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九年级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隆中对(导学案、课件、word版习题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九年级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隆中对(导学案、课件、word版习题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09 12:57:10

文档简介

23*隆中对
精彩开篇词
“未出茅庐,而已知天下三分。”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智慧人物。公元207年,刘备为“兴复汉室”积极搜罗人才。经徐庶推荐,他三顾茅庐才见到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面对刘备求贤下士的真诚,诸葛亮在全面中肯地分析了当时全国的形势后,为刘备提出了一个进取荆益、联孙抗曹、革新政治、逐步统一中国的政治军事方案,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3.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好为《梁父吟》(hào) 因屏人(bǐng) 猖蹶(jué)
屯新野(tún) 先主遂诣亮(yì) 倾颓(tuí)
亮躬耕陇亩(lǒnɡ) 不可胜数(shènɡ) 乐毅(yuè)
欲信大义(shēn) 北据汉、沔(miǎn) 帝室之胄(zhòu)
2.积累文言词汇。
(1)一词多义:
①谓 谓为信然(说) 谓先主曰(对……说)
②已 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 已历三世(已经)
③信 谓为信然(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④然 谓为信然(这样) 然志犹未已(但是)
⑤用 遂用猖獗(因此) 贤能为之用(利用)
此用武之国(运用)
(2)古今异义。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 (古:拜访 今:照顾)
②凡三往 (古:总共 今:平凡)
③孤不度德量力 (古: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孤立)
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大概 今:危险)
⑤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古:一天天 今:太阳)
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可以把 今:可能,能够,许可)
⑦利尽南海 (古:南方近海的地方 今:指中国南海)
⑧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用来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作者链接
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在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4.文体链接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三国志》是历史散文,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画,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文学价值很高。《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
5.背景链接
时代背景:《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群雄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汉室后裔刘备想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但苦于势单力薄,无力与曹操、孙权抗衡。于是,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壮大力量。公元207年,徐庶把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樊市西)的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就先后三顾茅庐,征询诸葛亮对兴复大业的意见。本文写的就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翻译课文。
引导学生边读边口译课文,要求采用直译法,忠实原意,字字落实。针对学生理解得不确切或有困难的地方加以点拨,并重点提示下列词句,要求学生加深理解,注意积累,掌握规律。
【交流点拨】(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4)“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广布于天下。
2.读罢课文,文中的刘备和诸葛亮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交流点拨】刘备:重视人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诸葛亮:才华横溢,料事如神,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3.理清文章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5段):写刘备三顾茅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四、拓展延伸
1.利用网络或图书,搜集后人吟咏诸葛亮的诗词或对联几首(副)。
【交流】(1)有关诸葛亮的对联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注解:两表:《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 一对:隆中对】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注解:六出:六出祁山。七擒:七擒孟获。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东和:东和孙权。 北拒:北拒曹操。排八阵:摆设八卦阵。 酬三顾: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取西蜀:攻取西蜀。 定南蛮:平定南方叛乱。 用火攻:指赤壁之战。】
(2)赞扬诸葛亮的诗歌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本文“凡三往,乃见”只五个字,《三国演义》在37和38回里写成五千余字。要求学生必读这两回的相关文字,感悟小说作者的创造虚构,看看小说进行了哪些艺术加工。有余力和兴趣者,可通读《三国志·诸葛亮传》。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这节课我们将具体了解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领略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此基础之上,再重点分析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1.字词疏导
(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用箪,名词作状语。 壶,用水壶,名词作状语。)
(2)通假字
①欲伸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②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3)句式
①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②省略句:君与俱来。
③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4)把握下列重点句子意思,请学生练习翻译。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谁都没有承认他这种比法。
②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就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④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说我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⑤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他挟持皇帝向全国发号施令,这样的话我们是在不能和他争锋相对的。
⑥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应让学生掌握判断句翻译形式)
⑦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指控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数也数不完。(掌握“者”的固定用法)
⑧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广布于天下。(掌握倒装句翻译形式:信义“于四海”著)
⑨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
2.文本探究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其语言表明了什么样的态度和心情?
【交流点拨】其语言表明平生抱负,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出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2)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什么结论?
【交流点拨】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不可与争锋的结论。
(3)接着从哪几方面分析孙权?结论是什么?
【交流点拨】从政权、地利、人和这几方面分析,结论是孙权可结为外援,不可图也。
(4)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怎样暗示刘备?
【交流点拨】地形有利,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用反问句方式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给了刘备。
(5)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交流点拨】有利条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
(6)建立根据地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怎么办?
【交流点拨】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的行动方向。
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民族关系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后顾之忧。
外交: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内政:革新政治。
等待时机,兵分两路。
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3.人物赏析
(1)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交流点拨】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交流点拨】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即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儿子)的后代,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
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荆州牧。
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
关羽、张飞:是刘备的手下。
(3)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
【交流点拨】曹操和孙权、刘表、刘璋、张鲁。
(4)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塑造方法,同桌之间交流。
【交流点拨】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
①开头一段写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从正面描写他的非凡抱负;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表现了诸葛亮的“卧龙”才干则是侧面描写。
②刘备和诸葛的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
③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徐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5)课堂小结:
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语言概括精练,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赅,是史传中的精品。让我们悉心品味《隆中对》,汲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解读诸葛亮,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
三、板书设计
隆 中 对
1、亮自比: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记
2、庶推荐: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事 ???3、备三顾:凡三往,乃见。 ???????????????? 与曹不争 与权可盟???? ?????????分析政治形势? 占据荆益 奠定帝基??? ???????????????? 将军优势?顺应民心???记 4、亮对策: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言 ?????????制定战略方针?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 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 5、备推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四、拓展延伸
古今对话:假设诸葛亮现在就在你的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交流】生甲:我会说,诸葛亮先生,你真了不起,您能告诉我怎样才能拥有像您一样的天才头脑?
生乙:诸葛先生,我认为您看错了人。您的英明远见曾使得刘备能和曹操、孙权抗衡,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刘备和他手下的一些人并没完全照您的意思去做,再加上刘禅昏庸无能,使您统一天下的计划落空。要是您去辅佐孙权的话,结果也许会是另一种样子。
生丙:孔明先生,我认为您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您的健康。您若能重视这个问题,我想您会有更多的精彩故事留给后人,历史也许会因您而改变。
课件34张PPT。23 隆中对精彩开篇词   “未出茅庐,而已知天下三分。”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智慧人物。公元207年,刘备为“兴复汉室”积极搜罗人才。经徐庶推荐,他三顾茅庐才见到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面对刘备求贤下士的真诚,诸葛亮在全面中肯地分析了当时全国的形势后,为刘备提出了一个进取荆益、联孙抗曹、革新政治、逐步统一中国的政治军事方案,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3.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一、新课导入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好为《梁父吟》( ) 因屏人( )
猖蹶( ) 屯新野( )
先主遂诣亮( ) 倾颓( )
亮躬耕陇亩( )
不可胜数( )
乐毅( )
欲信大义( )
北据汉、沔( )
帝室之胄( )hàojuéyìlǒnɡshènɡyuèshēnmiǎnzhòutuítúnbǐng2.积累文言词汇。(1)一词多义:
①谓
谓为信然(说) 谓先主曰(对……说)
②已
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
已历三世(已经)
③信
谓为信然(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④然
谓为信然(这样) 然志犹未已(但是)
⑤用
遂用猖獗(因此) 贤能为之用(利用)此用武之国(运用) (2)古今异义。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 古:拜访 今:照顾
②凡三往 古:总共 今:平凡
③孤不度德量力 古: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孤立
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大概 今:危险
⑤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古:一天天 今:太阳
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可以把 今:可能,能够,许可
⑦利尽南海 古:南方近海的地方 今:指中国南海
⑧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用来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作者链接   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在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4.文体链接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三国志》是历史散文,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画,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文学价值很高。《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5.背景链接   时代背景:《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群雄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汉室后裔刘备想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但苦于势单力薄,无力与曹操、孙权抗衡。于是,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壮大力量。公元207年,徐庶把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樊市西)的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就先后三顾茅庐,征询诸葛亮对兴复大业的意见。本文写的就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1、翻译课文。
  引导学生边读边口译课文,要求采用直译法,忠实原意,字字落实。针对学生理解得不确切或有困难的地方加以点拨,并重点提示下列词句,要求学生加深理解,注意积累,掌握规律。
(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4)“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广布于天下。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2.读罢课文,文中的刘备和诸葛亮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刘备:重视人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诸葛亮:才华横溢,料事如神,有卓越的政治和军
事才能。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3.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5段):写刘备三顾茅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四、拓展延伸1.利用网络或图书,搜集后人吟咏诸葛亮的诗词或对联几首(副)。
有关诸葛亮的对联
(一)“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注解:两表:《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 一对:隆中对。】(二)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注解:六出:六出祁山。七擒:七擒孟获。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东和:东和孙权。北拒:北拒曹操。排八阵:摆设八卦阵。酬三顾: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取西蜀:攻取西蜀。定南蛮:平定南方叛乱。用火攻:指赤壁之战。】赞扬诸葛亮的诗歌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赞扬诸葛亮的诗歌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赞扬诸葛亮的诗歌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拓展延伸 2.本文“凡三往,乃见”只五个字,《三国演义》在37和38回里写成五千余字。要求学生必读这两回的相关文字,感悟小说作者的创造虚构,看看小说进行了哪些艺术加工。有余力和兴趣者,可通读《三国志·诸葛亮传》。 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这节课我们将具体了解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领略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此基础之上,再重点分析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1.字词疏导(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用箪,名词作状语 。 壶,用水壶,名词作状语。)
 (2)通假字
①欲伸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②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3)句式
 ①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②省略句:君与俱来。
③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4)把握下列重点句子意思。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也。——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谁都没有承认他这种比法。
②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就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④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说我该采取怎样的办法?⑤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他挟持皇帝向全国发号施令,这样的话我们是在不能和他争锋相对的。
⑥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⑦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指控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数也数不完。(掌握“者”的固定用法)
⑧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广布于天下。(掌握倒装句翻译形式:信义“于四海”著)
⑨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2.文本探究(1)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其语言表明了什么样的态度和心情?
其语言表明平生抱负,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出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2)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什么结论?
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不可与争锋的结论。
(3)接着从哪几方面分析孙权?结论是什么?
从政权、地利、人和这几方面分析,结论是孙权可结为外援,不可图也。文本探究(4)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怎样暗示刘备?
地形有利,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用反问句方式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给了刘备。
(5)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有利条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文本探究(6)建立根据地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怎么办?
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的行动方向。
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民族关系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后顾之忧。
外交: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内政:革新政治。
等待时机,兵分两路。
钳形攻势,直取中原。3.人物赏析(1)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诸葛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即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儿子)的后代,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
挟持皇帝号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
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荆州牧。
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
关羽、张飞:是刘备的手下。
人物赏析 (3)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
曹操和孙权、刘表、刘璋、张鲁。 (4)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塑造方法,同桌之间交流。
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
①开头一段写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从正面描写他的非凡抱负;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表现了诸葛亮的“卧龙”才干则是侧面描写。
②刘备和诸葛的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
③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徐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
物形象更丰满。
 (5)课堂小结:   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语言概括精练,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赅,是史传中的精品。让我们悉心品味《隆中对》,汲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解读诸葛亮,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 1、亮自比: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记
2、庶推荐: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事 ??????3、备三顾:凡三往,乃见。 ????????????????????????????????? 与曹不争 与权可盟???? ??????????????????? 分析政治形势??占据荆益 奠定帝基??? ???????????????????????????????? ?将军优势??顺应民心??????记 4、亮对策: ?????????????????????????????????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制定战略方针?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言 ????????????????????????????????? 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 天下有变,则…… 5、备推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板书设计隆 中 对四、拓展延伸 古今对话:假设诸葛亮现在就在你的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生甲:我会说,诸葛亮先生,你真了不起,您能告诉
我怎样才能拥有像您一样的天才头脑?
  生乙:诸葛先生,我认为您看错了人。您的英明远见
曾使得刘备能和曹操、孙权抗衡,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但刘备和他手下的一些人并没完全照您的意思去做,再
加上刘禅昏庸无能,使您统一天下的计划落空。要是您
去辅佐孙权的话,结果也许会是另一种样子。
  生丙:孔明先生,我认为您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
题,那就是您的健康。您若能重视这个问题,我想您会
有更多的精彩故事留给后人,历史也许会因您而改变。 23 隆中对
名校讲坛
1.走近作者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2.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2)古今异义
身长八尺(古义:身高;今义:长度。)
时人莫之许也(古义:承认;今义:允许、赞许。)
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义:拜访;今义:照顾。)
凡三往,乃见(古义:总共;今义:平凡。)
遂用猖蹶(古义:失败;今义:凶狠而放肆。)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义:从此;今义:多为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3)词类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名词用做动词,用箪盛饭。“壶”,名词用做动词,用壶盛浆。)
(4)一词多义
【因】
因屏人曰(连词,于是。)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介词,凭借,依靠。)
【而】
而智术浅短(连词,表转折,可是,然而。)
挟天子而令诸侯(连词,表承接,来。)
则名微而众寡(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
【信】
谓为信然(确实。)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然】
谓为信然(代词,这样。)
然志犹未已(连词,但是。)
3.主题解说
文章通过记述诸葛亮在建安十二年于隆中答刘备问的史实,塑造了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表现了青年诸葛亮善于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推知未来的卓越才干。
4.重点突破
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提示: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5.难点攻克
文中有哪些侧面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提示一: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是侧面描写。“卧龙也”是他对诸葛亮杰出才能的高度评价。“可就见”而“不可屈致”的进言,更是让人感到诸葛亮的不同凡响。
提示二:最后写“关羽、张飞等不悦”,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是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于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6.结构图解
7.学法点津
文言文翻译,实际上是考查对于关键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是对词语综合运用的考查。
【典型例题】请将“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翻译成现代汉语。
【参考答案】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技法点睛】文言句子五字翻译法:“留”“换”“删”“补”“调”。
①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②换,就是将以单音词为主的古汉语换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
③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如:句首的发语词,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④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⑤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陇亩( ) 屏人( ) 倾颓( ) 度德量力( )
吴会( ) wǎng( )驾 wò( )野 存xù( )
猖jué( ) 帝室之zhòu( )
2.解释句中加点词。
(1)此人可就见 (2)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3)国险而民附 (4)益州险塞
(5)总揽英雄 (6)内修政理
(7)先主器之 (8)因屏人曰
(9)帝室之胄 (10)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3.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将军宜枉驾顾之 古义: 今义:
(2)遂用猖蹶 古义: 今义:
(3)此可以为援 古义: 今义:
4.翻译下列语句。
(1)时人莫之许也。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3)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4)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此诚不可与争锋( )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
(2)遂用猖蹶( )
贤能为之用( )
此用武之国( )
(3)然志犹未已( )
自董卓已来( )
已历三世( )
(4)因屏人曰( )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5)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 )( )
6.填空。
(1)诸葛亮提出的近期策略目标是“ ”,最终的策略目标是 ,他主张在内政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外交方面的方针是“ ”,等到形势发生变化,再兵分两路出击:一路是“ ”,另一路是“ ”。
(2)“时人莫小池中水,何妨浅处有卧龙。”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被称作“卧龙”,而刘禹锡的《陋室铭》中也有“ ”的诗句。
7.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荆州是驰名于世的三国鏖兵之地,有着深厚的三国文化积淀。下面以“说不尽的三国风云”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
(1)【吟三国华章】阅读下面语段,填写诗文。
昔魏武挥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其志宏阔如宇;武侯临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其情沛然如注;孙权劝学,蒙曰,“ ,即更刮目相待”,其事流芳千古。太守出猎,狂书“ ,亲射虎,看孙郎”,托古以言志;英雄梦回,忽作“马作的卢飞快, ”,用典以抒怀;书生论史,偏说“ ,铜雀春深锁二乔”,借题以讽今;诗仙饯别,且吟“ ,中间小谢又清发”,激赏建安文风;稼轩登临,笑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总论三国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多少事,都在诗文中!
(2)【说三国俗语】三国人物和故事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形成了众多的口头俗语,如“说曹操,曹操到”“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能再说出一个吗?

(3)【品三国人物】在荆州这个群雄角逐的大舞台上,各路豪杰俊秀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文韬武略、胆识才智和思想品格,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深深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现在荆州举办“三国文化节”,要选择一位三国人物作为“形象大使”,你认为选谁最合适?说出你的理由。



阅读“自董卓已来……汉室可兴矣”,回答后面的问题。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挟天子而令诸侯( )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9.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10.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他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1)曹操: (2)孙权:
(3)荆州、益州: (4)诸戎、夷越:
11.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2.下列对文章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选段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②,而备失势众寡③,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④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⑤。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节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①魏武帝:曹操。②举州委质:把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③众寡:人数少。④建:提出。⑤吴会:吴国。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
B.乃建奇策/策之不以其道
C.身使孙权/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D.江南悉平/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14.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划两处)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2)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

16.从本段文字来看,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哪些事情?


17.(日照中考)请结合文章内容,比较《隆中对》与这段文字刻画的诸葛亮形象的异同。

文言文对照翻译
亮躬耕陇亩,好(hào)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yuè)毅,时人
诸葛亮亲自耕田种地,喜爱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拿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们
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 友善,谓为信然。
不承认这点。只是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亲近友好,说是确实这样。
[实词]躬:亲自。陇亩:田地。好:喜爱。《梁父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歌词。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帮助桓公建立霸业。乐毅: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曾率领燕、赵、韩、魏、楚五国兵攻齐,连陷七十余城。许:承认,同意。博陵:东汉郡名,现在河北蠡县一带。崔州平:汉太尉崔烈之孙。颍川:东汉郡名,包括现在河南中部一些地区。徐庶:字元直,曾当刘备的谋士,后为曹操诓骗至曹营。善:友好。然:这样。
[虚词]每:副词,常常。于:介词,与,同。信:的确。
[句式]莫之许也:即“莫许之也”,宾语前置句。
时 先主 屯 新野。徐庶见 先主,先主 器之①,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当时刘备正驻扎在新野。徐庶去谒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
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 与 俱来。”庶曰:“此人 可 就 见,不 可 屈
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呢?”刘备说:“你跟他一块儿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登门求见,不能委屈(他),致 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②。”
召(他上门)来。(你)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实词]先主:指刘备。屯:驻扎。器:器重,重视。谓:对…说,告诉。就:接近,趋向。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枉驾:屈尊。顾:拜访。
[虚词]之:①代词,代徐庶;②代词,代诸葛亮。岂:句中语气词,表商询。与:和,跟。俱:一起。宜:应该。
[句式]君与俱来:省略句,即“君与(之)俱来”。
由是先主遂①诣(yì)亮,凡 三 往,乃见。 因 屏(bǐnɡ)人 曰:“汉室倾颓,奸臣窃
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覆亡,奸臣窃命,主上 蒙 尘。 孤 不 度(duó)德 量力, 欲 信 大义 于① 天下,
国,皇帝遭难出奔。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在天下人面前伸张正义,
而智 术 浅 短, 遂②用猖蹶, 至于② 今日。然 志 犹 未 已,君 谓
可是我才识浅陋,缺乏谋略,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
计将安 出?”
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实词]诣:拜访。屏:命人退避。汉室:指汉朝。倾颓:崩溃,衰败。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蒙尘: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东汉的京城本来在洛阳,董卓强迫汉献帝刘协迁都到陕西长安,曹操又强迫他迁都到河南许昌。度:衡量。量:估计,估量。信:通“伸”,伸张。智术:才智和谋略。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志:志向。计:计策。出:产生。
[虚词]由是:因此。遂:①就;②于是,就。凡:总共。乃:才。因:于是。于:①介词,在;②介词,到。而:表转折的连词,但是。用:因此。然:表转折。犹:仍,还。安:疑问代词,怎么。
[句式]欲信大义于天下:状语后置句,即“欲于天下信大义”。
亮 答 曰:“自 董卓 已来, 豪杰 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
诸葛亮回答说:“自从董卓(专权)以来,豪杰一齐起兵讨贼,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也数不完。曹操和袁绍绍,则 名微 而① 众寡, 然 操 遂 能 克 绍,以 弱 为 强 者, 非 惟 天相比,诚然是名声小,兵力薄弱,但是,曹操最终能够打败袁绍,由弱变强的原因,不仅时机好,而且也时, 抑 亦 人 谋 也。 今 操 已 拥百万之众, 挟(xié)天子 而② 令 诸侯,是人筹划(得当)。现在 曹 操已 经 拥 有 百 万 大 军,(他) 挟 持 皇 帝 来 号 令 诸 侯,(曹操)
此 诚 不可 与 争 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 三世,国 险 而③ 民附,贤能为①之
这(方面)实在是不能和他争强斗胜。孙权占据江东,已经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心归附,人才得到他
用, 此 可 以 为② 援 而④ 不可 图也。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 尽 南
任用,(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中下游一带,一直到南海的物
海, 东 连 吴 会(kuài), 西 通 巴、蜀,此 用武 之 国, 而⑤ 其主资都能得到,(它的)东面毗连吴郡和会稽郡,西部沟通巴郡和蜀郡,这(正)用兵的地方,但 它的 主人
不能 守,此 殆天 所以 资 将军, 将军 岂 有意 乎? 益州 险塞, 沃野镇守不住,这大概是老天爷拿(它)来资助将军的,难道将军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益州地势险要,肥沃的
千里, 天府 之土, 高祖 因 之 以①成 帝业。
原野(方圆)千里,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高祖凭借它来成就了(汉朝的)帝业。
刘璋(zhānɡ)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⑥不知存恤(xù), 智能之士 思 得 明 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边,人口众多,地方富足,却不知抚慰爱惜(民众),有才能的人盼望遇上贤明的
君。将军既帝室之胄(zhòu),信义著于四海,总揽 英雄, 思贤 如渴, 若 跨有君主。将军既是皇族后代,信用和道义都闻名于天下,(又能)招纳英雄,思慕人才如饥似渴,如果同时占荆、益, 保 其 岩阻,西 和 诸戎(rónɡ),南 抚 夷越, 外 结好有荆州、益州,镇守住那险要的地方,西面与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南面安抚夷越各族,对外与孙权缔结孙权, 内修 政理; 天下 有变, 则①命一上将①将②荆州之军以②向宛、洛,友好关系,对内修明政治;天下(形势一旦)发生变化,就命令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部队杀向宛、洛二郡,
将军身 率 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 不箪(dān)食壶浆 以③迎将军者乎? 诚如
将军自己亲领益州的部队从秦川出击,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食物,用壶装着酒浆来欢迎将军呢?真能像这
是, 则② 霸业 果 可 成, 汉室 可 兴 矣。”
样的话,那么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可以成功,汉朝帝室就可以复兴了。”
[实词]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东汉豪强地主和大军阀。公元189年,乘汉灵帝死,他带兵入京(洛阳),杀死少帝刘辩,拥立献帝刘协,自封为太师,独揽朝政,纵兵作乱,史称“董卓之乱”。后受到关东各州郡割据势力的联合讨伐,他挟献帝迁都长安,后为王允、吕布所杀。豪杰:指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州、郡:汉末行政区域,郡属州管辖,郡下设县。胜:尽。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汉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在镇压黄巾农民起义中扩大了势力,后又借讨伐董卓之名,占据中原,逐个消灭群雄,终于独专汉朝大权,成了北方的实际统治者。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克:胜。谋:谋略。挟:挟持,控制。拥:拥有,掌握。诸侯: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争锋:争强、争胜。孙权:他继父亲孙坚、哥哥孙策之后,据有江东(长江下游)一带地方。据:占据。国:地区的地势。附:归附。用:任用。援:外援。图:谋取。汉、沔:指汉水中下游一带。汉水,古代通称沔水。南海:泛指南方近海的地方。利:物资。吴会:吴郡和会稽郡的合称,现在江苏长江以南部分和浙江北部。巴、蜀:巴郡、蜀郡,在现在的重庆和四川。守:镇守。资:资助,给予。意:意图。益州:汉代州名,在现在四川。险塞:指四周有险可守。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区。成:成就。刘璋:字季玉,当时为益州牧。暗弱:昏庸懦弱。张鲁在北:张鲁当时据有汉中,在益州北面。殷:兴旺富裕。富:富足。存恤:爱抚、爱惜。智:才智。胄:后代。信:信用。义:道义。著:闻名。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思:思慕。贤:贤能的人。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和:和睦相处。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抚:安抚。夷越:泛指我国南部各族。外,内:名词作状语,对外,对内。结好:缔结友好关系。政理:政治。变:事变,指政局变化。将:①将领;②率领。宛、洛:宛郡和洛郡。宛,今河南南阳市。洛,今洛阳东北。身:亲自。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成:成功。兴:复兴。
[虚词]已:通“以”。并:一齐。胜:尽。而:①③连词,表并列关系;②连词,表承接关系;④⑤⑥连词,表转折关系。然:表转折关系。非惟:不仅。抑:而且。诚:副词,确实。为:①介词,被;②当作。尽:全部取得,用做动词。所以:表凭借,用来。其:代词,它的。殆:大概。岂:难道。因:凭借。以:①用来;②③连词,来。既:既然。于:介词,在。若:连词,如果。则:①就。②那么,就。孰:谁。者乎:语气词连用,相当于“呢”。如是:像这样。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句式]不可与争锋:省略句,即“不可与(之)争锋”。贤能为之用:被动句式。出于秦川:状语后置句,即“于秦川出”。
先主曰:“善!”于是 与亮 情 好 日 密。
刘备说:“好!”从此刘备与诸葛亮的感情就一天天深厚起来。
关羽、张飞等不悦, 先主 解之①曰:“孤之②有孔明,犹 鱼之③有水 也。愿 诸 君
关羽、张飞等很不高兴,刘备向他们解释说:“我有了孔明,就好比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希望各位
勿 复 言。” 羽、 飞 乃 止。
不要再说什么了。”从此,关羽、张飞就不再说什么了。
[实词]情:感情。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密:亲密。悦:高兴。解:解释。愿:希望。止:停止。
[虚词]于是:从此。与:介词,跟,和。之:①代词。②③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犹:如同,好像。复:再。乃:才。
【参考答案】
1.lǒng bǐng tuí duó kuài 枉 沃 恤 蹶 胄
2.(1)接近,趋向 (2)一天天
(3)民众归附 (4)地势险要 (5)广泛地招致,罗致 (6)政治 (7)器重,重视 (8)于是,就此 (9)后代 (10)亲自
3.(1)拜访照顾,看 (2)失败凶狠而放肆 (3)可以把表可能;表许可
4.(1)当时的人们不承认这点。 (2)这个人(指诸葛亮)只可以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3)我不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在天下伸张正义。 (4)从此,(刘备)和诸葛亮的情谊就一天天深厚。
5.(1)确实 果真 (2)因此 任用 (3)停止 通“以” (4)于是,就此 凭借 (5)将领 率领
6.(1)跨有荆、益 “成霸业”“兴汉室” 修政理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 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7.(1)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奉命于危难之间 士别三日 为报倾城随太守 弓如霹雳弦惊 东风不与周郎便 蓬莱文章建安骨 生子当如孙仲谋 (2)示例: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3)提示:能够抓住刘备之信、关羽之忠、张飞之猛、诸葛之智等三国人物的主要性格,以及他们与荆州的密切关系来阐述,言而有据,言而有序,言之成理即可。
8.(1)挟持,控制 (2)大概
9.(1)孙权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2)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竹篮、竹筒)盛着食物、用壶装着水(酒水)来迎接将军你呢?
10.(1)此诚不可与争锋 (2)可以为援 (3)夺取、占领(4)和、抚
11.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地位巩固;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势险要,人才众多。
12.B
13.D(解析:A.拜访/看见;B.计谋/鞭打;C.出使/假如;D.都。)
14.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15.(1)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出名显达。 (2)益州平定之后,(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
16.①出使东吴,结成孙刘联盟。 ②赤壁之战取胜,平定江南。 ③西取益州,并治理成功。
17. 相同点:两文都写出了诸葛亮的政治远见与军事才能。
不同点:乙文还表现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格和容貌伟岸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