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8 15:4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导入新课
头脑风暴
看谁说出春秋时期的成语多?
退





















齿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第5课 动荡变化的春秋时期
这件春秋时期①的酒器青铜牺尊,整体为牛形,上面刻有精美纹饰。值得注意的是,牛鼻上穿有一环,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用穿鼻的方法来驯服牛了。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发生了哪些变化?
温故知新
约BC2070年
夏朝
约BC1600年
BC770年
西周
BC1046年
BC475年
BC221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
进入春秋时期
商朝
奴隶社会建立
奴隶社会发展
战国开始
东 周
奴隶社会鼎盛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秦朝建立
“春秋”源自于孔子整理修订的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春秋时期是指BC770-BC476年。
“战国”源自西汉学者刘向编写的《战国策》而得名。战国时期是指BC475年—BC221年。
材料研读
材料一: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论语·季氏》
材料二: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
依据材料指出,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哪一现象?
分封制瓦解
(礼崩乐坏)
动荡变化之一:王室衰微
春秋时期郑国九鼎八簋
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是僭(jiàn)越礼制的行为。
观察西周与春秋时期诸侯国领地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西周时期的诸侯国
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日益缩小;
说明周王权威明显削弱。
动荡变化之一:王室衰微
动荡变化之一:王室衰微
阅读课本第28页,思考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的表现。
西周:分封制
授民授疆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兵莫非王臣
诸侯定期朝贡
东周:分封制逐步瓦解
变化
设置郡、县,委派官员管理
周天子仅管辖洛邑一带
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
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增强
材料研读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的官衔名)。
——《史记 周本纪》
材料中的“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想一想:从周平王迁都洛邑,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之后,整个政治格局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周王室地位下降,大国诸侯操控政治、竞相角逐,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动荡变化之一:王室衰微
春秋争霸形势图
动荡变化之二:诸侯争霸
齐桓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吴王夫差
越王勾践
读地图
1. 找到曾经成为霸主的诸侯国所
在位置,并标记霸主名称。
2. 观察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①春秋中期,诸侯争霸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中原核心区域);
②春秋后期,争霸的重心向江淮流域转移(如吴、越);
相关史事
管仲原先辅佐公子纠,帮助他与公子小白争夺齐国国君的宝座。在争斗中,管仲用箭射中小白。小白假装身亡,趁机抢先归国即位,史称“齐桓公”。齐桓公认为管仲有才能,让他主持国政。管仲不负重托,治国有方,辅佐齐桓公成就大业。齐桓公这种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的做法,受到后人的称颂。
依据相关史事和《春秋争霸形势图》分析齐桓公能够成为首霸的原因有哪些?
春秋争霸形势图
动荡变化之二:诸侯争霸

①鱼盐之利,工商业发达;
②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
③齐桓公唯才是举,重用人才;
④尊王攘夷,葵丘会盟。
管仲相(辅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晋楚争霸
成语典故:退避三舍
动荡变化之二:诸侯争霸
春秋争霸形势图


成语典故知多少:你能说出和下面霸主有关的成语吗?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秦穆公
越王勾践
问鼎中原
一鸣惊人
老马识途
退避三舍
一箭之仇
竭泽而渔
厉兵秣马
秦晋之好
兵不厌诈
管鲍之交
止戈为武
卧薪尝胆
兔死狗烹
动荡变化之二:诸侯争霸
春秋后期的诸侯国
材料一: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三百年的兼并和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了秦、楚、齐、燕……等十几个大国、强国。
——《文物春秋战国史》
根据下面材料分析归纳春秋诸侯争霸的影响。
①促进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动荡变化之二:诸侯争霸
材料研读
动荡变化之二:诸侯争霸
材料研读
材料二:七国本身都是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七国疆域内的各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趋向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交往十分密切,大多逐渐与华夏族融合起来。
  ——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三: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野以战,杀人盈野。
——《孟子》
  故民之所费也,十年之田而不偿也。 ——《战国策》
根据下面材料分析归纳春秋诸侯争霸的影响。
②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③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春秋时期的铁农具
春秋时期的牛尊
下面考古发现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农业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材料一:冉耕(孔子弟子),别号伯牛;司马耕(孔子弟子),字子牛;姓牛名子耕(晋国大力士)。
材料二:“宗庙之牺,为畎亩(quǎn 田间,田地)之勤。”
——《国语 · 晋语》
动荡变化之三:经济发展
材料研读
动荡变化之三:经济发展
课后活动
1. 结合所学,梳理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时期生产工具材质的变化,分析金属生产工具的优势是什么。从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铁制农具
石器
骨器
青铜农具
原始社会
春秋时期
商朝
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变化:从石器、木器、骨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
优势:生产效率更高,可以大范围扩大农业种植的区域。
认识:生产工具的变化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时期青铜胄(zhòu) 春秋时期青铜戈 勾践剑(左)与夫差矛(右)
动荡变化之三:经济发展
相关史事
《国语·齐语》中提到:“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 (zhǔ),试诸壤土。”“美金”是指青铜,用来制作兵器;“恶金”是指铁金属,用来制作锄头等农具。这说明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手工业
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漆器业以及煮盐业都有所发展。
动荡变化之三:经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金属货币
材料研读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跆躏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史记·货殖列传》
你从下面材料中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
商业
商业活动活跃、金属货币广泛使用。
知识归纳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经济发展
诸侯争霸
霸主
起止时间
BC770—BC476年
分封制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大国诸侯操控政治,竞相角逐。
①促进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②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③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王室衰微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影响
动荡中的新变化
新民族观念
新经济现象
新发展趋势
课堂小结
新思想文化
局部地区的统一
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老子、孔子等思想家
分封制逐渐瓦解新制度逐渐形成
1.(2024·江苏常州·2)按照西周的规定,天子可以享用九鼎。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竟问“鼎之小大轻重”,挑战周王权威。该事件反映了
A.王室衰微 B.尊王攘夷
C.分封建国 D.诸侯争霸
2.下列历史人物,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后来成为春秋首霸的是
A.晋文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秦孝公
【A】
【B】
3.(2024·四川泸州·1)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A】
4.(2024·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1)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新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新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是指
A.铁制农具和耧车
B.曲辕犁和牛耕
C.铁制农具和牛耕
D.曲辕犁和耧车
【C】
5.(2023·山东滨州·2)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体现了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
D.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