的句子,如“小狗感到很委屈,它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会叫。”“小狗学得很认真,可是它的叫声还是和小公鸡的不一样,它有些沮丧。”
-教师提问:“从这些句子中,你们能感受到小狗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小狗是一个渴望学会叫、认真努力但又有些自卑的角色。
2、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思考:小狗在遇到不同动物时,它的学习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小狗遇到小公鸡时,虽然认真学但没有学会公鸡叫;遇到狐狸时,因为它的叫声引起了狐狸的误解,还差点遭遇危险。这些经历都反映了小狗学叫的坎坷过程。
3、案例分析:
-教师展示小狗遇到狐狸的情节描写:
-“狐狸听到小狗的叫声,以为是一只小公鸡,就朝着小狗扑了过来。小狗吓坏了,它不知道自己的叫声为什么会招来危险。”
-教师提问:“从这个情节中,你们能体会到小狗当时的心情吗?这对小狗学叫的过程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分析:小狗当时很害怕,这可能会让它对学习叫更加困惑和犹豫,不知道该怎么学才能避免危险。
(五)拓展延伸
1、想象续写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狗在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之后,它还会继续学叫吗?如果继续学,它会遇到谁呢?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续写创作。
-案例展示:
-学生F的续写:“小狗决定继续学叫。这一次,它遇到了一只老狗。老狗听了小狗的遭遇后,很同情它。老狗告诉小狗,每只狗都有自己独特的叫声,不需要模仿别人。然后老狗耐心地教小狗发出真正的狗叫声,小狗终于学会了,它高兴地汪汪叫着,和老狗一起奔跑在草原上。”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续写内容,互相评价,然后推选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
2、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小狗这样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情况呢?你们是怎么克服的呢?”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引导学生学习小狗认真努力、不放弃的精神。
(六)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生字词、课文内容、预测策略以及故事续写等。
2、强调预测阅读策略中预测多样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充分利用各种线索进行多样化的预测,提高阅读的趣味性和思考深度。
3、再次点明小狗学叫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像小狗一样积极面对。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每个生字写3遍,词语抄2遍。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家人分享自己续写的内容。
3、阅读一篇童话故事,运用预测的阅读策略,记录下不同的预测思路和结果。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在导入环节,利用小狗的音频和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自然地引出课题。在识字学词环节,多种识字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生字。在精读课文过程中,通过多次引导学生进行预测,并结合丰富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预测的多样性,同时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拓展延伸环节的故事续写和联系生活实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合作预测环节,部分小组的讨论深度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小组合作的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讨论并有所收获。《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和来历,激发学生对名字文化的兴趣。
2、培养学生清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口语交际能力,能够把名字里的故事讲清楚。
3、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讲述,在交流中礼貌回应,尊重他人的讲述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口语交际活动,能够大胆、清晰地讲述自己名字里的故事;-引导学生在讲述过程中注意表达的顺序和完整性。
2、难点
-如何让学生在讲述中融入自己对名字含义的理解和感受,使讲述更生动有趣;-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讲述并能恰当回应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2、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讲述自己名字里的故事,为学生提供表达范例。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评价激励法:通过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教师播放一段有关新生婴儿命名仪式的视频片段(可以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命名场景),让学生观看。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这个视频里,大家看到了新生命被赋予名字的重要时刻。你们想过自己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它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简单说说自己对名字的初步想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名字里的故事。
(二)名字含义大揭秘
1、教师示范
-教师先讲述自己名字里的故事:“同学们,老师先来给大家讲讲我的名字。我的名字叫[教师名字],‘[姓]’是家族传承下来的,而我的名字中的‘[名]’是有特殊含义的。我出生的时候,正好是[季节/特殊事件],我的爸爸妈妈希望我能像[名字寓意相关的事物]一样,[具体寓意,如充满活力、善良温柔等],所以就给我取了这个名字。而且,这个名字也让我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提醒自己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在讲述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先介绍名字的组成部分(姓和名),再讲述名字的来历(出生时的情况),接着阐述名字的含义(父母的期望),最后可以说说名字对自己的影响。
-教师讲完后,询问学生:“同学们,老师这样讲清楚自己名字里的故事了吗?你们从老师的讲述中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引导学生回顾讲述内容,总结出讲述名字故事的要点。
2、案例分析
-展示两个学生名字的简单介绍(只包含名字和基本含义):
-学生A:我的名字叫晓阳,晓是早晨的意思,阳是太阳,爸爸妈妈希望我像早晨的太阳一样充满希望。
-学生B:我叫静怡,静表示安静,怡是愉快的意思,就是希望我是个文静又快乐的女孩。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案例:“同学们,这两个同学简单地说了自己名字的含义。你们觉得如果要把名字里的故事讲得更详细、更有趣,还可以添加哪些内容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可以加上名字是谁取的、有没有什么特殊的纪念意义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强调在讲述名字故事时可以丰富内容的方向。
(三)小组交流分享
1、小组组建与任务布置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教师提出小组交流的要求:“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讲述自己名字里的故事。在讲述的时候,要像老师刚才示范的那样,把名字的组成、来历、含义以及自己对名字的感受都讲清楚哦。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等同学讲完后可以提出问题或者分享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活动
-学生开始在小组内进行讲述和交流,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的表现,适时参与到小组交流中,给予指导和鼓励。
-例如,在某个小组中:
-学生C开始讲述:“我的名字叫嘉豪,嘉是美好的意思,豪代表豪爽。我的名字是爷爷取的。我出生的时候,家里人都特别高兴,爷爷说希望我以后的生活能充满美好的事物,而且做人要豪爽大方。我觉得我的名字很好听,每次别人叫我的名字,我都感觉自己要像爷爷期望的那样做个很棒的人。”
-学生D在听完后提问:“那你有没有遇到过名字被别人写错或者读错的情况呢?”学生C回答:“有啊,有时候别人会把‘嘉’写成‘佳’,不过我会告诉他们我的名字是这个‘嘉’,有美好的意思。”
-学生E接着说:“我觉得你的名字很有力量,就像一个小英雄的名字。”
3、小组汇报展示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在全班进行汇报。推选的标准可以是在小组内讲述得最清楚、最有趣的同学,也可以是小组共同推举出来最想让全班听到其名字故事的同学。
-在小组代表汇报之前,教师再次强调倾听的要求:“当小组代表在讲述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眼睛看着讲述者,这是对他人的尊重。听完后我们要进行评价或者提问哦。”
(四)全班分享与评价
1、小组代表讲述
-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讲述自己名字里的故事。
-例如,小组代表F讲述:“大家好,我叫雨萱。我的名字是爸爸妈妈一起取的。‘雨’是因为我出生的那天下着小雨,妈妈说雨是大自然的礼物,它可以滋润万物,象征着生机和希望。‘萱’是萱草的萱,萱草也叫忘忧草,爸爸妈妈希望我像雨一样纯净,像萱草一样快乐,没有忧愁。我很喜欢我的名字,每次写自己名字的时候,就好像能感受到爸爸妈妈对我的爱。”
2、学生评价与提问
-每个小组代表讲述完后,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
-学生G评价:“我觉得你讲得很清楚,而且把名字里每个字的含义都解释得很详细,还说了名字的来历,我学到了很多。”
-学生H提问:“那你有没有想过给自己取一个不一样的名字呢?”小组代表F回答:“没有,我觉得我的名字很好,它有爸爸妈妈对我的爱。”
-教师在学生评价和提问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讲述的内容完整性、表达是否清晰、是否有趣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进交流互动。
3、教师总结评价
-在所有小组代表讲述完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讲述内容:大部分同学都能清楚地讲述自己名字的组成、来历、含义,并且融入了自己对名字的感受,内容比较丰富。
-表达能力:很多同学在讲述过程中语言流畅,表达有条理,能够使用恰当的连接词,如“因为……所以……”“而且”等。
-倾听与回应:大部分同学都能认真倾听他人讲述,并且能够礼貌地进行评价和提问,互动效果较好。
-同时,教师也可以指出存在的一些小问题,如个别同学讲述时声音较小、有些同学的评价比较简单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口语交际中不断改进。
(五)拓展延伸
1、名字文化探究
-教师展示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名字的特点和取名方式的资料(可以是图片、文字介绍或者短视频),如中国古代的字、号文化,少数民族的取名习俗,国外一些国家的命名传统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了这些资料,你们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名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了解到名字文化的多样性。例如,学生可能会发现中国古代的字、号往往有特殊的寓意,与一个人的身份、品德等有关;少数民族的名字可能会体现民族特色、宗教信仰或者家族传承等;国外有些国家的名字会和家族历史、宗教人物有关。
2、创意名字设计
-教师提出一个情境:“假如你有一个小宠物或者一个小弟弟/小妹妹,你会给它/他取个什么名字呢?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
-让学生进行创意名字设计,并简单讲述自己的取名理由。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再次练习讲述名字里的故事,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
(六)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名字里蕴含着家人的期望、文化的传承等丰富的内涵,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自己的名字。
2、总结口语交际的要点,包括讲述要清楚、有条理,倾听要认真、尊重他人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参与口语交际活动。
(七)布置作业
1、回家后,把自己在课堂上听到的最有趣的名字故事讲给家人听。
2、采访一位家人,了解他/她名字里的故事,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可以在班级里分享。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导入环节利用视频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示范和案例分析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讲述范例和改进方向。小组合作交流和全班分享评价环节让学生有了充分的口语交际实践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讲述能力、倾听能力和互动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拓展延伸部分的名字文化探究和创意名字设计,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交流环节,个别小组的讨论秩序稍显混乱,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参与讲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小组合作的组织和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习作:续写故事》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续写故事的要求,能够根据所提供的故事开头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故事内容。
2、鼓励学生在续写中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使故事内容丰富、生动。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根据故事的主题和情节发展脉络进行续写。
4、通过习作分享与评价,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欣赏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明确续写故事的要求,依据给定的故事开头展开合理想象,保持故事的连贯性;学会运用描写方法丰富续写内容,使故事生动有趣。
2、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在续写中避免情节的简单重复,展现独特的创意和逻辑思维;在评价习作时,让学生准确把握评价标准,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故事氛围,激发创作灵感。
2、范例引导法:展示优秀的续写范例,引导学生学习续写的方法和技巧。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续写思路,培养合作能力和思维碰撞。
4、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续写的方向、情节发展等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一幅有趣的图片(如三个小朋友在树林里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树洞),创设情境。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这幅图,你们能想象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吗?”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初步想法。
-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次习作练习——续写故事。就像我们刚刚对这幅图的想象一样,根据已有的故事开头,续写后面的情节。”
(二)明确续写要求
1、呈现故事开头
-教师在黑板上或者通过投影仪展示一个故事开头,例如:“下课了,同学们在教室里聊天。小红说:‘我上个周末去动物园,看到了好多可爱的小动物,还有一只小猴子特别调皮,它抢了游客的香蕉,然后爬到树上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小明听了,兴奋地说:‘我也想去动物园看看呢!’这时候,班长小刚说:‘那我们这个周末一起去动物园吧。’于是,大家都开始商量起周末去动物园的计划来……”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这个开头,提问:“同学们,从这个开头我们能知道哪些信息呢?这些信息对我们续写故事有什么帮助呢?”
-让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这个开头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课间)、地点(教室)、人物(小红、小明、小刚和其他同学)以及故事的起因(小红讲述动物园见闻,大家决定周末去动物园)。这些信息是我们续写故事的基础,续写的内容要与开头相衔接,不能脱离这个情境。
2、分析续写要点
-教师讲解续写故事的要点:
-情节合理:续写的情节要符合故事开头设定的情境和人物性格特点。例如,在这个动物园的故事中,如果有同学突然说要去外太空旅行,这就不符合逻辑了。
-想象丰富:在合理的基础上要发挥想象,让故事有新的发展。可以想象他们在动物园里看到了哪些新的动物,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或者遇到了什么困难。
-描写细致:运用描写方法让故事生动起来。比如描写人物去动物园路上的兴奋心情(心理描写),同学们在动物园里的各种动作(动作描写),同学们之间的对话(语言描写)等。
(三)范例分析
1、展示优秀范例
-教师展示一篇优秀的续写范例:
“下课了,同学们在教室里聊天。小红说:‘我上个周末去动物园,看到了好多可爱的小动物,还有一只小猴子特别调皮,它抢了游客的香蕉,然后爬到树上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小明听了,兴奋地说:‘我也想去动物园看看呢!’这时候,班长小刚说:‘那我们这个周末一起去动物园吧。’于是,大家都开始商量起周末去动物园的计划来。
到了周末,同学们早早地在动物园门口集合。小刚拿着小旗子,像个小导游一样,对大家说:‘我们今天要把动物园逛个遍!’进入动物园后,他们首先来到了长颈鹿馆。长颈鹿那长长的脖子就像起重机的长臂,正慢悠悠地吃着树叶。小明激动地说:‘哇,长颈鹿好高啊,我感觉它都能吃到天上的云朵了!’小红则拿出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长颈鹿的样子,嘴里还念叨着:‘回去我要写一篇关于长颈鹿的作文。’
接着,他们来到了虎山。老虎威风凛凛地在石头上趴着,眼睛里透着一股威严。有个同学调皮地学起老虎的吼声,结果老虎突然站了起来,朝着他们走来。大家都吓了一跳,纷纷往后退。小刚镇定地说:‘大家别慌,老虎在笼子里呢,它出不来的。’听了小刚的话,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在动物园的最后一站——孔雀园里,一只孔雀展开了它那五彩斑斓的尾巴,像一把绚丽的大扇子。同学们都被这美丽的景象吸引住了,纷纷围上去观看。这时候,小红对大家说:‘今天的动物园之行太有趣了,我们下次还可以一起来。’大家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篇范例:
-情节方面:从同学们集合出发,到依次参观长颈鹿馆、虎山、孔雀园,情节发展合理流畅,每个地点都有相应的事情发生,符合去动物园游玩的情境。
-想象部分:对长颈鹿的描写(像能吃到云朵)、老虎突然站起时同学们的反应以及孔雀开屏的描写等,都体现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手法:有小刚像小导游的动作描写(拿着小旗子)、小明激动的语言描写、小红认真记录的动作描写,还有对老虎威风凛凛的神态描写等,这些描写让故事中的人物和动物都鲜活起来。
2、展示存在问题的范例
-教师再展示一篇存在问题的范例:
“下课了,同学们在教室里聊天。小红说:‘我上个周末去动物园,看到了好多可爱的小动物,还有一只小猴子特别调皮,它抢了游客的香蕉,然后爬到树上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小明听了,兴奋地说:‘我也想去动物园看看呢!’这时候,班长小刚说:‘那我们这个周末一起去动物园吧。’于是,大家都开始商量起周末去动物园的计划来。
周末,同学们去了动物园。他们看了很多动物,玩得很开心。然后就回家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篇范例存在的问题:
-情节简单:只是简单地说看了动物,玩得开心,没有具体的情节发展,如看了哪些动物,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等。
-缺乏描写:没有运用任何描写方法,读起来平淡无味。
-想象不足:没有发挥想象力去丰富故事内容。
(四)小组合作讨论续写思路
1、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6人。
-教师再次出示故事开头,提出问题:“根据这个开头,你们小组打算怎么续写这个故事呢?可以从情节发展、人物表现、可能遇到的事情等方面进行讨论。”
-各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到小组讨论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2、小组汇报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例如,小组A代表说:“我们小组打算这样续写,同学们在去动物园的路上,发现公交车坐错了方向,大家都很着急。后来在司机叔叔的帮助下,换乘了正确的车。到了动物园后,他们先去看了熊猫馆,熊猫憨态可掬的样子让大家哈哈大笑。接着在看鳄鱼的时候,有个同学不小心把帽子掉进了鳄鱼池里,大家都很担心,最后在管理员叔叔的帮助下才把帽子拿了回来。”
-教师对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肯定合理的部分,如情节的曲折性(坐错车)和有趣的情节设计(帽子掉进鳄鱼池),同时也可以提出一些建议,如在描述这些情节时可以加入更多的描写方法。
(五)学生独立续写
1、学生根据自己小组讨论的思路或者自己的想法开始独立续写故事。
2、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续写的要求,如保持故事的连贯性、运用描写方法等。对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个别指导,例如如何描写人物的焦急心情、如何让动物的形象更生动等。
(六)习作分享与评价
1、习作分享
-选择部分学生的习作进行展示,可以通过投影仪或者在黑板上抄写部分内容。
-请作者朗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2、评价标准讲解
-教师讲解评价习作的标准:
-情节方面:是否合理、连贯,有没有新的发展和有趣的情节。
-描写手法:是否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描写是否细致、生动。
-创新思维:是否有独特的创意,不同于一般的想法。
-语言表达: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3、学生评价
-其他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对展示的习作进行评价,可以从优点和不足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例如,学生评价一篇习作:“我觉得这篇习作的优点是情节很有趣,在动物园里遇到了小猴子抢游客的爆米花这个情节很新颖。但是不足的地方是描写还不够细致,比如小猴子抢爆米花的时候,可以描写一下小猴子的动作和游客的表情。”
-教师在学生评价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补充,确保评价全面、准确。
(七)修改习作
1、根据同学和老师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2、教师巡视,对修改有困难的学生再次给予指导。
(八)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续写故事的要求、范例分析、小组讨论、习作评价和修改等环节。
2、强调续写故事需要发挥想象力,同时也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和要求,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习作中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续写能力。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自己习作的修改,将修改后的习作工整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2、选择一个自己读过的故事,进行续写练习,要求情节合理、想象丰富、描写细致。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习作:续写故事》的教学中,通过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明确续写要求环节让学生对续写有了清晰的认识。范例分析通过对比优秀范例和存在问题的范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续写的要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小组合作讨论环节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为独立续写提供了思路。习作分享与评价环节让学生在评价他人习作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欣赏评价能力,同时也能从他人的习作中学习到优点,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完善。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讨论时,个别小组的讨论效率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小组合作的组织和引导。另外,在评价习作时,部分学生对评价标准的把握还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更多的练习来提高。第四单元《语文园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童话故事,总结童话故事的特点,提高学生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在“词句段运用”板块,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进行扩写句子,掌握不同标点符号在句子中的用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借助“日积月累”部分,让学生积累与团结合作有关的谚语,理解其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恰当运用。
4、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包括阅读理解、语言运用、文化积累等方面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能够清晰地表述出来;掌握词句段运用中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正确运用动作词语扩写句子和标点符号;积累并理解日积月累中的谚语。
2、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阅读和写作中运用童话故事的特点;让学生理解不同标点符号对句子语气和意思表达的影响,并能准确运用。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和知识的共享。
3、练习法: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4、讲授法: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确保学生理解到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本单元童话故事中的一些经典场景图片,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中的胡萝卜先生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们能想起本单元学过的哪些童话故事呢?这些故事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童话故事内容,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要走进语文园地,进一步探索本单元童话故事中的奥秘,学习更多有用的语文知识。”
(二)交流平台
1、童话故事特点回顾
-让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然后在小组内讨论童话故事都有哪些特点。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童话故事的特点,如:
-充满丰富的想象:例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老屋能够与小动物们对话,并且因为帮助小动物而一直没有倒下,这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在童话里却显得非常自然。
-角色形象鲜明:像《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里的胡萝卜先生,他那长长的胡子就像一个神奇的道具,胡萝卜先生自己粗心大意漏刮胡子的形象也很生动。
-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小狗学叫》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小狗在学习叫的过程中遭遇了很多挫折,但它一直在努力尝试,这就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
-教师对每个特点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具体的故事内容进行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
2、案例分析
-展示《去年的树》这个童话故事的片段:“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个片段体现了童话故事的哪些特点。
-学生可能会回答:这里体现了角色形象鲜明,鸟儿和树之间的友谊很美好,通过简单的描写就能让我们感受到它们的关系。同时也充满了想象,鸟儿能天天给树唱歌,这是一种很温馨的想象。
-再让学生分享自己读过的其他童话故事,分析其中体现的童话故事特点。
3、应用引导
-教师提问:“我们在阅读童话故事的时候,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感受它的魅力呢?在自己编写童话故事的时候,又应该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思考童话故事特点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例如,在阅读时可以关注故事中的奇妙想象,感受作者是如何创造出一个独特的童话世界的;在写作时,要注意给角色赋予鲜明的个性,通过故事传达一个积极的道理。
(三)词句段运用
1、动作词语扩写句子
-呈现“词句段运用”中有关动作词语的部分,如“妈妈累得。”“得。”
-教师讲解扩写句子的方法:“我们可以在横线上添加表示动作的词语,让句子更加具体、生动。比如,我们可以写‘妈妈累得直不起腰来。’这里的‘直不起腰来’就是一个表示动作的短语,它让我们更清楚地感受到妈妈累的程度。”
-给出几个例句进行分析:
-“弟弟高兴得跳了起来。”(“跳了起来”这个动作生动地表现出弟弟高兴的样子。)
-“小红跑得气喘吁吁。”(“气喘吁吁”描绘出小红跑步后的状态,也是一种动作的体现。)
-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例如:“爸爸气得。”“老师笑得。”
-学生完成练习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评价。可以从动作是否合适、是否生动形象等方面进行评价。
2、标点符号的用法
-展示不同标点符号的句子示例:
-他是一个好人。(陈述事实,语气平淡。)
-他是一个好人?(表示疑问,对“他是一个好人”这件事提出质疑。)
-他是一个好人!(带有强烈的情感,可能是惊讶、赞叹等。)
-教师详细讲解不同标点符号在句子中的作用:
-句号:用于陈述句的末尾,表示一句话的结束,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表达一种平静的陈述语气。
-问号:用在疑问句的末尾,表示疑问的语气,通常是在询问信息或者寻求确认。
-感叹号:主要用在感叹句的末尾,表示强烈的感情,如惊讶、兴奋、愤怒、赞叹等。
-案例分析:
-展示句子“今天天气真好”,然后分别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让学生体会句子的不同语气和意思。
-“今天天气真好。”(陈述天气好这个事实。)
-“今天天气真好?”(可能是对天气好表示怀疑,或者是一种反问的语气。)
-“今天天气真好!”(表达对天气好的强烈感受,比如很兴奋或者很惊喜。)
-让学生进行标点符号填空练习,如:“你吃饭了()”“这里的景色真美()”“他怎么还不来()”
-学生做完练习后,小组内互相检查、讨论,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四)日积月累
1、谚语导入
-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团结合作取得成功的小故事,如“三个和尚”的故事(简略版)。
-讲完故事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团结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的语文知识里,也有很多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
2、谚语学习
-呈现“日积月累”中的谚语,如“人心齐,泰山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教师逐句讲解谚语的含义:
-“人心齐,泰山移。”:只要人们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即使是像泰山那样巨大的困难也能移动,强调团结的力量巨大。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两个人如果心意相同,他们的力量就像锋利的刀剑一样,可以切断金属,说明团结协作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即使是三个才能平庸的人,如果他们同心协力集思广益,也能够提出比诸葛亮还高明的计策,突出集体智慧的力量。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就像一个篱笆需要有三个桩子才能稳固一样,一个有能力的人也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成功,强调了个人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简单的图片或者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
3、谚语诵读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这些谚语,注意节奏和韵律。例如,“人心齐,泰山移。”的朗读节奏为“人心/齐,泰山/移。”
-学生反复朗读,尝试背诵。可以采用个人背诵、小组背诵、男女生比赛背诵等方式,增加背诵的趣味性。
4、谚语应用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用到这些谚语呢?”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例如:“在拔河比赛的时候,我们班的同学齐心协力,最终赢得了比赛,这就可以说是‘人心齐,泰山移’。”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例子,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全班分享。
(五)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童话故事的特点、词句段运用中的语言知识和日积月累中的谚语。
2、强调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用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的阅读、写作和表达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
(六)布置作业
1、选择本单元的一个童话故事,根据童话故事的特点进行缩写,字数在150-200字之间。
2、用今天学习的动作词语扩写句子的方法,扩写三个句子,并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背诵“日积月累”中的谚语,并和家长分享这些谚语的含义以及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五、教学反思
在本堂语文园地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在交流平台环节,利用案例分析加深了学生对童话故事特点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特点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词句段运用板块,通过详细的讲解、例句分析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动作词语扩写句子和标点符号的用法。在日积月累环节,故事导入和详细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谚语的含义,背诵和应用环节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记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标点符号的理解和运用上仍存在一些混淆,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针对性练习。同时,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以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