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 短新闻两篇(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普通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 短新闻两篇(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06 22:12:28

文档简介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
编写:毛亚军 审核:张大伟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主要结构特点。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掌握历史与现实相融合的写法。
二、课前预习
1.什么是新闻?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新闻的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消息是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
3.消息的结构
①标题(正标、副标题):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②开头(电头):用来交代消息的来源。
③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介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④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
⑤背景: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⑥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5.走近作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在作者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2007年获第八届韬奋新闻奖。杨国强,新华社高级记者。
6.背景资料
英国在1841年1月26日占领香港岛。1842年6月,中英鸦片战争正式爆发。8月29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98年6月9日,,英国驻华公使宾纳乐和李鸿章在北京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以租借为名,取得了新界,为期99年。1898年7月1日生效。
7.文题解读
运用了倒装句式,新颖别致,意味深长。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
8.给加点字注音
瞩( )目 冉冉( )
9.释词
瞩目:
掩映:
陈迹:
冉冉:
三、文本研讨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2、短新闻力求简短,但《别了,“不列颠尼亚”》在有些地方却用了“闲笔”,如第
4自然段,作者竟在百忙之中用了较多笔墨介绍港督府:“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
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
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
建筑成为历史陈迹。”这有何作用?
四、课堂巩固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淘汰 出奇制胜 威慑 厉兵秣马
B.热衷 磨肩接踵 翱翔 相辅相成
C.迷惘 变换莫测 爆炒 招摇撞骗
D.诙谐 头晕目眩 嬉笑 若及若离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在计量单位方面,我国政府取消了传统的“斤”和“两”,代之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千克”和“克”。
B.第16届国际电动车会议暨展览会主题是“电动车——21世纪的清洁交通工具”,这一主题在环保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无疑是很有号召力的。然而,电动汽车的使用能否真正解决汽车的污染问题,环保型汽车的发展只有电动车一条出路吗?对于这些问题,目前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C.旧社会,一会儿这个“款”,一会儿那个“费”,万变不离其宗,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都想从农民的口袋里掏钱。
D.进人21世纪以来,中国邮政对其部分业务进行了调整,从邮寄包裹,EMS特快专递,到邮政汇款、163上网接入服务等等都实现了不同幅度的提速,业务质量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一句话:信函服务较好,汇款差强人意。
3、语言运用
为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4日在这里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石。他表示,对于台湾任何人、任何政党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向所作的努力,我们都欢迎。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不管是什么人、什么政党,也不管他们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们都愿意同他们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问题。
答:
【课外阅读】:香港回归谈判案例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曾有非和平方式收回香港准备
一、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东大门外摔了一跤
1982年9月23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首次访华,小平同志同撒切尔夫人的第一次会见,成为中英就香港问题正面较量开始的标志。直到1984年9月双方达成协议,12月撒切尔夫人正式签字,谈判整整进行了两年。
英方在双方会谈开始之前,也做了一番准备工作,研究了与中方立场截然相反的对策。当时,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刚刚打胜了马岛战争,从阿根廷手中夺过了马尔维纳斯群岛。撒切尔夫人开头并不想把香港交还给我们,她曾考虑过搞国际共管,考虑搞全民公决,搞第二个新加坡,就是“独立”,甚至考虑过在军事上跟我们对抗。但是中国情况不一样,中国毕竟不是阿根廷,香港也不是马岛。
9月24日,人民大会堂。小平同志会见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一上来就要求在1997年后继续维持英国对整个香港地区的管辖不变,并以威胁的口气说:“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来管治。如果中国宣布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和后果。”
小平同志立刻针锋相对地顶了回去。他强调: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如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不迟于一两年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管辖之下,实行适合香港的政策。小平同志还指出: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我相信我们会制定出收回香港后应该实行的、能为各方面所接受的政策。我不担心这一点。我担心的是今后15年过渡时期如何过渡好,担心在这个时期中会出现很大的混乱,而且这些混乱是人为的。这当中不光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而主要的是英国人。
这时,小平同志又讲了一句很厉害的话,他说:“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这是中英双方在香港问题上进行的最关键的一次会谈和较量,后来小平同志称之为“定调子”的会谈。定了什么调子呢?就是:第一,中国决心按照“一国两制”的设想,于1997年收回整个香港地区,主权问题不容谈判;第二,希望中英合作实现平稳过渡;第三,如谈不成,中方将单独采取行动;第四,如出现动乱,就将采取非和平方式提前收回香港。
这一下打下了撒切尔夫人的气焰,她走下人民大会堂东大门台阶时摔了一跤。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对她客气,留点面子,新闻片里没有这个镜头。我在香港看片子,片子里老出现这个镜头。英国的“铁娘子”顶不过中国的“钢铁公司”啊!“钢铁公司”是毛主席送给邓小平的绰号。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写的回忆录里说,那天晚上到钓鱼台宾馆,撒切尔夫人就对他说:“他(邓小平)这个人好冷酷无情呀!”
二、小平震怒:不驻军还叫什么恢复行使主权
最后还有一个大一点的问题,就是在实行“高度自治”的同时,中央要保留必要的权力,当时首先就提出国防、外交必须由中央直接管理,不包含在“高度自治”里。既然国防、外交由我们中央掌握,我们就有权驻军。对此,英方又是百般抗拒。对驻军这个问题,小平同志的态度是十分坚定的。早在1984年4月,他在审阅外交部《关于同英国外交大臣就香港问题会谈方案的请示》报告时,就在关于驻军问题的一条下亲批:“在港驻军一条必须坚持,不能让步。”
我们在会场上跟英方斗争的时候,当中出了一个纰漏。大概是1983年5月,香港一些大的传媒派了一些女孩子来当记者。这些女孩子很难缠,有的还是奉命来摸底的。当时有些记者钻到各种会场上,包括人大全体会议上,有的领导没有参加香港问题的谈判,不太熟悉情况。人大开会的时候,有个记者就找上我们的一位领导,他不太了解情况。记者问:香港老百姓怕驻军,你们中央是不是一定要在香港驻军?这位领导不经意地回答说:也可以不驻军吧!大概是这个意思的话。第二天,香港各大报纸头版头条报道:中国的某某领导人讲香港不必驻军,是中国政府的意见。
正好那时候小平同志接见香港代表团。谈话之前,可以允许记者进来在拉着的绳子后面照相,然后退场。那天会前已经把这件事报告给小平,小平同志很生气。记者在退场的时候,小平说:哎!你们回来!回来!等一等!我还有话讲,你们出去给我发一条消息,就说某某,某某讲这个是胡说八道。香港怎么能不驻军呢?驻军是主权的体现嘛。为什么中国不能在香港驻军?英国可以驻军,我们恢复了主权反而不能在自己的领土上驻军,天下有这个道理吗?驻军起码是主权的象征吧,连这点权力都没有,那还叫什么恢复行使主权哪?必须要驻军!小平同志震怒了。
第二天清早我一上班,伊文思大使就来电话了,说奉政府之命紧急约见。他到了外交部,当时说话很紧张。因为小平同志生气了,他奉政府之命来谈这个事。伊文思说,听说昨天邓主任在人民大会堂说某某先生胡说八道,英方很关注。伊文思不敢讲出具体人的名字。他说:邓主任的讲话在香港各界引起极大的震动。港英当局还是很怕这个问题,希望你们中国政府慎重考虑,是不是不一定要在香港驻军。我说:你不要再讲了,我们讲了多次,这是恢复行使主权。国防要中央管,就必须在香港驻军。邓主任已经发了脾气,你还讲什么!他说:我是奉政府之命来表示这个态度。我说:你回去就说中国这个立场是坚定不移的,没有谈判的余地!他就灰溜溜地走了,从此不敢再提了。
PAGE
2《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
编写:毛亚军 审核:张大伟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主要结构特点。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掌握历史与现实相融合的写法。
二、课前预习
1.什么是新闻?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新闻的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
3.消息的结构
①标题(正标、副标题):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②开头(电头):用来交代消息的来源。
③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介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④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
⑤背景: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⑥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5.走近作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在作者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2007年获第八届韬奋新闻奖。杨国强,新华社高级记者。
6.背景资料
英国在1841年1月26日占领香港岛。1842年6月,中英鸦片战争正式爆发。8月29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98年6月9日,,英国驻华公使宾纳乐和李鸿章在北京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以租借为名,取得了新界,为期99年。1898年7月1日生效。
7.文题解读
运用了倒装句式,新颖别致,意味深长。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
8.给加点字注音
瞩(zhǔ)目 冉冉(rǎn)
9.释词
瞩目:注视;注目。
掩映:相互遮掩而且又映照衬托。
陈迹:过去的事迹; 旧迹;过去的事情(物)。
冉冉:本意为渐进地、慢慢地、缓慢地,也可以形容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
三、文本研讨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解析: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短新闻力求简短,但《别了,“不列颠尼亚”》在有些地方却用了“闲笔”,如第4自然段,作者竟在百忙之中用了较多笔墨介绍港督府:“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这有何作用?
解析: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实则不“闲”。其作用大致为:第一,在结构上,给读者一个缓冲的时间,因为彭定康告别并离开总督府是4时40分,此时距告别仪式6时15分尚有1时35分,这样可以较自然地由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第二,在思想内容上,以总督府的沧桑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年变迁,是中国日益强大的另一体现,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的自豪和喜悦。
四、课堂巩固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A.淘汰 出奇制胜 威慑 厉兵秣马
B.热衷 磨肩接踵 翱翔 相辅相成
C.迷惘 变换莫测 爆炒 招摇撞骗
D.诙谐 头晕目眩 嬉笑 若及若离
(B摩肩接踵 C变幻莫测 D若即若离)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C)
A.在计量单位方面,我国政府取消了传统的“斤”和“两”,代之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千克”和“克”。
B.第16届国际电动车会议暨展览会主题是“电动车——21世纪的清洁交通工具”,这一主题在环保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无疑是很有号召力的。然而,电动汽车的使用能否真正解决汽车的污染问题,环保型汽车的发展只有电动车一条出路吗?对于这些问题,目前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C.旧社会,一会儿这个“款”,一会儿那个“费”,万变不离其宗,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都想从农民的口袋里掏钱。
D.进人21世纪以来,中国邮政对其部分业务进行了调整,从邮寄包裹,EMS特快专递,到邮政汇款、163上网接入服务等等都实现了不同幅度的提速,业务质量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一句话:信函服务较好,汇款差强人意。
解析:(A放之四海而皆准: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称全国为“四海”;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B. 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C. 万变不离其宗:宗:宗旨、目的。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或目的不变。D.差强人意差:尚,略;强:振奋。勉强使人满意。)
3、语言运用
为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4日在这里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石。他表示,对于台湾任何人、任何政党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向所作的努力,我们都欢迎。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不管是什么人、什么政党,也不管他们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们都愿意同他们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问题。
答:胡锦涛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课外阅读】:香港回归谈判案例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曾有非和平方式收回香港准备
一、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东大门外摔了一跤
1982年9月23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首次访华,小平同志同撒切尔夫人的第一次会见,成为中英就香港问题正面较量开始的标志。直到1984年9月双方达成协议,12月撒切尔夫人正式签字,谈判整整进行了两年。
英方在双方会谈开始之前,也做了一番准备工作,研究了与中方立场截然相反的对策。当时,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刚刚打胜了马岛战争,从阿根廷手中夺过了马尔维纳斯群岛。撒切尔夫人开头并不想把香港交还给我们,她曾考虑过搞国际共管,考虑搞全民公决,搞第二个新加坡,就是“独立”,甚至考虑过在军事上跟我们对抗。但是中国情况不一样,中国毕竟不是阿根廷,香港也不是马岛。
9月24日,人民大会堂。小平同志会见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一上来就要求在1997年后继续维持英国对整个香港地区的管辖不变,并以威胁的口气说:“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来管治。如果中国宣布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和后果。”
小平同志立刻针锋相对地顶了回去。他强调: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如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不迟于一两年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管辖之下,实行适合香港的政策。小平同志还指出: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我相信我们会制定出收回香港后应该实行的、能为各方面所接受的政策。我不担心这一点。我担心的是今后15年过渡时期如何过渡好,担心在这个时期中会出现很大的混乱,而且这些混乱是人为的。这当中不光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而主要的是英国人。
这时,小平同志又讲了一句很厉害的话,他说:“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这是中英双方在香港问题上进行的最关键的一次会谈和较量,后来小平同志称之为“定调子”的会谈。定了什么调子呢?就是:第一,中国决心按照“一国两制”的设想,于1997年收回整个香港地区,主权问题不容谈判;第二,希望中英合作实现平稳过渡;第三,如谈不成,中方将单独采取行动;第四,如出现动乱,就将采取非和平方式提前收回香港。
这一下打下了撒切尔夫人的气焰,她走下人民大会堂东大门台阶时摔了一跤。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对她客气,留点面子,新闻片里没有这个镜头。我在香港看片子,片子里老出现这个镜头。英国的“铁娘子”顶不过中国的“钢铁公司”啊!“钢铁公司”是毛主席送给邓小平的绰号。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写的回忆录里说,那天晚上到钓鱼台宾馆,撒切尔夫人就对他说:“他(邓小平)这个人好冷酷无情呀!”
二、放《火烧圆明园》时,只有英国使节没出席
英国人从一开始就玩弄“三脚凳”。本来是中英谈判,英国侵占了中国领土,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谈判。但是英国想把香港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拉进来,使谈判形成2∶1的形势。“三脚凳”就是想“以华制华”。他们想拿香港来否定我们,但我们立场坚定,英方没有办法了,只得同意。英方还制造所谓的“民意”,配合会场上的斗争。有些报纸整天发表文章,说:我们香港人欢迎英国继续统治,中共来了就不得了,香港就要毁灭,诸如此类,要英国人不能让步。港督尤德这派人物尤为积极,几次策动由两局议员单独组织的代表团到伦敦向英国政府“请愿”,要求英国政府“不要对中国作太多让步”等等。他打“民意牌”,我们也应该动员舆论。所以那一时期,《人民日报》发表了很多文章来进行反击。碰巧当时我们拍了电影《火烧圆明园》,我记得好像是外交部组织各国使节去看。英国大使馆的人很敏感了,他怕自己下不来台,就没有出席。
6月25日上午,邓小平在会见出席六届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会议的港澳人大代表、港澳政协委员时又详细谈了香港问题。这次谈话着重讲了“50年不变”和“要在过渡时期中培养治港人才”的问题。小平同志在这一段时期,屡次亲自直接出面做工作,稳定民心。
这时,除了“民意牌”之外,英国人还打“经济牌”,有意地制造恐慌。香港资本主义金融市场是很敏感的,所以物价开始飞涨,老百姓去抢购日用品,港币直线贬值。本来英国人是想拿这个压我们,但我们的方针是,你搞你的,我们不为所动。结果1983年9月24日出现了个黑色的星期六,股市大动荡,港元大贬值,弄得他们自己倒慌了手脚。英方的几招都行不通,我们的态度又比较强硬,用柯利达书中的话来讲:“中国固然希望得到经济上的好处,但不会为了香港繁荣这个经济方面的考虑,而牺牲收回主权这个民族的和政治的目标。”
三、小平震怒:不驻军还叫什么恢复行使主权
最后还有一个大一点的问题,就是在实行“高度自治”的同时,中央要保留必要的权力,当时首先就提出国防、外交必须由中央直接管理,不包含在“高度自治”里。既然国防、外交由我们中央掌握,我们就有权驻军。对此,英方又是百般抗拒。对驻军这个问题,小平同志的态度是十分坚定的。早在1984年4月,他在审阅外交部《关于同英国外交大臣就香港问题会谈方案的请示》报告时,就在关于驻军问题的一条下亲批:“在港驻军一条必须坚持,不能让步。”
我们在会场上跟英方斗争的时候,当中出了一个纰漏。大概是1983年5月,香港一些大的传媒派了一些女孩子来当记者。这些女孩子很难缠,有的还是奉命来摸底的。当时有些记者钻到各种会场上,包括人大全体会议上,有的领导没有参加香港问题的谈判,不太熟悉情况。人大开会的时候,有个记者就找上我们的一位领导,他不太了解情况。记者问:香港老百姓怕驻军,你们中央是不是一定要在香港驻军?这位领导不经意地回答说:也可以不驻军吧!大概是这个意思的话。第二天,香港各大报纸头版头条报道:中国的某某领导人讲香港不必驻军,是中国政府的意见。
正好那时候小平同志接见香港代表团。谈话之前,可以允许记者进来在拉着的绳子后面照相,然后退场。那天会前已经把这件事报告给小平,小平同志很生气。记者在退场的时候,小平说:哎!你们回来!回来!等一等!我还有话讲,你们出去给我发一条消息,就说某某,某某讲这个是胡说八道。香港怎么能不驻军呢?驻军是主权的体现嘛。为什么中国不能在香港驻军?英国可以驻军,我们恢复了主权反而不能在自己的领土上驻军,天下有这个道理吗?驻军起码是主权的象征吧,连这点权力都没有,那还叫什么恢复行使主权哪?必须要驻军!小平同志震怒了。
第二天清早我一上班,伊文思大使就来电话了,说奉政府之命紧急约见。他到了外交部,当时说话很紧张。因为小平同志生气了,他奉政府之命来谈这个事。伊文思说,听说昨天邓主任在人民大会堂说某某先生胡说八道,英方很关注。伊文思不敢讲出具体人的名字。他说:邓主任的讲话在香港各界引起极大的震动。港英当局还是很怕这个问题,希望你们中国政府慎重考虑,是不是不一定要在香港驻军。我说:你不要再讲了,我们讲了多次,这是恢复行使主权。国防要中央管,就必须在香港驻军。邓主任已经发了脾气,你还讲什么!他说:我是奉政府之命来表示这个态度。我说:你回去就说中国这个立场是坚定不移的,没有谈判的余地!他就灰溜溜地走了,从此不敢再提了。
PAGE
4《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学案
编写:张松桥 审核:韩培杰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罗森塔尔及普利策新闻奖;积累字词等基础知识;了解本篇报道与一般消息报道的不同。
2.学会抓重点筛选信息的方法;培养迅速捕捉基本信息的能力;分析本文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
3.理解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对纳粹罪行的强烈愤怒;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课前预习】
1.作者及普利策奖
艾比·罗森塔尔( 1922—2006 )曾是《纽约时报》的前执行主编和最富盛名的专栏作家。他是美国新闻界的传奇人物,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新闻从业者。他是《纽约时报》历史上最杰出的、能力最超群的总编辑。他作为掌舵人,不仅赋予了百年老报崭新的生命力,而且对美国乃至外国的报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普利策 ( http: / / baike. / view / 42056.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 ( http: / / baike. / view / 463616.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 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 ( http: / / baike. / view / 1225828.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 ( http: / / baike. / view / 1065280.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普利策奖分为两类,新闻界 ( http: / / baike. / view / 1065280.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和创作界。普利策奖也是一个鼓励美国的奖。新闻界的获奖者可以是任何国籍,但是获奖条目必需在美国周报(或日报)中发表的。创作界获得者必须是美国公民 ( http: / / baike. / view / 3468286.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唯一例外的是历史奖。只要是关于美国历史的书都可获奖,作者不必是美国人 ( http: / / baike. / subview / 563080 / 10221000.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
2.背景资料
奥斯威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尔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威辛。1941年,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津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奥斯威辛集中营,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重点词语解释
目瞪口呆:
不可思议:
毛骨悚然:
不寒而栗:
【研读文本】
1、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与直接写展览本身相比,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
2、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景象!可是作者说这是“最令人毛骨悚然”“像一场噩梦”,有什么含义?
3、文章题目为“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什么新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延伸阅读】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赏析
《辛德勒名单》是犹太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惨剧的回顾。它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法法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
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1908年出生于现捷克境内的摩拉维亚。二战初期是个国
会党党员。他好女色,会享受,是当地有名的纳粹分子中的坚定分子。他很善于利
用与冲锋队头目的关系攫取最大资本。在被占领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这位精明的发战争财的辛德勒在他新创办的搪瓷厂只雇用纽伦堡种族法中规定的牺牲者。这些人得到搪瓷厂的一份工作,因此也就得到暂时的安全,没有受到杀人机器的肆虐,辛德勒的工厂成了犹太人的避难所。在他那儿工作的人都受到从事重要战争产品工作的保护:搪瓷厂给前线部队供应餐具和子弹。
到了1943年“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遭受到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破灭了。他早就知道德国人建造的火葬场及煤气室,早就听说,浴室和蒸气室的喷头上流出的不是水,而是毒气。从那时起,辛德勒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更多地保护犹太人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他制定了一份声称他的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工人名单,通过贿赂纳粹官员,使这批犹太人得以幸存下来。他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纳粹的迫害。他仍一如既往地不惜冒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当运输他的女工的一列火车错开到奥斯威辛一比尔肯利时,他破费了一大笔财产把这些女工汉追回了他的工厂。
不久,苏联红军来到了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厂里于活幸存的犹太人宣布:战争结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他,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他们用敲掉自己的金牙和私藏下来的金首饰,把它打制成一枚金戒指,赠送给辛德勒。戒指上镌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命等于救全人类”。辛德勒忍不
住流下眼泪。他为自己还有一颗金牙而懊侮,因为这样一颗如果将它卖掉的话至少可以多救出一个人。辛德勒为他的救赎行动已竭尽自己一切所能。他在战争期间积攒的全部钱财,都用来挽救犹太人的生命…。
战后,辛德勒在瑞士的一个小镇隐居下来,身无分文,靠他曾经救助过的犹太入的救济生活。过了几年,辛德勒在贫困中死去。按照犹太人韵传统,辛德勒被作为“36名正义者”之一安葬在耶路撒冷。
影片结束时,是辛德勒的坟墓,那些在战前曾经获得辛德勒救助,而几十年后已步入暮年的犹太人,以及他们的后裔代表先人走过坟墓,都在墓碑上放一个代表“感恩永远不变”的石块作为敬礼……
导演故意采用黑白片和纪实手法拍摄,营造出与众不同的气氛。全片最后用彩色拍摄真实生活中被救的犹太人子女在辛德勒墓前聚首,场面感人。
《辛德勒的名单》以悲观阴郁的基调和富于强烈戏剧张力的惊悚元素,透过主人公辛德勒的眼睛,重回二战时波兰的科拉科,带领人们经历这个城市从繁荣到废墟的一切,同时在那个没有人性的年代中努力寻找人性的微芒,最终揭示了一个主题—人类的良知在任何恶劣的境况中都不会完全地泯灭。
值得一提的是,斯皮尔伯格并不想以历史仇恨或历史批判的眼光来处理这个题材,不是要揭开历史的伤疤,加深它的痛楚,他只是想通过讲述二个普通人在充满敌意和荒谬的世界中挣扎的超道德的故事,来检视这个事件和它对当事人以及整个时代的影响,并且将这个影响化做忠诚的记录与忠告,安慰着逝去的灵魂,警醒着幸存的生者。传递给不曾经历的人。
战争已经结束光明已经来临,没有什么是永恒而不可化解的,世人应谨记犹太人为了感恩而送给义人辛德勒的戒指,还有那上面一句古老的希伯来经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辛德勒的名单意味着生存,凝聚着人性之美,是影片的主要体现之物。
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行走在人生路上,我们笑看窗外花开花落、叶枯叶落,静观天外云卷云舒、风停风起。在路上,我们经历着太多太多悲喜交集的事,在生命之河的航行过程之中,我们学会了忘记该忘记的悲欢之事,学会了铭记该铭记的点点滴滴。
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人们在河的左岸停留着,在这之外,同样又有在右岸快乐生活着的人们。
坐在池边亭下泪流满面独酌的易安居士,用她的文字告诉我她永远铭记着这一生之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那是她在“争渡”途中所做出的选择。海子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告诉我“从明天起”他将记住所有的人生之“水”,因为那是他用于“浇灌”他的“花儿”的“玉露”。三毛用她的文字永远地记住了撒哈拉的灵魂。梵 高用《向日葵》永远记住了他的“船”……
这些是生命之河两岸的人生,这是忘记与记忆的选择。风吹起花瓣如同阵阵破碎的童年,决荒的古乐诠释灵魂的落差,躲在梦与记忆的深处,听花与黑夜唱尽梦魇,唱尽繁华,唱断所有记忆的来路,由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来忘记该忘记的不快和琐碎,来铭记该铭记的深刻与永恒。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航行于“生命之河”中,坐在自己独有的船上,知道——忘记在左,铭记在右,中间是无尽的穿梭!
点评:
漂亮,作者用“生命是一条河”作比兴,将“忘记”与“铭记”分隔在河的两岸,再用理智的目光审视历史,关照现实,巧解话题,成功地打造出一篇令人喝彩的考场佳作。
作者开篇引席慕容关于“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的比喻,巧妙领起,在热情真挚地诠释解说后,机智地将镜头一摇,用一句“在生命之河的航行过程之中,我们学会了忘记该忘记的悲欢之事,学会了铭记该铭记的点点滴滴”,架起过渡的桥梁,直奔文章的主题。作者用目光锁定古今中外的名人,从他们的事迹中概括出一条生命铁的规律——忘记该忘记的不快和琐碎,来铭记该铭记的深刻与永恒!正因为这样,他们才成就了事业,辉煌了人生,让历史感动,让世人铭记。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无限真情,无限深情。在娓娓叙事中显出雍容典雅;在婉约抒情中透出热情豪放;文章写得纵横捭阖、恣意汪洋;不但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展示出令人佩服的文学才情。
PAGE
2《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学案
编写:张松桥 审核:韩培杰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罗森塔尔及普利策新闻奖;积累字词等基础知识;了解本篇报道与一般消息报道的不同。
2.学会抓重点筛选信息的方法;培养迅速捕捉基本信息的能力;分析本文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
3.理解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对纳粹罪行的强烈愤怒;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课前预习】
1.作者及普利策奖
艾比·罗森塔尔( 1922—2006 )曾是《纽约时报》的前执行主编和最富盛名的专栏作家。他是美国新闻界的传奇人物,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新闻从业者。他是《纽约时报》历史上最杰出的、能力最超群的总编辑。他作为掌舵人,不仅赋予了百年老报崭新的生命力,而且对美国乃至外国的报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普利策 ( http: / / baike. / view / 42056.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 ( http: / / baike. / view / 463616.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 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 ( http: / / baike. / view / 1225828.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 ( http: / / baike. / view / 1065280.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普利策奖分为两类,新闻界 ( http: / / baike. / view / 1065280.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和创作界。普利策奖也是一个鼓励美国的奖。新闻界的获奖者可以是任何国籍,但是获奖条目必需在美国周报(或日报)中发表的。创作界获得者必须是美国公民 ( http: / / baike. / view / 3468286.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唯一例外的是历史奖。只要是关于美国历史的书都可获奖,作者不必是美国人 ( http: / / baike. / subview / 563080 / 10221000.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
2.背景资料
奥斯威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尔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威辛。1941年,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津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奥斯威辛集中营,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重点词语解释
目瞪口呆: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不可思议:原是佛教用语,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后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不寒而栗:不冷却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文本研读】
1、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与直接写展览本身相比,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毫无疑问,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心灵震撼了!
2、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景象!可是作者说这是“最令人毛骨悚然”“像一场噩梦”,有什么含义?
把和平、祥和说成是“最令人毛骨悚然”似乎不合情理,其实是表现了作者对忘却历史的担忧。文章以排比的手法告诉我们纳粹的罪恶令人发指。
3、文章题目为“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什么新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1)“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说这里发生的臭名昭著的纳粹法西斯行径,世人早已知道,没有什么好说的;(2)“没有什么新闻”是讲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法西斯恶行、犹太人的不幸和全人类的悲哀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事,只有惨痛的历史和恐怖的回忆;(3)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是作者还是要写,要继续揭露纳粹法西斯的罪行,让人们记住历史,记住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并好好珍惜现在的和平。
【延伸阅读】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赏析
《辛德勒名单》是犹太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惨剧的回顾。它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法法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
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1908年出生于现捷克境内的摩拉维亚。二战初期是个国会党党员。他好女色,会享受,是当地有名的纳粹分子中的坚定分子。他很善于利用与冲锋队头目的关系攫取最大资本。在被占领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这位精明的发战争财的辛德勒在他新创办的搪瓷厂只雇用纽伦堡种族法中规定的牺牲者。这些人得到搪瓷厂的一份工作,因此也就得到暂时的安全,没有受到杀人机器的肆虐,辛德勒的工厂成了犹太人的避难所。在他那儿工作的人都受到从事重要战争产品工作的保护:搪瓷厂给前线部队供应餐具和子弹。
到了1943年“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遭受到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破灭了。他早就知道德国人建造的火葬场及煤气室,早就听说,浴室和蒸气室的喷头上流出的不是水,而是毒气。从那时起,辛德勒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更多地保护犹太人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他制定了一份声称他的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工人名单,通过贿赂纳粹官员,使这批犹太人得以幸存下来。他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纳粹的迫害。他仍一如既往地不惜冒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当运输他的女工的一列火车错开到奥斯威辛一比尔肯利时,他破费了一大笔财产把这些女工汉追回了他的工厂。
不久,苏联红军来到了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厂里于活幸存的犹太人宣布:战争结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他,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他们用敲掉自己的金牙和私藏下来的金首饰,把它打制成一枚金戒指,赠送给辛德勒。戒指上镌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命等于救全人类”。辛德勒忍不
住流下眼泪。他为自己还有一颗金牙而懊侮,因为这样一颗如果将它卖掉的话至少可以多救出一个人。辛德勒为他的救赎行动已竭尽自己一切所能。他在战争期间积攒的全部钱财,都用来挽救犹太人的生命…。
战后,辛德勒在瑞士的一个小镇隐居下来,身无分文,靠他曾经救助过的犹太入的救济生活。过了几年,辛德勒在贫困中死去。按照犹太人韵传统,辛德勒被作为“36名正义者”之一安葬在耶路撒冷。
影片结束时,是辛德勒的坟墓,那些在战前曾经获得辛德勒救助,而几十年后已步入暮年的犹太人,以及他们的后裔代表先人走过坟墓,都在墓碑上放一个代表“感恩永远不变”的石块作为敬礼……
导演故意采用黑白片和纪实手法拍摄,营造出与众不同的气氛。全片最后用彩色拍摄真实生活中被救的犹太人子女在辛德勒墓前聚首,场面感人。
《辛德勒的名单》以悲观阴郁的基调和富于强烈戏剧张力的惊悚元素,透过主人公辛德勒的眼睛,重回二战时波兰的科拉科,带领人们经历这个城市从繁荣到废墟的一切,同时在那个没有人性的年代中努力寻找人性的微芒,最终揭示了一个主题—人类的良知在任何恶劣的境况中都不会完全地泯灭。
值得一提的是,斯皮尔伯格并不想以历史仇恨或历史批判的眼光来处理这个题材,不是要揭开历史的伤疤,加深它的痛楚,他只是想通过讲述二个普通人在充满敌意和荒谬的世界中挣扎的超道德的故事,来检视这个事件和它对当事人以及整个时代的影响,并且将这个影响化做忠诚的记录与忠告,安慰着逝去的灵魂,警醒着幸存的生者。传递给不曾经历的人。
战争已经结束光明已经来临,没有什么是永恒而不可化解的,世人应谨记犹太人为了感恩而送给义人辛德勒的戒指,还有那上面一句古老的希伯来经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辛德勒的名单意味着生存,凝聚着人性之美,是影片的主要体现之物。
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行走在人生路上,我们笑看窗外花开花落、叶枯叶落,静观天外云卷云舒、风
停风起。在路上,我们经历着太多太多悲喜交集的事,在生命之河的航行过程之中,
我们学会了忘记该忘记的悲欢之事,学会了铭记该铭记的点点滴滴。
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人们在河的左岸停留着,在这之外,同样又有在右岸快乐生活着的人们。
坐在池边亭下泪流满面独酌的易安居士,用她的文字告诉我她永远铭记着这一生之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那是她在“争渡”途中所做出的选择。海子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告诉我“从明天起”他将记住所有的人生之“水”,因为那是他用于“浇灌”他的“花儿”的“玉露”。三毛用她的文字永远地记住了撒哈拉的灵魂。梵高用《向日葵》永远记住了他的“船”……
这些是生命之河两岸的人生,这是忘记与记忆的选择。风吹起花瓣如同阵阵破碎的童年,决荒的古乐诠释灵魂的落差,躲在梦与记忆的深处,听花与黑夜唱尽梦魇,唱尽繁华,唱断所有记忆的来路,由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来忘记该忘记的不快和琐碎,来铭记该铭记的深刻与永恒。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航行于“生命之河”中,坐在自己独有的船上,知道——忘记在左,铭记在右,中间是无尽的穿梭!
点评:
漂亮,作者用“生命是一条河”作比兴,将“忘记”与“铭记”分隔在河的两岸,再用理智的目光审视历史,关照现实,巧解话题,成功地打造出一篇令人喝彩的考场佳作。
作者开篇引席慕容关于“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的比喻,巧妙领起,在热情真挚地诠释解说后,机智地将镜头一摇,用一句“在生命之河的航行过程之中,我们学会了忘记该忘记的悲欢之事,学会了铭记该铭记的点点滴滴”,架起过渡的桥梁,直奔文章的主题。作者用目光锁定古今中外的名人,从他们的事迹中概括出一条生命铁的规律——忘记该忘记的不快和琐碎,来铭记该铭记的深刻与永恒!正因为这样,他们才成就了事业,辉煌了人生,让历史感动,让世人铭记。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无限真情,无限深情。在娓娓叙事中显出雍容典雅;在婉约抒情中透出热情豪放;文章写得纵横捭阖、恣意汪洋;不但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展示出令人佩服的文学才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