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山东省枣庄第十八中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语文模拟试题(二)
第I卷(选择题)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6道小题,每小题0分,共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锒铛/稂莠 曲折/曲子词 老成练达/承前启后
B.乘便/趁便 下载/载重车 窥豹一斑/喟然长叹
C.电荷/电贺 漂洗/漂白粉 连篇累牍/独一无二
D.封面/锋面 泡茶/电灯泡 节俭力行/缄口不言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商埠 绰约 扣人心弦 扶老携幼
B.博奕 翘楚 以逸待劳 固若金汤
C.笃信 聪慧 日臻成熟 灸手可热
D.溃乏 矫情 所向披靡 汗流浃背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①这篇小说看起来 ,可实际上是一部出色的讽刺小说。
②近日美国五角大楼指责我工程师窃取其军事机密,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指出此种说辞纯粹是____。
③日本安倍政权不顾历史事实,发出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这一____的论调,实在是
可笑之极。
A.荒诞不经 荒谬绝伦 荒诞无稽
B.荒诞不经 荒诞无稽 荒谬绝伦
C.荒谬绝伦 荒诞无稽 荒诞不经
D.荒诞无稽 荒谬绝伦 荒诞不经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西医相比,中医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副作用小,医疗成本低,诊治个性化,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已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B.近日,“贫二代”一词在各大网站频频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出身贫寒,社会关系缺乏,求职过程中全靠个人奋斗”成为校园“贫二代”的简单特征(2012年2月12日《中国青年报》)。
C.《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肖洛霍夫的墓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是1984年在故乡克鲁齐林诺村去世的——在顿河边,标志是一块没有镌刻任何文字、未经雕琢的巨石,正对着静静的顿河。
D.应通过举办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班;选派专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员去高校深造;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结合设计、研究工作出国考察、访问、学习等来对专业技术干部进行继续教育。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截至2014年年底,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铁建在海外共完成铁路项目30多项,建成铁路总里程约7500公里,对打造中国铁路品牌、中国高铁“走出去”产生了重要影响。
B.据统计,在中国农村,目前有6100 ( http: / / www.21cnjy.com )万留守儿童,其中80%属于隔代教育,还有超过7%以上的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他们在心理和教育方面很容易出现问题。
C.根据中国指标研究院年度土地市场报告的统计显示,武汉、重庆、成都等二线城市住宅用地出让金同比增长幅度最大。
D.重拳出击,反腐倡廉,推动反腐迈向制度化、法制化依然成为今年“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也是“两会”期间民众最为关注的议题。
6.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因为全球海洋目前的健康指数的总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均分数,只不过刚到60分及格线而已。
②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海洋危机的到来将近在眼前。
③连无人居住的南太平洋贾维斯岛附近的海水也不过才得了86分。
④按照食物来源、生物多样性和水质清洁程度等10项标准各自评分,非洲塞拉利昂附近的海洋总分仅有36分。
⑤如果海洋是一个小学生,她的家长实在应该从现在开始为她的前途担心了。
A.③⑤①④② B.⑤①④③② C.⑤③①④② D.③⑤②①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名句默写
7.古诗文默写。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做3小题)
挟飞仙以遨游, 。知不可乎骤得, 。(苏轼《赤壁赋》)
(2)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3)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4)青山隔送行, ,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 。(王实甫《长亭送别》)
(5)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甾。 ,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三、诗词鉴赏
8.
踏莎行·春暮
寇准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 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注】 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封莱国公,谥忠愍。 菱花:指镜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道:“忠愍诗思凄婉。”试结合词句作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文本阅读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克利福德·吉尔兹曾提出著名论断:“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
识。”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理论奠基人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中试图从地
理、宗教、民情、风俗中追寻法的精神。他们虽然都没有洞悉法最终根源于特定社会
的经济物质条件,但都从德与法的关系角度,阐释了一个民族的德性惯习极大地影
响到法的内容与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德与法相互交融,德乃人们心中之法。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律与道德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
熟形态,即表现为法律信仰与法治观念,亦即形成法律至上的规则意识。法治成功
的内在标志,是法律被民众所普遍尊重和信仰,而不是畏惧、忌惮法的强制力,即通
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于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引导并赢得“人
心”,
法律与道德并非浑然一体。一般而言,国人擅长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方式,因
而常常容易将道德与法律做一体性认识和处理,然后如太极八卦一般,讲究两者的
相互转化。这也是中国古代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现代
社会,道德与法律相对分离,法律获得相对独立性和自足性,有助于形成适应现代工
商业社会生活的法律体系、树立法律权威、构建现代法治国家。当然,在分析法律的
相对独立性、看到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同时,充分认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一
致性,对法治国家建设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命题,既解释了在社会稳定时期,法律可以作为相对独
立的系统看待,又肯定了道德与法律的作用其实难以决然剥离。但是,当命题转向
治国方略,亦即究竟是“依法治国”为主,抑或是“以德治国”为要,答案当然毫无疑问
地指向前者。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主次有序,依法治国是主体,以德治国为辅助,这
是由法律与道德自身属性所决定的。现代法律是高度建制化的制度性事实,具有确
定性、可预测性和程序性特征,体现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形式理性化和科层化的实践
要求。相较而言,道德治理则可能陷入混沌的非技术化、非建制化和非程序化状态。
总体来说,在当代复杂社会形态下,道德治理难以独自构成一种“治式”,无法提升至
治国方略的层次。
需要强调的是,“法主德辅”绝非否定道德的作用,而仅仅是指在治国方略的层
面上,法治更适合作为主体,也更应该成为主体,而以德治国是建构法治中国的重要
组成部分和具体战略。换句话说,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是互为支撑的结
合,也是主次有序的结合。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法治与德治主次有序,但我们的认
识和实践并不止步于此,而是为了最终获得更高层次的复归,形成良法善治的辩证
统一体。
(节选自《道德与法律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光明日报》2015年04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克利福德·吉尔兹和孟德斯鸠看来,一个民族的德性惯习会极大地影响法
的内容与形式。
B.法治成功的标志是法律被民众所普遍尊重和信仰,让民众逐步形成法律至上
的规则意识。
C.树立法律权威、构建现代法治国家,法律应与道德相对分离,并在一定程度上
保持独立。
D.现代法律具有的确定性、可预测性和程序性的特征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
相关要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法律信仰与法治观念是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形态的具
体表现。
B.国人擅长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方式是造成中国古代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
化的重要原因。
C.建设法治国家既要看到法律的相对独立性,也要充分认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
范的一致性。
D.道德治理的非技术化、非建制化和非程序化状态等特征使它难以适应当代复
杂的社会形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古代,道德与法律常常是浑然一体的;而现代法治国家却要求道德与法
律相对分离。
B.现代法治国家表现为:法律的相对独立、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同时,保持法律
规范与道德规范一致性。
C.道德与法律虽难以决然剥离,但两者自身的属性决定了现代社会依法治国和
以德治国的主次之序。
D.依法治国绝非否定道德的作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形成良法善
治,构建法治中国。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 ( http: / / www.21cnjy.com )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 ( http: / / www.21cnjy.com )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4 年,泰国玛希敦奖将 5 ( http: / / www.21cnjy.com )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 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2011年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 ( http: / / www.21cnjy.com )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四年后,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 ( http: / / www.21cnjy.com )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 ( http: / / www.21cnjy.com )叙述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B.“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C.由于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试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患上了多种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坚持工作,先后完成了抽取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D.屠呦呦因《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
E.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请简要概括和分析。(6分)
(3)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上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屠呦呦因维护个人权益的行为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一谈。(8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书生大使
岳南
早在1935年h月2 ( http: / / www.21cnjy.com )7日夜,胡适在给王世杰的一封长信中就表达了对时局的认识与战略构 想,并精辟地预言中国需要一个长时期的杭战过程,方可促成英、美在太平洋与日本开战的可 能,信中说:“我们必须要准备三四年的苦战。我们必须咬定牙根,认定在这三年之中我们不能期 望他国加入战争。我们只能期望在我们打得稀烂而敌人也打得疲于奔命的时候,才可以有国际 参加与援助。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可以促成那不易发动的世界二次大战。”这一奇崛的战略构想, 无疑在他的,‘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并成为面对未来的希望所在。 1938年10月5日,胡适正式以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的身份开始了外交活动生涯。当此之时, 虽然罗斯福出于对世界大局的考虑有援助中国遏制日本之心,但美国国会中仍有一部分议员, 一如既往地坚持孤立主义,而唯利是图的财团也力图与日本保持经贸关系,为避免不必要的纠 缠,罗斯福授意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暗中研究可能的援华方案。 胡适与中方代表陈光甫共同选定桐油作为抵钾品。桐油是美国紧缺的军需物资,如果得以 出口,那些反对援华的孤立派就失去了反对的理由。在新任大使胡适的紧密配合下,中方很快与 美方财政部就桐油货款事宜达成了秘密协议。10月25日,中国重镇武汉失陷,国民政府几乎弹 尽粮绝,已没有一个完整正规师可以应战,情势万分危急。当晚,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专门邀请 胡适与陈光甫到家中做客_宣布贷款批准一事。 10月31日,胡适将一张照片送给陈光甫,照片旁侧有自己的题诗: 偶有几茎白发,,沙睛微近中年。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正是这个“过河卒子”在祖国生死 ( http: / / www.21cnjy.com )存亡的关键时刻,以真诚的情感和高超的外交手段争取到 了货款,给中国的杭战输送了维持生命的血液。这是书生大使胡适走出书斋为国家荣立的第一 次大功。 在胡适的活动与中国政府各方面的积极努力下,美国社会典论渐渐从“不干预”转向同情中 国,形势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东京《日本时报》对胡适在北美各地巡回演讲极表愤怒,指 责胡适以大使身份到处演讲,很可能将美、日带进战争之中。 据美国新近解密的资料透露;1941年9月,美日两国政府开始秘密谈判,日方谈判代表是 野村和来栖大使。胡适闻讯,立即在美国总统罗斯福与国务卿赫尔两位决策者之间展开攻势。但 美国为了自身利益,还是决定和日本妥协。此时中国与日本血战已达四年之久,“苦撑待变”几乎 达到胡适所说的极限,若无外力介入,很有可能真的在大流血中走向死亡。
9月24日,由于胡适的坚决请求 ( http: / / www.21cnjy.com ),赫尔约见了胡适等中、英大使,极不情愿地出示了临时妥 协草案的美方定稿。胡适看罢,极为震怒,当场提出严正杭议,并立即求见罗斯福总统,同时请求 英国方面共同对于这一决策提出杭议。英国首相丘吉尔经过反复权衡,最终采纳了胡适的建议,
致电罗斯福总统,指出:“中国如果崩溃,英、美必处于危机之中。”
1941年12月7日,罗斯福紧急 ( http: / / www.21cnjy.com )约见胡适。胡适匆匆来到白宫,罗斯福开门见山地说:“胡适, 那两个家伙(指日本特使野村、来栖)刚离开这里,我把不能妥协的决定告诉他们了,你可即刻电 告蒋委员长。可是从此太平洋上随时有发生战争的可能。”胡适离开白宫刚到使馆,就接到罗斯 福打来的电话,对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胡适,方才接到报告,日军正在袭击珍珠港……”— 太平洋战争爆发了。
相关链接
①胡适(1891.12.17-196 ( http: / / www.21cnjy.com )2.2.24),原名嗣糜,安徽绩溪上庄村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因提倡 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 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获得诺贝尔 文学奖的提名。(百度·胡适简介)
②美、日之战本可以避免,可是罗斯福总统为了维护美国在亚洲的利益,不幸上了那位颇为
干练的中国大使胡适的当,才导致日军偷袭珍珠港,最终将美国施入了可怕的二战。
(参见美国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查理·比尔的《罗斯福总统与大战之序幕》)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1935年6月27日胡适给王世杰的信,充分暴露出自由知识分子的历史局限性,对于抗战,
他不是寄希望于中国人民,而是寄希望于欧美等外部势力的介人。
B.胡适自题:“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一方面表达自己为了抗战的胜利只能勇往直
前死而后已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也含有自谦的意思。
C.文章着重记叙了胡适外交上的两件大事,一是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为国家争取到第一笔
贷款;二是通过各种努力阻止了美国对日本的妥协。
D.东京《日本时报》指责胡适以大使身份到处演讲,很可能将美、日带人战争之中。从反面证
明了美国卷人第二次世界大战,胡适的外交活动是原因之一。
E.丘吉尔在关键时刻采纳了胡适的建议.阻止美国与日本达成妥协.表现了他对与日本血战
已达四年之久,“苦撑待变”已至极限的中国的深切同情。
(2)作为驻美大使的胡适面临哪些外交困境 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3)胡适在外交上做了那些努力 效果怎么样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清代黄景仁《杂感》中说:“十有九人堪自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而“书生大使”胡适却不仅有
用,而且是有经世济时的大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五、文言文文本阅读
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宋初,改刑部。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丁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铨。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允。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
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 ( http: / / www.21cnjy.com )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 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雍熙初,子炤罢徐州观察推官待选,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贫诣登闻求注官。及引对,太宗问谁氏子,炤以温叟对。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因问:“炤当得何官?”宰相言:“免选以为厚恩。”帝曰:“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擢炤太子右赞善大夫。炳、烨并进士及第。
(《宋史 刘温叟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
B.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
C.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
D.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刘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中的“楷书”和“隶书”。
B.第二段说“一日晚归由阙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阙”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也常用来借指“朝廷”,如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C.文末说“炳、烨并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D.本文节选自《宋史 刘温叟传》,《宋史》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温叟性情方正,聪慧过人。他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后来在任御史中丞时,因为母亲去世,退居西洛,不久恢复了旧官。
B.刘温叟唯才是举,公正无私。他负责科举时,有人诬陷,皇帝怒将其录取进士中的十二人免职;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十二个人都是有才华的。
C.刘温叟正直廉洁,抵制腐败。御史府的规矩,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可以用罚物补充,刘温叟对中丞不满,因而不取用。
D.刘温叟清廉传家,受到嘉奖。他的儿子被罢官待选,因家贫到朝廷请求审查劳绩;朝廷免除其子待选作为厚恩,并将他提升为太子右赞善大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2)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
六、语文文字运用
13.下面是2004年在中国南通举办的“首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的会徽。 (6分)
(l)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画面。
(2)请说出会徽所表达的含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七、写作题
14.请以“给梦想一次开花的机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④不得抄袭。
试卷答案
1..C(A.láng,qū/ qǔ, ( http: / / www.21cnjy.com )chéng;B.chéng / chèn,zǎi / zài,kuī/ kuì;C.hè,piǎo,dú;D.fēng,pào,jiǎn / jiān)
略
2.A
试题分析:本题选A项。B项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博奕”错误,本意是下棋的意思。所以应为“博弈”。C项中,“灸手可热”错误,应为“炙手可热”。 D项中,“溃乏”错误,应该是“匮乏”。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B
4.C
A、“个性化”后边的逗号改为句号。 B、括号为句外括号,故在句号后面 D、三个分号换成逗号。
5.D
A搭配不当,在中国高铁“走出去”之前加上推动。B语意重复,超过和以上删去一个。C句式杂糅,根据……显示改为根据……或……显示
6.B
解答排序题,要先明确各句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围绕的中心内容(或话题),再从各选项中找出诸如代词、关联词等标志性词语,结合语意排序。题中的5句话,围绕的话题是海洋的前景,再根据关联词语考虑,可确定⑤应排在首位,因为它是总提句。在论点提出之后,接下来的①是论据,应排在第2位。而②中的代词“这一趋势”指代的应是③和④的内容,故②应排在最后。至于③和④谁先谁后呢?根据④中的“仅有”一词和③中的“也不过才”一语,便不难判定③应在④之后了。
7. (1)抱明月而长终 托遗响于悲风 (2) 雕阑玉砌应犹在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 (4)疏林不做美 禾黍秋风听马嘶
(5)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名句默写答题技巧:(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四)要留意具体环境(五)要留心语句顺序(六)要注意语句出处。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
【知识点】名句默写->诗
【难度系数】 1
8.(1).答:描绘了一幅衰落残败、宁静沉寂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暮春图景。莺儿声老,红英落尽,小梅缀枝,堂外细雨蒙蒙,堂内屏风半掩,余香袅袅,给人衰残沉寂之感。(3分)营造了衰败孤寂的伤感氛围,引出下文闺中思妇的形象。(2分)(其他补充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答从描绘的景物看,词中之景皆处暮春, ( http: / / www.21cnjy.com )衰落惨败,迷蒙孤寂,营造出一种凄凉感伤的意境,凄惋动人;(3分)从抒发的情感看,词人写闺中思妇,面对衰败孤寂之暮春残景,心情黯然,内心满是对春色逝去的感伤惋叹、闺中独处的孤寂落寞以及对远人的绵绵思念。
9.1.B 2.D 3.B
10.(1)答A给 3分,答 ( http: / / www.21cnjy.com )C给 2分,答E给1分;答B 、D不给分。(B项说“氯喹”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于文无据;D项“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错误;E项“描写细腻”有误,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是平实的语言,没有细腻的描写。)
(2)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责任感。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②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面对条件简陋、信息闭塞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终于开发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③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仍然不辍研究。④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执着态度。她不顾众人非议,坚持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为自己的付出正名。(答出其中3点即可)
(3)①丰富的知识及能力储备。家学渊源以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的系统学习使屠呦呦在中医药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能力。②勤于思考。屠呦呦善于思考,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她把目光投向历代医药学典籍,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取得了关键性突破。③锲而不舍。在“抗疟”漫长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经历诸多困难大量实验,无怨无悔,锲而不舍,经历多次失败才成功提取出青蒿素。④团队力量。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⑤中医中药是个巨大的医药宝库,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答出其中3点即可)
(4)屠呦呦应该维护自己的个人权利,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认为这是“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2分)①屠呦呦带领团队长期辛苦工作,还因为研究影响了个人身体健康,最终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维护权利是对她自己付出的承认,是对自己的尊重。②在青蒿素的研发过程中屠呦呦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以科学发现的思维带领课题研究走向了正确的方向,她的决定性作用得到了拉斯克医学奖和诺贝尔奖的认可。(结合文本分析,4分)③在科学研究面前,真理、真相都应该得到尊重,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④当下学术造假问题严重,我们更应该还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应得的承认,鼓励更多的人才进行真正的学术研究。(联系现实分析,2分;若认同屠呦呦“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结合文本和现实,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1.(1)(5分)C, 3分;B, 2分;D, 1分。A, E,不得分。CA,“历史局限性”
不符合文意。E,丘吉尔对中国的同情,误。)
(2) (6分)①美国部分议员坚守孤立主义,唯利是图的财团也希望与日本保持经贸关系。⑦
国内战场一败再败,儿乎弹尽粮绝。③美国与日本秘密谈判,即将达成妥协。(一点2分,
共6分。)
(3) (6分)与陈光甫共同选定桐油作为抵押品,既堵住了反对者的嘴,又顺利地贷到了第一
笔款,给祖国输送了维持生命的血液。⑦在北美各地巡回演讲,美国社会舆论渐渐从“不干
预”转向同情中国。③在美国总统罗斯福和国务卿赫尔之问展开攻势,游说英国首相丘吉尔,
最终成功阻止了美国对日本的妥协。(一点2分,共6分。)
(4) (8分)书生有用与无用关键是看读书的目的和读书的方法。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
心”,那么书生就有栋梁之用。胡适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么他就不可
能对抗战做出准确的预见,并为此而不懈的努力。选定桐油为抵押品体现了书生的智慧;能
得到美日问秘密谈判的消息,体现出书生的机敏;在罗斯福、赫尔、丘吉尔之问展开攻势并
取得成功,又体现出书生的能力。胡适这个书生大使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与思考。
12.
1、B
2、D
3、C
4、(1)、我呼喝开路走过皇宫的原因,是想向众人暗示陛下不是时候不会登楼啊。
(2)太宗很悲伤,召宰相来谈他(刘炤)的事,并且说当今大臣很少能有比得上他(刘温叟)的了。
试题解析:1、分析结构层次,弄清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关系,抓标志性词语,如“言”;显然,“请对”与“具言”非同一人的内容,因此可以排除答案C D,“人主非时”句子不完整,语意不清,而“近侍咸望恩宥”和“辇下诸军亦希赏给”构成并列关系,因此答案是B。
2、《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而钦定的二十四史都是以《史记》为范本的纪传体史书,因此,《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至于《资治通鉴》算不算正史,说法不一。
3、C项“刘温叟对中丞不满,因而不取用”错误。因原文是“恶其名不取”,就是厌恶“罚款之名”而不取。
4、文言文句翻译一般是按点给分,可以找出句中重点字词并做准确的翻译,一般的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句式中的特殊句式为考查的重点。
(1)“所以”,“......的原因”;“导”,“开路”;“过”,“走过”。
(2)“愀然”,“难过、变了脸色”;“语”,动词,“说”;“比”,“比得上”。
13.参考答案:(1)会徽主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方)由一个圆角方形的传统印章和里面嵌的一个“公”字组成,紧扣论坛主题;而“公”字演变成“人”形和“心”形,寓意公德自在人心;印章下方的字样,表明了首次公民道德论坛举办的时间和地点。
(2)①徽标把“公民道德”首写汉字“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演变成“人”形和“心”形。“人”寓意公民,是根本;“心”寓意良知、道德,是核心。②徽标体现以人为本、以心为主、人心为公、天下为公的理念。③徽标中白色镂空图样像汉字“久”字,表现公民道德建设贵在坚持。(答出一点即可。)
1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