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变:局势之变
前475年
前221年
战国
前770年
春秋
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战国七雄
辨识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东 南 西 北 到 中 间
七雄势力此消彼长,魏、齐、赵、秦先后崛起。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又称"山东六国"。
战国的历史……就在长平之战这里开始转折,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秦国势如破竹,统一六国已经指日可待。
——《中国通史·第一卷》
二变:战争之变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顾炎武《日知录》
想一想: 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变化?
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
春秋:尊王攘夷
战国:各自为政
变化一
争霸
兼并
战斗 时间 双方兵力 结果
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 楚方:四万二千余人 晋方:五万两千余人 晋胜
邲之战 公元前597年 楚方:四万五千余人 晋方:四万八千余人 楚胜
战役 时间 双方兵力 结果
桂陵之战 前354年 —前353年 齐军八万人 魏军八万人 齐胜
马陵之战 前341年 —前340年 齐军不详 魏军约十万人 齐胜,魏军全军覆没
长平之战 前262年 —前260年 赵军约四十五万 秦军约六十万 赵军全军覆没,秦惨胜,死伤过半,合计双方伤亡七十五万左右
变化二
时间长,规模大,兵力多
用锻造法生产的战国环柄铁刀
燕国钢剑
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铁矛
战国时期铁兜鍪[móu]
(湖北铜绿山出土)
春秋晚期到战国时代,铁兵器开始应用
变化三
“陆断牛马,水击鹄雁,当敌即斩”
《孙子兵法》竹简
(山东省临沂[yí]市银雀山汉墓出土)
兵家之祖—孙武
孙膑(字伯灵)
《孙膑兵法》竹简
(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墓出土)
开始出现以谋略为主的军事家
变化四
战国中期,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西来,矛头直指魏都大梁。庞涓闻讯立即回师自救,孙膑巧妙地在魏军南撤必经之地桂陵设伏,大败魏军,史称“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
后来魏国又出兵韩国,韩国向齐军求救,孙膑用“增兵减灶”之计诱使魏军回师追击,在马陵伏击魏军,射杀魏军大将庞涓,史称此战役为“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
减灶计
战国后期,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一带爆发战争。急于求成的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秦将白起采取了佯败诱敌,进而分割包围作战的方针,最终秦军歼灭赵军四
长平之战
十余万,获得战争的胜利。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三变:制度之变
1、改革背景
我是一个奴隶主,授封300亩。役使奴隶500个, 纳贡上千斗。
剩余不够我挥霍,日子长悠悠。铁器牛耕初推广,正是好时候。
大家帮我想一想,如何更享受?
一个奴隶主的烦恼:
我的私田越来越多,可得让这些奴隶抓紧干活。可是他们经常怠工、逃跑、还砸坏我的铁农具,虽然我也杀了几个,可是没什么效果,这严重影响了我的收入,怎么能让他们有生产的积极性呢?
奴隶主
奴隶
出租土地
封建地主
农民
租种土地
封建的剥削方式
开垦私田
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
井田制彻底崩溃
1、改革背景
铁器和牛耕推广
更多的荒田被开垦出来成为私田
一部分贵族和开垦土地较多的奴隶和自由民
新兴地主阶级
无地或少地的人
农民阶级
剥削方式变化
谋求政治权力和政治地位
根本原因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收取地租
1、改革背景
直接原因
各诸侯国统治者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渴望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2、商鞅变法
——变法原因
变法原因
1、秦国地理位置偏西,战国初期较落后
2、秦孝公继位,图强改革。
2、商鞅变法
——变法人物
商鞅
出生于卫国,原名公孙鞅,后因功被秦国封于商,因而被称为商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在魏国手下做过官。入秦后,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被车裂而死。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秦孝公《招贤令》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君书》
商鞅舌战守旧贵族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huì避)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qíng yì古代刑罚)其傅……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战国策》
2、商鞅变法
——变法内容(政治)
制度 分封制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官员的任免
自身的权力
导致的结果
独立于中央政府
世袭
高度自治,独立性强
地方分权,诸侯争霸
如果那你是商鞅,你还会不会继续采用分封制来治理国家?
建立县制,县的长官直接由国君任免
商鞅之后……甚至一直到今天,中国的省市县治理模式仍然没有跳出其藩篱。——《晚清七十年》
2、商鞅变法
——变法内容(政治)
内容 作用
政 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收税+军事
稳定社会秩序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掌权
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轻罪用重刑。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商鞅同时规定,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也要连坐。
而所谓私斗,是指“邑斗”。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同时维护社会稳定,加强中央集权。
2、商鞅变法
——变法内容(经济)
社会生产力发展
荒地大量开垦井田制破坏
如果那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改革措施?
经济措施一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商鞅还想了什么别的方法去鼓励人们去投身土地,发展农业呢?
经济措施二
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国富
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
我是秦河西人,最近到都城咸阳来做生意卖布匹。由于我的布匹质量上乘花色漂亮,刚开业生意就非常火爆。但是第二天,买家纷纷到店退货,说我缺斤短两,还有的人报了官府把我抓了起来。这让我很困惑,我在河西郡一直都是这么卖货的,当地人都夸我童叟无欺,为什么到了咸阳会变成这个样子?
2、商鞅变法
——变法内容(经济)
上面这个人的遭遇是为什么?应该怎么办呢?
经济措施三
统一度量衡
方便税收和交换
商鞅铜方升
2、商鞅变法
——变法内容(军事)
观看视频,秦人从军有何心酸之处?应该怎么办呢?
译文: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再继续世袭爵位。根据等级尊卑的高低差别,赐予不同的土地和房屋,不同等级穿着不同的服饰。
——《史记·商君列传》
军事措施
奖励军功,按军功授予土地和爵位
能得甲首(小军官之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商君书)
军队战斗力增强
平民
贵族
方面 内容
政治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憎恨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军事 鼓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商鞅变法
商鞅进行的一系列变法改革,对秦国有什么作用?
2、商鞅变法
——变法意义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
地主
农民
士兵
作用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交税+政治
军事
生产
2、商鞅变法
——变法意义
《史记》记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同年,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
商鞅虽死,但因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韩非子》
战争是需要经济支撑的,经济上的变革各国都在推行。中国是“以农立国”的国家,谁把农业生产搞上去了,谁就从根本上站住了脚跟。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战国史》
怎么办?
四变:水利之变
四川 岷江中游
李冰(秦国)
防洪、灌溉、水运,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都江堰
地点:
修建:
作用:
渠首+灌溉网——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飞沙堰
结构:
李冰父子塑像
“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史记》
今天的都江堰还在为四川8个市、42个县的30000多万人提供着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灌溉面积达1010万亩。
都江堰
五变:经济之变
战国时期青铜冰鉴
战国时期双镰铁范
战国时期楚国龙凤虎纹丝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