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九年级人教版上册第五单元杨修之死(导学案、课件、word版习题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九年级人教版上册第五单元杨修之死(导学案、课件、word版习题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09 13:03:43

文档简介

18*杨修之死
精彩开篇词
谈起三国里的风云人物,我们如数家珍。特别是曹操,大家仍然记忆犹新。曹操是个性格很复杂的人,他既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他的名言:“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就充分反映了他猜忌的性格。吕伯奢想杀猪犒劳要刺杀董卓而成为天下闻名人物的曹操,没有想到却成了他这种性格的第一个有分量的牺牲品。那么,杨修这样一个“恃才放旷”的人,数犯曹操之忌,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对此,引起了你哪些思考?
学习目标
1.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概括典型事件,分析人物性格,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探讨杨修的死因及做人的启示。
4.培养、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感受作者笔下两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庖官(páo) 夏侯惇(dūn) 鸡肋(lèi) 主簿(bù) 恃才放旷(shì)
分食讫(qì) 佯装(yáng) 心恶之(wù) 大簏(lù) 伺察(sì)
谮害(zèn) 麾军(huī) 阜(fù) 绰刀(chāo)
2.解释下列重点词义。
主簿:文书之类的官。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谮:诬陷,中伤。
佯装:假装。
绰:抓取。
适庖官进鸡汤:适,正好。
数犯曹操之忌:数,多次;忌,忌讳。
人皆不晓其意:意,意图。
丕如其言:如,遵照。
植然其言:然,认为……对。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但,只要;之,代词,指曹操。
3.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集材料,以史实为根据,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巨著中,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主张——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4.背景链接。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整体感知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记叙了曹操杀杨修的经过和缘由。
2.课文围绕杨修数犯曹操之忌写了哪几件事?试着概括复述。
【交流点拨】①鸡肋事件。②改建园门。③分食酥饼。④语破奸心。⑤轻视吴质。⑥教植斩吏。⑦巧作答教。
3.找出后六件发生在曹杨之间的矛盾故事中,曹操心理反应的词语。
【交流点拨】按曹操对杨修的忌恨程度为序,即曹操从“心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愈恶之”——“亦不喜植”——“有杀修之心”。可以说是层层加深,最后导致杀死了杨修。
4.再读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
【交流点拨】①(第1—3自然段)曹操焦虑战事,以惑乱军心为名,处死杨修;
②(第4—9自然段)插叙杨修之死原因;
③(第10—12自然段)曹操强行进兵失败,厚葬杨修。
5.课文中哪些情节是顺叙?哪些是插叙?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前三段和后三段是顺叙;中间六段是插叙。顺叙是以“现在时态”正面讲述故事的发生发展,一般是叙事的主体;插叙是把时间闪回到过去,补充一些情节,给“顺叙”提供背景或强化其合理性。
四、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1.改建园门    心甚忌之
生活小事  2.分食酥饼    心恶之
3.语破奸心    愈恶之
     
4.轻视吴质   愈恶之
宫廷争斗  5.教植斩吏    大怒
      6.巧作答教   有杀修之心
导火线: 7.“鸡肋”事件 大怒斩之

五、拓展延伸
学生默读课文,理清七个材料的前后顺序,分析插叙与倒叙的区别。
【交流】插叙:是在顺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叙完接着顺叙中心事件。插叙的内容是一个片段,它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插叙的部分是安排在顺叙的过程之中,位置居中。插叙的目的,有时是为了对某事件做注释、说明,有时是为了突出主题。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果提到开头来说,然后再顺叙全文的中心事件,最后再回到倒叙与顺叙的接榫的地方上来,结束全文。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叙述顺序上的变化,位置在前。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复述故事比赛。
2.复习导入:刚才我们通过复述故事的形式,把握了文章的基本情节,接着我们来深入探究人物在这些故事里所体现出的性格特点。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人物赏析
1.再读课文,由文中写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再结合杨修与曹操的表现,分析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交流点拨】曹操借故梦中杀人,暴露出残酷与多疑的本性;对杨修的忍耐,杀侍卫后的痛哭,“佯怒夏侯惇”,厚葬杨修,又表现出狡猾虚伪的性格特征。
曹操性格:嫉贤妒能,狡诈虚伪,老谋深算。
曹操梦中杀人,修指出“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写出了杨修的聪明,也暗示了杨修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一个“梦中耳”形象地写出杨修恃才放旷,卖弄聪明的神态。
在吴质事件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写出杨修聪明机敏,却办事不严密的特点,“径来”一词,将得意洋洋的杨修写得栩栩如生。随意与轻狂的杨修的形象跃然纸上。
杨修性格: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
2.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用原文回答。
【交流点拨】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3.结合前面所分析的,依据课文,总结归纳杨修被杀的原因。
【交流点拨】依据这篇课文,杨修被杀可以归纳出三个原因:
①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
②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担心他左右自己的家事。
③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如何评价曹操其人和小说中曹操的形象?
【交流】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用人唯才,抑制豪强。精兵法,善诗歌。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而《三国演义》却主要强调了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完全有必要加以澄清,要把小说人物和历史人物区别开来。因为小说中的曹操形象,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早已脱离历史真人真事的限制,而被创作成了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典型。
(知识链接:正确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三国演义》的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
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之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课件23张PPT。杨修之死学习目标
1.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概括典型事件,分析人物性格,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探讨杨修的死因及做人的启示。
4.培养、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播放视频歌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共120回。描述了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本文节选自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时间:公元219年夏。地点:阳平关外。 故事发生的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庖官( ) 夏侯惇( )
鸡肋( ) 主簿( )
恃才放旷( ) 分食讫( )
佯装( ) 心恶之( )
大簏( ) 伺察( )
谮害( ) 麾军( )
阜( ) 绰刀( )
páodūnlèibùwùshìyángsìlùqìzènhuīfùchāo2、解释下列重点词义。
主簿:文书之类的官。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谮:诬陷,中伤。
佯装:假装。
绰:抓取。
适庖官进鸡汤:适,正好。
数犯曹操之忌:数,多次;忌,忌讳。
人皆不晓其意:意,意图。
丕如其言:如,遵照。
植然其言:然,认为……对。
但嘉有问,植即依条答之:但,只要;之,代词,指曹 操。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整体感知1.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记叙了曹操杀杨修的经过和缘由。
2.课文围绕杨修数犯曹操之忌写了哪几件事?试着概括复述。①鸡肋事件。
②改建园门。
③分食酥饼。
④语破奸心。
⑤轻视吴质。
⑥教植斩吏。
⑦巧作答教。 3.找出后六件发生在曹杨之间的矛盾故事中,曹操心理反应的词语。按曹操对杨修的忌恨程度为序,依次是:
(1)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2)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3)操闻而愈恶之
(4)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5)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6)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由轻到重4.再读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①(第1——3自然段 )曹操焦虑战事,以惑乱军心为名,处死杨修;
③(第10——12自然段 )曹操强行进兵失败,厚葬杨修。
②(第4——9自然段 )插叙杨修之死原因;
5、课文中哪些情节是顺叙?哪些是插叙?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前三段和后三段是顺叙;
中间六段是补叙。
顺叙是以“现在时态”正面讲述故事的发生发展,一般是叙事的主体;
补叙是把时间闪回到过去,补充一些情节,给“顺叙”提供背景或强化其合理性。
杨修之死
罗贯中 1.改建园门    心甚忌之
生活小事  2.分食酥饼    心恶之
3.语破奸心    愈恶之
     
4.轻视吴质   愈恶之
宫廷争斗  5.教植斩吏    大怒
      6.巧作答教   有杀修之心
导火线: 7.“鸡肋”事件 大怒斩之 拓展延伸 默读课文,理清七个材料的前后顺序,分析插叙与倒叙的区别。
插叙:是在顺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叙完接着顺叙中心事件。插叙的内容是一个片段,它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插叙的部分是安排在顺叙的过程之中,位置居中。插叙的目的,有时是为了对某事件做注释、说明,有时是为了突出主题。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果提到开头来说,然后再顺叙全文的中心事件,最后再回到倒叙与顺叙的接榫的地方上来,结束全文。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叙述顺序上的变化,位置在前。
第二课时
研读课文:
1.再读课文,由文中写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再结合杨修与曹操的表现,分析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曹操性格:
嫉贤妒能
狡诈虚伪
老谋深算……杨修性格:

恃才放旷
卖弄聪明
轻率大意 …… 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2、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用原文回答。归纳出三个原因:
①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
②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担心他左右自己的家事。
③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3、结合前面所分析的,依据课文,总结归纳杨修被杀的原因。板书设计拓展延伸如何评价曹操其人和小说中曹操的形象?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而《三国演义》却主要强调了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完全有必要加以澄清,要把小说人物和历史人物区别开来,因为小说中的曹操形象,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早已脱离历史真人真事的限制,而被创作成了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典型。
知识链接 正确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三国演义》的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
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之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18 杨修之死
名校讲坛
1.走近作者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2.主题解说
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的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的情况,记叙了杨修被曹操杀害的原因和经过,生动地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刻画了杨修“恃才放旷”的思想性格,也揭示了曹操既虚伪奸诈又深谋远虑的复杂性格。
3.重点突破
(1)杨修为什么被杀?
提示一: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提示二: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
提示三: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2)本文七件事中,第一件事“鸡肋事件”与其他六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六件发生在曹杨之间的矛盾故事采用的是什么顺序呢?
提示:“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而其他六件事则写杨修为什么会被杀,即“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这六件事是按曹操对杨修的忌恨程度为序。即曹操从“心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愈恶之”——“亦不喜植”——“有杀修之心”,可以说是层层加深,最后导致杀死了杨修。
4. 拓展延伸
三国歇后语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刘备招亲——弄假成真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其意义。
(1)恃才放旷( )
(2)竟取匙与众分食讫( )
(3)佯惊问 ( )
(4)操因疑修谮害曹丕 ( )
(5)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 )
(6)魏延诈败而走 ( )
(7)径来告操( )
(8)延弃弓绰刀 ( )_ ___
2.请分别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1)操跃起拔剑斩之( )
(2)操闻而愈恶之( )
(3)曹丕知之( )
(4)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 )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

(3)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4)操方麾军回战马超。

4.文中讲了几件事?请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并说说杨修的应对表现以及从中体现的性格。






5.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分析曹操的性格。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悖,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悖,下令来日进兵……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6.(三明中考)下面对三部中国古典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这是《三国演义》中刘备来到隆中听到农夫唱诸葛亮所作的歌。
B.“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是《水浒传》中白胜挑着白酒走上山岗智取生辰纲时唱的歌。
C.“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这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来到流沙河边看到的流沙河碑文。
D.“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在浔阳楼墙壁上题的一首诗。
7.益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颇负盛名的文化之乡。特别是这里留下了关于三国历史的宝贵文化遗产。某班开展以“益阳三国文化”为专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材料一:吴蜀双方在益阳对垒争锋,留下了一批历史遗迹。如鲁肃堤、马良湖、关羽濑等。
材料二:益阳文人墨客历来喜欢以三国历史为题材吟诗作对,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民间通过讲故事、演花鼓戏、唱歌谣等方式反映三国历史。这些都成为益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信息收集】 以上两则材料透露出的共同信息是什么?


(2)【社会调查】在实地考察中,同学们发现许多三国遗迹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外地游客更不知道有这些名胜。请你就这一情况向益阳市人民政府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3)【文艺汇演】班上排练了益阳花鼓戏《单刀赴会》,在学校师生会上汇报演出,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作一个简短的开场白。(50字左右)



同 学
邓洪卫
①许攸跟曹操是老同学。两人打小趴在一张课桌上念书。有什么好吃的分着吃,有什么好玩的一起玩。两人关系很铁。许攸喜欢叫曹操“阿瞒”。阿瞒是曹操的小名。两人还经常一起谈论志向。许攸说,我想做一名太守,治理好一个州郡。曹操说,我想做一名宰相,治理一个国家。曹操便戏称许攸为太守,曹操还让许攸叫他宰相。但许攸还是叫他阿瞒。曹操说,你怎么不叫我宰相呢?许攸很难受地说,我叫你阿瞒已经叫顺嘴了,一时改不了口。曹操笑笑说,那你还叫我阿瞒吧。
②多年以后曹操果然做了宰相。许攸呢?在曹操手下做一谋士。跟小时候一样,许攸还是称曹操为阿瞒。不光私下里这么叫,在许多公共场合也这么叫。有一次,曹操为一件棘手的事情闹得焦头烂额,在相府开一个高级政治会议,参加会议的都是曹操手下的重要官员,气氛十分严肃。这时,许攸走到曹操跟前,拍着曹操的胳膊说,阿瞒,你怎么这么笨呢,简直是一头猪,你只需这么做,准能解决问题。一屋子的人都愣住了,很多人都面露不平之色。而曹操却哈哈大笑。
③谋士程昱来见曹操。程昱说,我听说,一个人的小名,只有在他未成年的时候才能使用,而这小名应由他的父母兄弟来称呼。许攸不过是您的一个同学,却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叫您的小名,无异于羞辱丞相。您为什么不怪罪于他呢?曹操说,许攸不仅仅是我的同窗好友,而且是我的救命恩人。小时候,我特别顽皮,有一次,爬到树上去摘桑葚吃,一不小心,跌到树下的污水塘里,是许攸把我从塘里拉出来,救了我一命。许攸对我有救命之恩,我怎么能因为他叫我的小名,就治罪于他呢?
④程昱说,自三皇五帝,礼仪一直传到今天。您作为一国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许攸虽然跟您交谊深厚,但他依然只是您的一个下属而已,下级理所当然应该尊重上级,而不能因为救过您的命就可以随意冒犯您的威严。请丞相尽快制止他这种行为。
⑤曹操说,一年有四个季节,四季有它不同的特点。每个人因为自己的成长环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习惯。许攸叫我的小名,只不过是他的一个习惯而已,这丝毫不影响他给我带来许多有益的一面。我记得当年我与袁绍战于官渡,两军相持不下。当时,我的粮草只够维持三天,是许攸从袁绍那边过来投奔我,给我出谋划策,才使我一鼓作气打败袁绍,统一了北方。如果当初没有许攸的计策,我早已被袁绍所灭,就不会有我今天宰相的职位,更谈不上宰相的威严。与许攸的功劳相比,他叫我的小名是多么不足一论呀!
⑥程昱不再说什么,只好退了出去。
⑦许褚、张辽等许多武将也多次来找曹操,都被曹操一一劝退。
⑧这一年,许都大旱,粮食歉收。曹操问许攸该怎么办。许攸说,一方面,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另一方面,达官显贵家里却用成堆的粮食酿酒,造成许多粮食浪费。当务之急,应该禁止这种浪费粮食的事情发生。曹操立刻传令,全城从即日起禁止饮酒,违令者斩。曹操还令许褚、张辽等武将昼夜巡逻,如遇饮酒之人,就地正法。
⑨晚上,曹操悄悄把许攸领进相府,说,别人不准喝酒,老同学例外,今日得闲,咱俩好好叙叙旧。
⑩许攸晃晃摇摇离开相府,已是深夜。天空一轮明月虚悬,许都城的街道清清白白。许攸伸了伸胳膊,微风拂面,许攸关关节节都舒坦。
忽地,马蹄声疾。大将许褚奉丞相之命巡夜。许褚令军校将饮酒之人拿下。
许攸叫,我跟阿瞒饮酒,何罪之有?
许褚抬手,长枪一抖。许先生像秋天的树叶,飘落在地上。
许攸的葬礼在一天清晨举行。全城百姓都聚拢来争看这位据说是绝顶聪明的丞相的老同学。响器班在哀伤地吹打,城中最好的歌手在动情地唱着挽歌。曹丞相哭得最悲伤,几欲昏过去,旁边的侍从看他嘴在不停蠕动着,终于努力听清他一遍遍念叨的是:今后还有谁叫我阿瞒呀!
曹操被侍从努力拉出灵堂,文武官也跟了出来。
最后走的是行军主簿杨修。
杨修拍了拍许攸的棺木,叹道,你是最聪明的人,也是最愚蠢的人呀!
杨修还说,丞相的话,你怎么能当真呢?
8.这篇小说的线索是: 。
9.读全文思考,许攸被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0.小说中曹操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11.品析下面句子对曹操的描写。(两句中任选一句)
①一屋子的人都愣住了,很多人都面露不平之色。而曹操却哈哈大笑。
②旁边的侍从看他嘴在不停蠕动着,终于努力听清他一遍遍念叨的是:今后还有谁叫我阿瞒呀!




12.文中多次写许攸和曹操的关系以及许攸对曹操的贡献,这对刻画曹操有什么作用?

13.这篇小说以“同学”为题有什么深意?可以改为“许攸之死”吗?



中考作文“凤头”八法
一、设计悬念,吸引读者
我快要死了——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静,偌大的房间里,只能听见我微弱的呼吸声。护士只有到我该吃药、打针的时候才会进来,我不会有太多的抱怨,因为我知道我快死了。我凝视着窗外,告诉自己要坦然面对死亡。
二、开门见山,亮明观点
朋友,当你看见一堆堆垃圾高如小山,一条条溪河恶臭难闻,一股股有害气体毒害人体时,你的感想如何?我那时是气愤得想大声呼叫:“请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
三、联想回忆,巧妙叙述
独立小院,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泻在我的身边,我感到了心沉水底的清凉,勾起了对你的不尽的思念。曾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月色溶溶的夜晚,我把你送上了开往异乡的列车……小小年纪,孤身一人在异乡奋斗的你,一切还好吗?
四、突出矛盾,渲染气氛
“你这书记趁早别当了,半点用也没有!”从学校风尘仆仆赶来的我,离家门还有百米来远,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火药味,一种“黑云压城”的感觉猛然袭上我的心头。妈妈也是多事,爸爸干什么她都要干预一通,搞不好就暴跳如雷。好在爸爸宰相肚里能撑船,每次都是任凭妈妈一阵暴风骤雨过后,才用几句绵里藏针的话收拾残局。
五、巧用修辞,展示文采
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是汪洋中的一个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选自《把爱心带给他人》)
六、广泛引用,突出主题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夜深人静,倚栏高楼,黑色的苍穹被窗棂瓜分,远处珠雨如帘。
(选自《独处,也是一种享受》)
七、绘景开篇,铺路搭台
中午,太阳照得人心里暖洋洋,遍地是阳光的味道!
(选自《阳光灿烂的日子》)
晚上没有月亮,薄纱般的雾霭从地平线上悄然升起,依稀可见的几颗小星粘在夜空,有一种醉人的香甜。
(选自《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云淡,风轻,花香,人儿醉了!
(选自《忍不住醉了》)
八、精心入事,别出心裁
“咚咚咚……”
“谁啊?”
“是我。”
“怎么了?”
“早点睡,不要熬夜了。”
“好。”
刚刚在耳畔还响起一阵急促有力的敲门声,而后又传来一阵阵温暖的声音。
是妈妈的声音……
(选自《给自己一些阳光》)。

【参考答案】
1.(1)shì 依仗 (2)qì 完毕 (3)yang 假装 (4)zèn诬陷,中伤 (5)sì守候 (6)zhà假装 (7)jìng直接 (8)chāo 抓取
2.(1)代近侍 (2)代杨修 (3)代“欲立植为世子”这件事 (4)代曹操派来的人
3.(1)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 (2)人们都认为曹操果然在梦中杀人。 (3)才想起杨修说的话,随即将杨修的尸体收回进行厚葬,并且下令回朝。(4)曹操才指挥军队回战马超。
4.①园门改阔——丞相嫌园门阔耳——有才能却有些狂妄 ②众人分酥——竟取匙与众分食讫——目中无主,过于自恃 ③语破奸心——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恃才放旷,锋芒毕露 ④告丕密谋——修知其事,径来告操——过于轻率,缺乏心机 ⑤教植斩吏——修教植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恃才干政,毫不避讳 ⑥为植答教——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恃才干政
5.揭露曹操的虚伪、奸诈。曹操肯定不会杀他的爱将夏侯惇,但也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下令“厚葬”杨修,则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并借以收买人心。
6.D(解析:D项中诗歌是《水浒传》中宋江在浔阳楼墙壁上题写的。)
7.(1)示例:益阳有丰富的“三国文化”遗产。(不能只概括材料一或材料二的内容) (2)①示例:加大对益阳“三国文化”遗迹的保护力度,对已损坏的遗迹进行有效修复。 ②示例:加大对益阳“三国文化”的宣传力度,并以此为契机开发益阳旅游资源。(提示:从保护益阳三国遗址,宣传益阳“三国文化”,开发益阳“三国文化”的旅游资源等角度谈均可。) (3)从介绍剧情,说明演出的目的、意义等角度说均可。 示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为了传承益阳民间艺术,弘扬“三国文化”,我班排练了益阳花鼓戏《单刀赴会》,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8.曹操的小名
9.许攸随意喊曹操的小名,冒犯了曹操的威严。
10.虚伪、狠毒、虚荣。
11.示例:①曹操的“哈哈大笑”是掩饰自己的尴尬和不快,此句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他虚伪的个性。②曹操的话一语双关,耐人寻味,表面上是痛惜失去同学,实质上是表明:今后谁还敢对我不敬呀。
12.写许攸贡献之大,越发表明曹操不讲感情。
13.用“同学”为题,显示了曹操和许攸不一般的关系,这样,更能表现曹操的狠毒之极、虚伪之至。不可以,改为“许攸之死”就没有这种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