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检测卷(二)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检测卷(二)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8 14:4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检测卷(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元谋人遗址作为世界级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是云南省的一张历史名片。这主要是因为元谋人( )
A.是中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
B.是黄河流域文明的代表
C.已经能够制作工具
D.已经学会使用火
2.吉林和龙大洞遗址出土了距今约5万年至1.5万年的石制品及动物化石近2万件。这一遗址的居民生活在(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3.粟很早就在中国广泛种植。粟在梵语、波斯语中分别被称为“ Cinaka”和“ Shu— shu”,与“秦”“粟”谐音。 由此可知( )
A.中华文明影响广泛
B.语言是文明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C.世界文明因粟而兴
D.原始农业最早在中国兴起
4.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的墓葬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精美的工艺品和日常用品,有的墓葬却一无所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亦是如此。这说明当时( )
A.爱美意识形成 B.社会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确立
5.《史记》中记载:“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这反映的是( )
A.女娲造人 B.涿鹿之战 C.牧野之战 D.大禹治水
6.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距今 4300—4000年,被纳入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该遗址已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大型墓葬区、大型仓储区等。该遗址的发掘可以用来研究( )
A.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B.早期国家的产生
C.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 D.部落联盟的兴起
7.仔细观察下图,它反映的是( )
A.河姆渡人的生活景象
B.半坡居民的居住条件
C.尧舜禹时期的生活状况
D.夏朝时期的建筑水平
8.与小说《封神演义》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夏朝的建立 B.商汤灭夏
C.武王伐纣 D.黄帝大战蚩尤
9.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下列属于经济领域变革的是( )
A.民族之间交往密切 B.铁器牛耕出现
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诸侯争霸称雄
10.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手段。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 )
A.建立县制 B.奖励耕织
C.废除旧贵族特权 D.承认土地私有
11.“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指( )
A.关中平原 B.成都平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12.提出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来诊断疾病的名医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13.文物不会说话,却是历史最真实的见证。下图是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面具,它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这主要反映的是( )
A.山顶洞人的集体生活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 D.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
14.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国政府已将一些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下列法定假日中,既是传统节日,又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有关的是( )
A.国庆节 B.端午节 C.元旦节 D.中秋节
15.“时间轴”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这一史实在时间轴上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6.“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分别是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东汉光武帝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促使“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严刑峻法,以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17.关于丝绸之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东汉张骞开通丝绸之路
B.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
C.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丝绸之路开通于秦朝
18.历史上新疆曾经是欧亚大陆交通和文明交往的重要通道。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地区正式归属中央阶段管辖开始学
A.秦王行六首 头条考道西域
C.设施城都护 D.设河西四排
10.司马迁的《史记》记述了从转到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定事,记录了就多带王将相的历史活动。(史记)的体积是( )
A.每年体通史 B.配传体断代史
二编年体新代史 D.纪传体通史
20.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弊在邺城西(位于今安阳市郊)、2009年,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确认高陵墓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家族族谱的记载
C.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安阳的悠久历史
21.学习历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示意图可以清晰反映历史的发展变化,下图反映出( )
A.东汉宋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22.“夫士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表明北魏學文帝主张( )
A.改穿汉服 B.使用汉语
C.改用汉姓 D.与汉人通婚
23.下图所示是魏晋南北朝时由北方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的坐具,它们反映的主题是( )
A.中外交往 2.体养生育
C.民族交融 B.经济交流
24.务民要求明确提出从事农业生产必须同时、困难,岗作物品种而异,不能整齐划一、这景满了农业生产或( )
A.创造经济效益 B.遵循自然规律
C.改进生产工具 D.追求思考完全
25.很多人会怀念在颤舞率值计算上有过杰出贡献的( )
A.张仲景 B.祖仲之 C.贾思鹭 D.宋应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5分)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巩固统一,维护社会稳定。
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节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王”是哪一位历史人物 说说“秦王扫六合”的历史意义。(3分)
材料二 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则安宁之术也。”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2)材料二中“周文武解战子弟同数其在“是援哪一制度 根据材料二华绣合所学知识回答类别交行的地方制度名称。(1分)
材料三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写出材料三中负责监察百官的食职名称,汉类学时在地方上也设置了类似官职,请写出名 称。
材料四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3)材料四中面对“今诸侯……缓则骄奢,易为淫乱”的局面,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结果如何 (4分)
27.(12分)某学习小组开展以“国宝中的历史”为主题的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档案一
如图是河姆渡人最为典型的农业工具,长17.3厘米、宽9.1厘米。1974年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写出档案一中的这种农业工具的名称。举出一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主要农作物。(4分)
档案二
如图是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 832.84千克。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写出档案二中司母戊鼎的历史地位和铸造的朝代。说说这类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有哪些。(6分)
档案三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的文字。中国已发现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数量已逾4400字,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甲骨文主要内容涉及3000年前商代的自然生态、气候灾害、王权与神权关系、土地所有制、社会经济构成、外交征伐以及商王都内权贵阶层的日常生活状况等,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
(3)根据档案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骨文的重要意义。(2分)
28.(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南迁的浪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宋书》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广野丰”“覆衣天下”出现的原因。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4分)
材料三 下面图片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面貌
(3)材料三中的图片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2分)
2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墨家、儒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1)写出材料一中儒家代表人物的名称以及他在治国方面的主张。这些代表人物在中国古代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风潮,写出这一风潮的名称。(6分)
材料二 西汉时,中国发明了纸,并已传播至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直到东汉时,纸张才作为书写材料在中国广泛传播。更久以后纸张才在丝绸之路上代替木简竹简成为最常用的书写材料。到东晋末,纸的使用已完全普及,并逐步传至周边各国,在世界范围内为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直到东汉时,纸张才作为书写材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并分析纸张的传播和普及对中外历史的意义。(3分)
材料三 东晋时期的书法和绘画作品
分别写出材料三中两幅作品的作者名字,并指出《兰亭集序》在艺术史上的地位(美誉)。(4分)
1. A 2. A
3. A 解析 最早出现于中国的粟,在印度和古代波斯语中出现,体现了粟对外传播,对世界产生一定影响,反映了中华文明影响广泛,故选A项。
4. B 5. D
6. B 解析 根据材料陶寺都城遗址发掘了“城墙、宫殿区……仓储区”等信息可知,陶寺地区产生了早期国家政权,故选 B项。
7. D 8. C 9. B 10. A 11. B 12. A13. B 14. B
15. A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公元纪年法,公元前 202 年的位置在公元前 300 年和公元前200年之间,应在①处,故选A项。
16. D 17. B 18. C 19. D 20. A 21. C22. C
23. C 解析 图片所示均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北方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的坐具,这体现了民族交融,故选C项。
24. B 25. B
26.(1)秦始皇(嬴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分封制;郡县制。
(3)御史大夫;刺史。
(4)颁布了“推恩令”;削弱了王国的势力。
27.(1)骨耜;水稻。
(2)迄今世界出土的最重的背铜器;商朝,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
28.(1)北方战乱频繁。
(2)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丰富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3)民族交融。
(4)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29.(1)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百家争鸣。
(2)原因: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3)《兰亭集序》:王羲之。《女史箴图》:顾恺之。“天下第一行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