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精彩开篇词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同学们往往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动手能力。一旦要自己动手,自己拿主意时,就会手足无措。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缺点呢?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以他的真知灼见为我们指点迷津,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特别是在学习自然科学方面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丁肇(zhào)中 埋没(mò) 彷(páng)徨(huáng) 儒(rú)家
华裔(yì) 论(lún)语 中庸(yōng)
2、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获得知识。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3.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国物理学家。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默读课文,讨论和编写阅读提纲。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交流点拨】(1)提出问题(1段):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分析问题(2~12段):论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①(2段):格物致知的出处和意义。
②(3~5段):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
③(6~12段):实验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3)解决问题(13段):希望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交流点拨】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
3.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
【交流点拨】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
4.本文的标题是中心论点吗?
【交流点拨】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标题不是中心论点。
5.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交流点拨】第一,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6.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交流点拨】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7.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交流点拨】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
(二)深层探究
1.文本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1)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3)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不是一样的?
【交流点拨】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4)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
(5)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交流点拨】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6)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7)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8)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而是需要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9)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交流点拨】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0)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交流点拨】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学术研究中不可缺少,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11)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交流点拨】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12)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作者对此是怎样论证的?
【交流点拨】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因为他们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
(13)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交流点拨】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2.写法赏析(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1)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交流点拨】举例论证:作者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举了自己由于受传统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头的事例,证明受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有“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
(2)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交流点拨】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等。
3.各抒己见
同学们,学完课文后,相信你对“格物致知”有了深刻的认识。联想一下,我们是否也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否也有通过“格物”来“致知”的生活事例?或者有关“格物致知”的名人名言或历史故事?
【交流】生甲:我从探究剪刀的工作原理,从而知道了杠杆原理(中间那个点构造了杠杆)。
生乙:我搜集的是名言,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生丙:我举一个反面的例子:赵括纸上谈兵导致全军覆没。
四、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问题: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的弊端
分析问题
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五、拓展延伸
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交流】生甲:这篇文章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现在的教育。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高分低能的现象:考起试来,得心应手,分数都很高,可是处理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的学习不能过于偏重知识的纯记忆,而应多实践、多动手,要培养创新精神。否则,即使我们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生、学者,也不可能有大的创造力。
生乙:我国基础教育的缺点就在于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快速发展的时代,这个缺点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会使我们这些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会影响整个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生丙:我们学校也需要对现在的教育形式进行改革,不能光考察学生的书面知识,而应该设置一些实践考试,去考查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教育现状。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名校讲坛
1.主题解说
本文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中国教育的状况和自身的学习经验,从古代的文化典籍中引出观点:我们应该具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号召中国学生培养实验的精神,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2.重点突破
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提示:第一,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3.难点攻克
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提示: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等。
4. 学法点津
分析论据的作用
论据都或前或后地围绕、支撑着论点,对论点进行陈述、阐释,和论点有着密切的逻辑联系。
【典型例题】请说说文章第四段列举王阳明的例子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以王阳明为例,采用道理论据阐明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技法点睛】论据的作用分别是:A.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B.事实论据——真实有力地论证了观点。C.比喻性的论据——或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或深入浅出地论证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D.用事实作对比的论据——从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孜孜不倦 一番风顺 模式 B.根深蒂固 不言而喻 修身
C.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汲取 D.格物致知 实验精神 诚意
2.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成语。
(1)不知如何办才好,形容发急或受窘。( )
(2)把手揣在袖子里观看。形容置身事外而不参与,不协助。( )
(3)船只扬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 )
(4)探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
3.(盐城中考)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本次亚信峰会上,我国认为,在复杂的安全挑战面前,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唯有通过合作,才能迎来共同安全。
B.我国政府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有效的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暴力恐怖活动,切实维护新疆团结稳定的大局。
C.今年,“端午”恰逢“六一”,幸福的假日属于孩子,加上天气晴好阳光明媚,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游”成为旅客出游的主流。
D.美食片做成了社会纪录片,这是《舌尖2》引发的最大争议所在的地方,对网友“口水与泪水比例失调”的吐槽,引起了导演组的思考
4.下列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2)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3)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5.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是著名科学家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文章的论点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B.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与《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不一样。
C.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地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D.中国学生大都俯身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俯身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但不会做研究。这是中国传统教育所致。
6.(黔南州中考)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7.(常州中考)依据材料,为“越辩越明”栏目拟定辩论赛的双方观点。
东南大学引导专家教授默默无闻做学问,努力通过学术论文表达思想和观念;也鼓励专家教授上媒体传播新思想和新观念,推出专家教授“新闻贡献热”排行榜,这一做法引起热议。
(材料出自《江苏科技报》
(河北中考)
①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寂寞出学问。
②唐玄奘的寂寞成就了西天取经的事业,徐霞客的寂寞成就了旅行天下的壮举,司马迁的寂寞成就了史家绝唱《史记》,曹雪芹的寂寞成就了鸿篇巨制《红楼梦》……寂寞是一首歌,是只有一个人的吟唱;寂寞是一首诗,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独白。
③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甘于寂寞,潜心读书做学问。他不喜欢应酬,也反感客人来访,常以生病为由推辞。他每天呆在书房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真可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
④钱钟书声名远播,时常会有世界各地的人慕名造访。有一位外国女士打电话给他,表示非常喜欢他的文章,想登门拜访。钱先生听后,赶紧说道:“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那位女士深为钱先生的幽默婉拒所折服,只好作罢。也许,正是有了这种闭门读书做研究的态度,钱先生才写出了《谈艺录》《管锥编》等不朽的学术巨著。
⑤其实,像钱先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既能洞悉这个社会,又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喧嚣,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事情。
⑥“芥川奖”是日本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奖项。获奖者有“登龙门”之称——许多作家都因获此奖而名噪一时。最近一届的“芥川奖”获得者田中慎弥却是个“普通人”,他年纪轻轻,也没有什么高学历,为什么能获得如此级别的文学奖呢?媒体对他的描述可能给出了答案:“田中慎弥没有手机,也不用电脑。但他却很执着,甚至有些固执,躲在自己世界里,与寂寞相伴,专心读书和写作。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了日本文学新的希望。”
⑦田中慎弥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耐得住寂寞,埋头写作,终成正果。“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能坐得了冷板凳,自然能静得了心、做得了学问。
⑧我们的生活本来可以很平静,只是因为内心浮躁,无法平静,所以常常觉得自己很“忙碌”。若能守住寂寞,不为外界所干扰,一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又怎能做不了学问呢?
(选文有删改)
8.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9.选文第⑦段中,“坐得了冷板凳”的意思是什么?
10.选文第⑧段加横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11.选文在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上各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A
2.(1)不知所措 (2)袖手旁观 (3)一帆风顺 (4)格物致知
3.D(解析:D项有两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可删去“所在的地方”,二是缺少主语,可删去“对”。)
4. (1)不能删除。“大都”表示范围,指多数学生并非全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也有个别的除外。(2)“往往”“常常”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近”是接近,但不到一百分,去掉后就成了一百分。(3)“最”表示恐慌的程度,“唯一”表示独一无二,都不能去掉。
5. A (解析:这只是论题,不是论点。论点必须是一个完整的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判断句。)
6.B。
7. 示例一:正方:应该倡导专家教授默默无闻做学问。反方:不应该倡导专家教授默默无闻做学问。示例二:正方:给专家教授“新闻贡献”排行是务实之举。反方:给专家教授“新闻贡献”排行是浮躁作秀。示例三:正方:专家教授应该通过媒体播晒思想和观念。反方:专家教授应该多通过学术论文表达思想和观念。
8. 寂寞出学问(唯有寂寞出学问)。
9. 能耐得住寂寞。
10. 运用反问修辞方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寂寞出学问的论点。
11. 所用事实论据选自古今中外,典型丰富;在事实论据的使用上,详略得当。
课件24张PPT。归纳阅读1感知 扩展阅读2 作者阅读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丁肇中(1936——),美国
物理学家。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
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
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
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
粒子( “J”粒子),并导致了一
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
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
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
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作者简介:检查预习读准下列生字的音。
丁肇( )中 埋没( )
彷( )徨( )
儒( )家 华裔( )
论( )语 中庸( )
zhàomòpánghuángrúyìlúnyōng解释下列词语。格物:致知:正心 :
修身:
齐家:
袖手旁观:
推究事物的道理。获得知识。端正心思。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检查预习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讨论和编写阅读提纲。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1) 提出问题(1段):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 分析问题(2~12段):论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①(2段):格物致知的出处和意义。
②(3~5段):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
③(6~12段):实验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3) 解决问题(13段):希望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3、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
4、本文的标题是中心论点吗?
5、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6、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7、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3、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 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4、本文的标题是中心论点吗?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5、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
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
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6、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7、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深层探究(1)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2)《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3)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文本探究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4)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5)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6)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7)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8)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9)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10)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11)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12)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怎样论证的? ①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②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③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13)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写法赏析: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举了自己由于受传统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头的事例,证明受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有“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举例论证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
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等。道理论证各抒己见 同学们,学完课文后,相信你对“格物致知”有了深刻的认识。联想一下,我们是否也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否也有通过“格物”来“致知”的生活事例?或者有关“格物致知”的名人名言或历史故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问题: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的弊端
分析问题
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 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板书设计 拓展迁移:
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你想更多地了解丁肇中博士吗?丁肇中网页
丁肇中自传《在探索中》
丁肇中博士谈实验物理
丁肇中谈反物质
丁肇中谈宇宙大爆炸
寻找宇宙中的基本粒子 粒子史话
丁肇中与阿尔法磁谱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