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检测卷(一)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检测卷(一)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8 14:3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检测卷(一)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这一发现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 )
A.会使用火及保存火种 B.种植水稻
C.烧制彩陶 D.铸造青铜器
2.“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下列图片能反映山顶洞人生活状况的是( )
3.当人类可以栽培植物养活自己时,人类就实现了一次伟大的经济革命。这场“革命”是指( )
A.原始农业兴起 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猎 D.人工取火
4.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非常不同,对此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政治制度 B.自然条件
C.劳动工具 D.宗教信仰
5.2023年 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国家如此重视良渚遗址,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里( )
A.出现了最早的阶级分化 B.产生了非常发达的手工业
C.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 D.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6.我们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
A.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
B.海外华人散居世界各地
C.中国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D.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7.七年级某同学学完历史课后绘制了如下的示意图,①和②两处应该填写的依次是( )
A.世袭制、禅让制 B.世袭制、分封制
C.禅让制、世袭制 D.世袭制、郡县制
8.站在“殷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A.夏桀暴政 B.盘庚迁都
C.“国人暴动” D.周平王迁都
9.李红同学在了解夏、商、西周的兴亡这段历史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整理如下知识点,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国家的产生
B.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在亳
C.商王盘庚修筑豪华宫殿,施酷刑导致商朝灭亡
D.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历史上称东周
10.成语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来源于历史,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争霸兼并
11.学习历史时,要能分辨“描述”与“评价”的区别。下列属于“评价”的是( )
A.周武王率兵与商军在牧野决战
B.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晋献公之子
C.战国时期,今北京地区属于燕国
D.战国时的兼并战争,客观上加速了统一进程
12.“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副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著名工程 ( )
A.长城 B.郑国渠 C.邗沟 D.都江堰
13.《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它成书于(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三国时期
14.下列图示正确反映“三国鼎立”局势的是( )
15.四川三星堆遗址既出土独具地方特色的青铜神树和纵目青铜面具,也发现了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相似的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还出土了与浙江良渚遗址造型相似的玉琮。据此,可以佐证( )
A.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审美观念完全相同 D.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16.《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其中,不仅提到二百多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蕴含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意识。这表明,《诗经》( )
A.文笔清新、节奏明快 B.内容通俗易懂
C.蕴含朴素科学意识 D.韵律典雅优美
17.贾谊的《过秦论》写到,为政者,必须施仁政,不能反人民,否则,人民必会“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最初是用来描述( )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起义
C.项羽起义 D.国人暴动
18.史书记载,汉文帝、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他们在位期间,经济发展,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为西汉鼎盛局面的到来奠定了物质基础。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9.汉代体育项目众多,包括蹴鞠、骑射、步射、击剑、格斗等,深受民众喜爱,甚至帝王也参与“斗虎”“格熊”活动。这反映出,汉代的社会风尚( )
A.崇尚勇武 B.含蓄内敛
C.悠然清闲 D.宁静淳朴
20.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现在的人们能用到便宜并且好用的纸,最初得益于( )
A.仓颉 B.蔡伦 C.班超 D.华佗
21.“坐堂行医”一词源于我国古代一位名医,他写成《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他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22.魏晋时期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内迁少数民族有( )
A.匈奴和羯 B.氐和羌
C.鲜卑和匈奴 D.氐和鲜卑
23.“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给江南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带动了商业的勃兴、都市的繁荣及对外贸易的发展,江南的经济逐渐开始赶超北方。”据此可知,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 )
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B.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C.南方优良的自然环境 D.社会局势相对安定
24.《齐民要术》一书综合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农艺科学文献,记录了当时农艺的实践经验,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这部书( )
A.图文并茂,艺术水平高 B.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C.家喻户晓,传播范围广 D.内容丰富,综合性强
25.右图为云冈石窟第20窟的主佛,这一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这体现了( )
A.文明交流互鉴
B.佛教道教并立
C.南北政权对峙
D.雕塑风格单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克罍(lěi) 克罍(lěi)铭文拓片 铭文大意:周天子说:“太保(召公),你贤明畅达,你向我进献的治国安邦之道,我完全赞同。”天子命克(召公的儿子)做燕地君侯……克……为纪念此事而制作了这件宝贵的器物。
(1)材料一中的克罍属于什么史料类型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名称和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 (5分)
材料二 秦王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为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成为此后中国历代王朝沿袭的基本模式。“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书同文,行同伦,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自此形成国家统一为众心所向、分裂为历史逆流的大一统历史传统。秦皇汉武开疆拓土,奠定了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中国从此以东方大国的雄姿屹立于世界。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朝统治全国的措施。(至少三个)依据史实谈谈这些措施对后世的影响。(5分)
27.(14分)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以颁布《垦草令》为起端,先后两次推行变法。变法内容主要包括: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小家庭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连坐制度,轻罪重刑;统一度量衡;等等。
(1)根据材料一,写出商鞅变法中相对应的措施。(用原文)(4分)
①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措施:
②严重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的措施:
(2)商鞅因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杀害。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请写出理由。(4分)
材料二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y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3)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4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从这两场改革中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2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1)汉朝时把材料中“玉门关”以西的地方称为什么 揭开此地神秘面纱的是谁 从他的身上我们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5分)
材料二 汉通西域以后,开通了闻名世界的东西方交通要道。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2)材料二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你知道我们今天所吃的水果中,有哪些是通过这条线路传入的 (任举两例)(4分)
(3)为了加强对这条要道的管理,保护商旅往来,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 (2分)
(4)今天,怎样更好地发挥丝绸之路的作用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写出一条)(2分)
2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1)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3分)
材料二
①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②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③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④兼相爱,交相利。
(2)阅读材料二中的名言,将序号填写在与学派对应的空格内。(只填序号)(8分)
学派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名言
材料三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根据材料三,说明习总书记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什么。(2分)
1. A 2. D
3. A 解析由“栽培植物养活自己”可知,农作物种植,极大改善了原始人类的生存状况,标志着原始农业兴起,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故选A项。
4. B 5. D 6. D 7. C 8. B: 9. B
10. D 解析“退避三舍”来源于春秋时期晋楚争霸;“卧薪尝胆”与春秋时期吴越争霸有关;“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分别与战国时期的齐魏争斗和秦赵之争有关。这些成语均与战争有关,因此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故选D项。
11. D 12. D 13. B 14. D 15. B 16. C17. A 18. A 19. A 20. B 21. B 22. D 23. A24. D 25. A
26.(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制度:分封制。内容: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措施:实行中央集权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等等。影响:中央集权制成为中国历代王朝沿袭的基本模式;开疆拓土,奠定了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等等。
27.(1)措施:①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②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2)成功;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家富裕,军力增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4)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推动社会进步;改革要制定适当的策略;改革是国家富强的保证;等等。
28.(1)西域;张骞;不畏艰难、牢记使命、勇于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等。
(2)葡萄、石榴、核桃等。
(3)西域都护府。
(4)我们要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实现合作共赢等。(本小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利用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防止荒漠化)。
29.(1)如何治理国家;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
(2)儒家①;道家③;墨家④;法家②。
(3)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