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时空观念】把握不同时期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学会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其演进进程、意义进行概括。
【唯物史观】认识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的历史与特点,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利弊得失进行辩证分析。
【史料实证】了解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产生的历史条件、发展演变,对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历史解释】理解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理解其制度形成和变化的复杂社会因素。
【家国情怀】正确认识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的演进,增强学生对当今中国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自信心与优越感,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
1.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
2.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时空坐标: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教学难点:全面认识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
目录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1
2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
建立与发展
情景导入: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席卷武汉,并有迅速向全国各地蔓延的趋势,中华民族面临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带来了重大挑战。面对疫情,中央迅速提出“切实落实以社区防控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
社会治理的基础支撑在基层,能不能在社区构筑起抵御疫情的严密防线,决定着抗疫斗争全局的成败。
中国大陆的社区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而西方的社区发展则有较长的历史,社区在西方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在西方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如何?对我国的社区建设有哪些启示?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课堂:《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一)古希腊时期的基层治理:村社自治
1.背景:
(1)地形狭小,临海多山
(2)城邦政治: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2.概况:
材料一 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大会的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如果投票结果认为他没有自由民身份,他得向陪审法庭申诉……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问题思考:古希腊城邦的特点?与基层治理有何联系?
(1)基层单位:
(2)特点:
(3)机构:
(4)参加条件:
(5)职责:
①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
②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登记公民、抽签选举议事会议员等。
村社
村社自治
村社大会
全体成年男性
(1)特点:小国寡民、城邦政治、公民政治、直接民主、奴隶制民主。
(2)联系:村社是基层政治实体,也是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二)中世纪欧洲的基层治理
1.庄园自治:
(1)主要基层单位:
(2)管理者:
(3)职责:
(4)特点:
2.城市自治:(行会或商会)
(1)背景:
(2)基层组织:
(3)管理者:
(4)管理职责:
庄园
庄园主或管家
分权与自治
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
庄园法庭审判,裁决纠纷。
行会与商会
行会与商会的上层分子
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
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城市市民阶层(主要工商业者)通过谈判、武装斗争和金钱赎买等方式,从国王或领主那里获得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
材料一 特许状——城市自治的权力来源
在西欧封建社会,城市不是脱离于政治制度之外独立的异己力量。特许状的授予是一种法律行为,国王或领主的特许状不是无偿的,大多需要城市以金钱赎买。通过特许状,城市获得了小到人身和财产自由、赋税限制和减免权力,大到城市行政、司法和财政自治权。国王或领主则相应得到城市承担军事义务、财政帮助以及宣誓效忠的保证。在这个意义上,特许状又被称为“封建权利的转让书”。
材料二 部分城市获得了完全的自治权,享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司法和财政权,市民选举产生的市议会是城市最高权力机关,有权选举城市管理人员、制定法令,并对城市的经济和军事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问题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城市自治产生的特点及影响。
提示:
(1)特点:
规范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 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2)影响:
①政治:促使城市与王权结盟,推动王权的强化和民族国家的形成;
②经济: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的产生;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③思想:促使大学兴起;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条件。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二)中世纪欧洲的基层治理
3.基督教会:
(1)表现:
①教士宣讲教义;
②开办学校;
③主持婚丧嫁娶等生活仪式;
④兴办慈善机构及医院。
(2)影响:
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它是西欧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4.中世纪欧洲基层治理的实质:
基层自治并不是基层居民平等参与,封建主、庄园主或城市上层人士是基层自治的主导者。
《圣经》十戒是基督教的最高戒律,其中包括:孝敬父母(第五戒),不可杀人(第六戒),不可奸淫(第七戒),不可偷盗(第八戒),不可作假证陷害别人(第九戒),不可贪邻居的房屋和他的妻子、奴仆、牛驴和其他财产(第十戒),等等。教会还根据严重程度将人类恶行由高到低分为七宗,即傲慢、嫉妒、暴行、懒惰、贪婪、暴食和色欲。这就是所谓“七宗罪”。还有“七圣事。”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三)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基层治理
1.自治市镇:
(1)背景:
①政治因素:
A.近代民族国家产生,中央集权加强,国家把基层治理纳入政府管理范围;
B.资本主义制度及政治模式的逐渐建立。
②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庄园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农业发展。
③阶级因素:
城市新兴资产阶级打破行会治理模式。
④思想因素:
启蒙思想强调民主自由。
⑤历史因素:
继承地方自治的传统。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三)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基层治理
1.自治市镇:
(2)概况: 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英国自治市 美国乡镇自治 法国市镇自治
建立
单位
职能 权利
(3)特点:
①基层治理纳入政府管理范围(国家出台以法律法规规范);
②自治传统浓厚;
③中央集权影响大。
1835颁布《市政法案》
北美独立后建立
大革命后形成
自治市
自治乡镇
自治市镇
①普选市长和市议会②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①选举产生政府和议会;
②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①选民选举政府和议会;②接受选民监督;
③地方征税自主开支;
④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
材料一 工业革命造成数目庞大的农村人口离开了原先的社会网络,流入城镇,形成社会底层的无产阶级,陷入贫困、愚昧、脏乱、疾病、失业以及各种堕落、犯罪的生活状态,已经不是昔日的教会、慈善事业或者济贫法所能因应。
——钱永祥《自由主义如何看见“底层”》
材料二 社区服务最早是为了解决西方工业化过程中的贫困问题而产生的。1869年,在索里牧师的倡导下,英国伦敦成立了第一个以济贫为主要功能的社区服务组织——慈善组织会社。它将伦敦全区划分为若干区,每区建立一个分支机构和志愿委员会,主持本区的救济分配工作。继慈善组织会社活动之后,在英美又兴起了睦邻组织运动。……后来这类组织发展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促进了社区服务的发展。
——李容芳《社会保障学》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2.社区的形成:
(1)原因:
①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增多;
③传统的社会救济方式遭遇瓶颈,促使各国不得不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
(2)措施:
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3)结果:
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三)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基层治理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四)现代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
1.二战后:社区自治的发展
(1)原因:
①西方各国政府对基层治理的重视与治理方式变革;
②民主政治的发展;
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事务增多;
④联合国对社区建设的推动。
(2)表现:
①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
②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卫生保健等;
③参与相关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
2.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区功能增多
(1)表现:
①通力协作:更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②功能增多: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也越来越多地提供公共服务。
(2)作用:
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材料一 教材的“历史纵横”:
联合国对社区建设的推动1955年,联合国颁布了《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报告》,倡导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共同参与社区事务,以自身的努力和政府联合一致,合理利用社区内外资源,共同为改善社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而努力。
材料二 教材的“学思之窗”:
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和运用最佳方式来达到这些标准,并将提供服务和战略责任加以区分。地方政府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
——英国《竞争求质量》白皮书(1991年)
问题探究: 根据教材学思之窗和历史纵横,指出八九十年代来社区管理的新变化?你怎么看待这种基层治理方式?
(1)变化:
政府减少对基层治理的干预, 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空间扩大。
(2)评价:
①地方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引入市场化手段,体现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
②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区和居民积极性,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可以提高基层治理的社会化改革和效率;
③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越来越多地提供公共服务,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归纳综合: 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及其演变趋势。
(1)主要特点:
时期 基层治理表现 主要特点
古希腊 村社是基层单位,村社大会是基层最高权力机关 村社自治
封建社会 庄园主/管家;行会、商会(上层);基督教会 分权自治,自上而下管理
近代西欧 自治市镇(英、美、法);社区开始形成 政府强化对基层治理管理
二战后 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居民自治,自下而上管理
20世纪 80年代 政府与非政府共同作用; 颁布法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高效、低成本
(2)演变趋势:
①基层治理以自治为主,自主权逐渐扩大;
②基层治理向规范化、法治化方向发展。
③基层自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④地方分权和地方自治相结合,即对内民主治理和对外独立自主。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
1.概念:
指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制度。
2.历程:
(1)产生: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世界上最早社会保障法),随后欧洲各国建立济贫制度。
其原因:
①政治: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各国社会治理能力及范围扩大;
②经济社会:圈地运动带来农民流入城市,增加不稳定因素;
③根本目的:缓和矛盾,维护稳定统治需要(原有的救济范围有限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主要方式有:教会救济、行会救济、庄园救济。特点:随意性、应急性的补救)。
材料 圈地运动的发展,大量农民被逐出土地,丧失生计,农民在丧失土地的同时也丧失了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大量农民流入城市,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在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根据济贫法规定:治安法官有权以教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宜、征收济贫税及核发济贫费。救济办法因人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的,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作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这一法律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让那些没有工作能力的人,如孤儿、无人赡养的老人和身体残疾的人,得到救济或赡养;给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份工作,让他们能够以此谋生。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
2.历程:
(2)正式建立:二战前。
时期 国家 表现
17世纪初 英国
19世纪 80年代 德国
1935年 美国
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
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济贫制度
(3)发展完善:二战后,福利国家形成。
①原因:
A.物质基础: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体制保障: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历史教训: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D.外部压力: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竞争和借鉴;
E.理论基础: 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当做经济调节杠杆。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
2.发展历程:
(2)发展完善:二战后,福利国家形成。
②含义:
③目的:
A.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B.缓和社会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④表现: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B.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⑤实质: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表现。
历史解释: 福利国家
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材料一 “福利国家”在消除社会不公,保障居民基本生存条件、促进社会民主与公正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影响与作用。同时,它也产生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政治安定、巩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福利国家”越来越成为英国政府的沉重负担,它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了矛盾,日子一久,又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如人才外流、人才老龄化、中产阶级日渐削弱等。这个问题已经发展成为“英国病”的新病因。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
(法国)仅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支出,就占2005法国财政总支出的六成左右。
(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
(美国)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合作探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何看待西方的现代福利国家制度?
(1)积极:
①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解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
③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在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④扩大了社会消费,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消极:
①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②带来社会道德危机,容易助长懒惰行为,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造成整个社会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
(二)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1.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保险
(1)建立:
根据1977年苏联颁布的宪法,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
(2)特点:
国家支付社会保险金;个人受保情况与其贡献和地位相关联;苏联公民免费享受社保。
(3)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大致继承了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
2.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1)原因:
①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等国的经验;
②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③党和政府关注民生;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⑤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历史纵横”:
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
列宁认为“最好的工人保险形式是国家保险”。后来,苏联逐步对士兵、工人、农民等全体公民实行国家保障。根据1977年苏联颁布的宪法,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支付社会保险金,个人受保情况与其贡献和地位相关联。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废除了退休养老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服务保障,还包括补助金制度,为由于生病或其他原因暂时不能工作的劳动者提供物质保障,以及为生育或死亡造成的开支进行补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大致继承了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二)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2.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2)概况:
①渐成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在满足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②初形成,第一部社会保险法。
1951年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保险法。
③全覆盖,让亿万人享有基本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目前,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3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
④更公平,突破城乡分割的藩篱。
建立起了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二)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2.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3)发展方向:
①制定与国情相适应的保障体系;
②注意效率与公平;
③完善城乡之间均衡的保障体系;
④扩大覆盖面逐渐提升保障水平。
(4)意义:
①保障了民生的发展;
②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
④有力挑战了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理论;
⑤为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困境提供了
具有参考性的替代方案。
⑥日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了人们的
后顾之忧,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材料 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共十九大上的报告》
问题思考: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
提示: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只有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才是最合理的,才能促进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
核心素养: 现代西方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及评价。
(1)发展趋势:
①性质:
从传统济贫的恩赐性质转变为现代社会中的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②保障项目:
从过去的分散、零星项目转向现代社会全面、系统的保障。
③保障对象:
从传统社会中的贫民转向全体雇佣劳动者,再转向全体国民,实现了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保障。
④资金筹集:
不仅要求多方出资,而且实现了由国家出面强制执行。
(2)评价:
①积极性: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
②局限性:
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1.(2023·浙江卷6月)阅读下图,据此可知,
这一时期的美国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B.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受到触动
C.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贫困问题
D.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
高考真题演练:
【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福利开支大幅度上升,而社会贫困状况中,贫困人口比例和贫困线以下人数却逐渐上升,这说明当时社会福利制度并没有发挥有效作用,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社会财富各阶层占有的数据,得不出“不断扩大”的结论,排除A项;福利制度没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到了美国政府福利开支,不涉及“自下而上的机制”,且二战后,西方各国的基层自治进一步发展,各国政府都认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需要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排除C项。
D
2.(2022·湖北高考) 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 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 减缓老龄化进程
C. 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D. 缩小贫富间差距
高考真题演练:
【解析】联邦德国政府“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目的在于减少社会福利,减轻社会福利带来的财政负担,A项正确;上述政策不能减缓老龄化进程,排除B项;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积极性,排除C项;增加社会福利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A
3.(2022·重庆高考)1972年,苏联重启西伯利亚地区的贝阿铁路建设项目以开发油田和铜矿资源,在全国征集志愿者(海报如图2),
并承诺参与铁路建设的志愿者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
优先分配权。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苏联重视
A.优化分配制度改善人民生活
B.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
C.引进西方技术开发远东地区
D.调动社会资源优先发展工业
高考真题演练: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1972年苏联为征召开发西伯利亚地区的油田和铜矿的志愿者,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的力量,做出“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的承诺,体现了苏联对重工业的重视,D项正确;材料中关于住房和汽车的分配并非为了改善人民生活,而是为了开发西伯利亚地区的油田和铜矿,排除A项;材料中“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是计划经济体现,并非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只体现了征召志愿者开发西伯利亚地区,但没有体现是否采用西方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
D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