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检测卷(一)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学家在某一早期人类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古人类头骨化石、头骨具有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额骨突出等特征;遗址中还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用火痕迹。该早期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2.榫卯(sǔn mǎo),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 )
A.制作精美玉器 B.制作青铜农具
C.建造干栏式房屋 D.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3.在我国古文献中记录有这样的传说:神农“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这一传说( )
A.没有来源,完全不可信 B.含有原始农业的信息
C.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 D.与考古发现完全一致
4.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让夏朝由传说成为信史。这说明( )
A.传说故事毫无史学研究价值
B.考古发现是重要的史料来源
C.实物资料无法证实文献记载
D.文献所载历史完全可信
5.西周初期,周王朝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以保证对地方的控制,确立的社会等级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6.能证实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文字是( )
A.象形文字 B.甲骨文 C.楔形文字 D.金文
7.殷商卜辞中有赛马和比箭的相关记载。周代已经有完备的比箭礼仪,天子参加的称为“大射礼”,贵族间的比赛则称为“乡射礼”。由此可知商周( )
A.祭祀活动很盛行 B.竞技体育已出现
C.军备竞赛已开始 D.分封制度已建立
8.依据《史记·楚世家》的相关记载,历史教师讲述了一个故事(见下图),从中可以看出( )
起点:楚国第六任国君熊渠言“我蛮夷也”。
发展:楚庄王陈兵问鼎。
高潮:晋楚郯之战后,楚庄王成就霸业。
结尾:战国后期,出现“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局面,楚国一度被推为合纵之长。
A.分封制度的强化 B.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C.六国统一的完成 D.经济重心的南移
9.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10.在潍坊青州发现了一组战国时期齐国的刀币铸造模具(下图),这为研究古代货币提供了( )
A.文献史料 B.图像史料 C.口述史料 D.实物史料
11.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够直接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是( )
A.鼓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确立县制 D.废除井田制
12.它集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于一体,充分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该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三峡工程
13.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有一学派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该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4.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国 秦始皇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属于秦朝创建的制度有( )
A.分封制 B.皇帝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15.秦朝的郡县制度(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结束了列国纷争
C.强化了皇权专制 D.化解了阶级矛盾
16.文物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文物会说话,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秦朝文物会说( )
A.“青铜爵”让你领略先人工艺
B.“竹纸”和你品味文人意趣
C.“秘色瓷碗”为你分享盛世繁华
D.“半两铜钱”带你了解市并百态
17.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属于文化领域的是( )
A.北击匈奴 B.统一文字
C.南征越族 D.统一度量衡
18.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的。他意在说明(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鞅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19.秦末,有位壮士高呼“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举起了反抗的大旗。这次起义是( )
A.刘邦,项羽起义 B.黄巾起义
C.陈胜、吴广起义 D.八毛之凯
20.中国象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由两人轮流走了,是以“将死”或“困境”对方将(帅)而取胜的棋类运动。根据棋盘(见下图)、我们可以看出它的产生与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A.城濮之战 B.楚汉之争 C.长平之战 D.马陵之战
2L*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与蒲松龄的这幅励志自勉对襄中“破釜沉舟”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八项羽 B.勾践 C.刘邦 D.陈胜
22.一汉奖,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针对这种情况,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重文轻武
C.文化专制 D.闭关锁国
23.西汉初年“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汉武帝时期,“牛妈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西汉( )
A.政治清明 B.经济发展
C.中央集权加强 D.农民负担沉重
24.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
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 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
25.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写道:“汉兴,扫除烦苦,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重,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与材料中内容相符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皇之治 D.贞观之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孝公)三年,卫鞅(商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1)商鞅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依据材料一,归纳商鞅改革的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5分)
材料二
左图是历史故事连环画《胡服骑射》,讲的是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的故事。赵武灵王为了改变赵国日渐衰落的状况,改穿胡服,学习骑马射箭,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使赵国强盛起来
中山国是由戎狄建立的国家。近年在中山国都城故址出土了数量不菲的青铜器、玉石器、漆器等文物,其游牧民族风格明显,突出了独具特色的游牧民族个性,同时也兼有中原文化的要震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说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区、各族人民加强联系的表现。(2分)
材料三 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太型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现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巨大效益,不愧为闻名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据央视网
依据材料三,概述都江堰的修建特点,并说明都江堰被称为“闻名世界的伟大杰作”的原因。(4分)
材料四 春秋无义战。
——墨子
(4)请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辨析墨子的观点。(4分)
2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一反映了秦朝在政治上创立的什么制度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在地方上又实行什么制度 (4分)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次归纳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共同作用 (5分)
材料三 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在我看来,嬴政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他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3)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暴君,请仔细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28.(11分)思想理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间学派繁茁……其实卓然自树壁垒者,儒墨道法四家而已。
——摘编自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学派繁茁”的局面是什么 (2分)
材料二 (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鼓致治活动之外更这意于教育事业,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腾编自载穆《国史火纲》
(2)材料二中的“他”是哪一思想学派的创始人 其中“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指的是他在教育上的什么举措”在治理国家方面,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5分)
材料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3)故国时期的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根据材料三概括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条件是什么 为维系社会秩序,同时期的荀子提出了什么主张 (4分)
29.(11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鉴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字,以待(躲避)风雨。
----插编自《周易》
(1)材料一体现人类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推动人类生活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分)
材料二 红铜又称纯铜,是自然生成的天然铜。在纯铜中加入锡、铅等可冶炼出青铜。红铜熔点高、硬度差,铸造过程中流动性不好,冷却时收缩性较大。但加入锡、铅以后,其性能可以得到改善:可提高硬度,降低熔点,改善铸器时的铜液流动性,使青铜器表面的装饰花纹获得清晰的效果。商代除铜铅合金和铜锡合金外,还出现了铜铅锡三元合金。
(2)据材料二归纳铜铅锡三元合金相对于纯铜有哪些优点。经过长期实践总结,青铜冶炼、锻造技术于何时有了新的飞跃 (4分)
材料三 商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材料四 春秋战国铁制农具
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3)综合分析比较材料三、四.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分)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生产工具的改进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分)
1. B 2. C 3. B 4. B 5. B 6. B
7. B 解析“比赛”侧重较量本领、技术的高低,多为体育、娱乐性质的对抗活动,因此,材料表明商周时期竞技体育已出现,故选 B项;“赛马和比箭”与“祭祀活动、军备竞赛和分封制”不符、排除 A项、C项、D项。
8. B
9. C 解析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早期阶段,这个时期的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山坏开发也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工具主要是青铜制品,开发山林和兴修水利工程的效率相对较低。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逐渐普及。铁制工具相比青铜制品更加坚固耐用、易于制作和修复,能够更有效地开发山林和修建水利工程,扩大耕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因此,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C选项正确。
10. D 11. B 12. A
13. A 解析 据材料强调人、事、国都不可“无礼”可知,该学派主张以礼治国,儒家学派主张以德治国,以礼教化人民,反对苛政,故选 A项;道家主张无为、顺其自然,排除B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 C 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
14. B 15. A 16. D 17. B
18. D 解析 根据材料“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征战的混乱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故选D项;王室衰微是在春秋时期,排除 A项;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排除B项;秦灭六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19. C 20. B 21. A 22. A 23. B 24. A
25. A 解析 所引文献意为:汉朝建立后,废除了苛政,使百姓休养生息。汉文帝在位时,恭敬节俭,汉景帝遵从父业,五六十年之间,风俗习惯有所改变,百姓敦厚朴实。西周时期的成王和康王,西汉时期的文帝和景帝,都是令百姓满意的君王。可见,题干突出反映了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废除严刑峻法,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恢复和发展经济,使西汉出现了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历史上将此局面称为“文景之治”,故选 A项。
26.(1)学派:法家。措施:奖励耕战、确立县制、废除旧的土地制度等。作用: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中原各国和周边各族有了频繁往来和密切的联系。
(3)充分利用地形、水势条件,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互为体系;都江堰 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的作用,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4)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使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大,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交融;但战争也给社会带来深重灾难。
27.(1)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2)措施: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作用:有利于国家对经济文化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统一。
(3)观点一: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理由:秦始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军事上,派将军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秦始皇对中国和世界历史都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所以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观点二:秦始皇是暴君。
理由:秦始皇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统治暴虐,法律严苛。在位期间北筑长城,南征五岭,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秦始皇还下令焚书坑儒,禁锢思想。秦朝的暴政最终引发陈胜、吴广起义,导致其灭亡。所以秦始皇是暴君。
28.(1)百家争鸣。
(2)儒家;创办私学;以德治国。
(3)得民心(得到百姓的拥护);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
29.(1)变化:走出穴居,盖房定居。主要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
(2)硬度高、熔点低、流动性好、便于铸造、外观美丽(任答三点即可)。商朝。
(3)由于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战国时期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生产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4)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