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秦统一中国 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8 22:0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学习目标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1.知道秦朝建立的基本史实,秦朝统一的措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阅读史料,分析秦统一的意义,掌握材料分析的方法,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不可逆;(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认识杰出历史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家国情怀)
预习导学
自主学习任务一.秦朝的建立
设问1:秦为什么能灭六国?怎样灭六国的?秦朝统一有何历史意义?
1. 秦灭六国的原因(条件):
⑴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⑵ 的成功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⑶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贤人,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2.秦灭六国: ⑴时间:公元前 —公元前221年;
⑵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 、齐
3.秦朝建立:①时间:公元前221年
②建立者:秦王
③都城:咸阳
4.秦统一意义: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秦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各民族 和发展。
自主学习任务二、中央集权制度
设问2:什么是中央集权制?秦朝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原因:①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
②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中央集权制度:秦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①皇帝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 大权;
·皇帝制度的特点:皇权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特点: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②三公九卿制:设丞相(行政)、 (军事)、御史大夫(监察),分别掌管行政、军事、监察百官。
③郡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 。
3.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安定。
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③ 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自主学习任务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设问3:为了适应全国统一的需要,秦始皇采取了那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
①统一货币——将秦国的圆形方孔 钱做为标准货币;
②统一度量衡;
·共同作用: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3)文化上:统一文字——采用 做为唯一文字;
·作用: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巩固了统治。
(4)交通上:统一车轨和 的宽度(车同轨);有利于各地通畅。
(5)军事上:
①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 ,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②派大将 北击匈奴,修长城。
秦长城:西起 ,东至辽东。
·影响:更好地抵御了匈奴,巩固了边防,有利于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但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加重了百姓负担。
(6)思想: 。
影响:加强思想控制,维护专制统治;文化浩劫,禁锢思想,阻碍学术发展。
四、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 ,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探究提升
议一议:秦朝建立的意义?
【点拨】
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典例】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秦灭六国的过程
C.商鞅变法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变式练1-1】年代标尺可以直观呈现不同历史时期政权更迭。下列关于下图年代标尺中①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秦国建立 公元前3世纪前期 B.秦国建立 公元前3世纪后期
C.秦朝建立 公元前3世纪前期 D.秦朝建立 公元前3世纪后期
【变式练1-2】“中国各地的方言千差万别.虽然语言不通.但秦以后使用同样的文字,使书写交流成为可能,这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及文化认同的产生,意义极共深远。”材料叙述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的( )
A.历史肯景 B.主要目的
C.重要内容 D.历史影响
小组讨论:如何评价秦始皇?
【点拨】
功:(1)统一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首创中国历史上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过:(1)“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广建宫殿,大修陵墓,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等。
(3)实施暴政、刑罚残酷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典例】在学习了《秦统一中国》课后,小红和小明两位同学对如何评价秦始皇产生了分歧,谁也说服不了谁,请你来当一回小判官,以《我眼中的秦始皇》为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对秦始皇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论从史出。)
提示:先简要评价小红和小明两人的观点,再结合秦始皇一生的主要事迹对其功过进行客观理性的说明和评价。
体系构建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
分层训练
1.有学者在谈及秦统一的原因时指出:“在秦人的价值评价中,没有给道德伦理留下位置……所以人们关心的是生产、作战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务,而不注意仁义之兴废、礼乐之盛衰以及道德之完善。”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秦人汲取了法家强权的思想 B.功利主义价值观念推动秦的统一
C.秦朝的国家组织力较为强大 D.耕战思想利于强化专制集权统治
2.吕思勉曾说:“秦的统一,绝不全是兵力的关系。我们须注意:此时交通的便利,列国内部的发达,小国的被夷灭,郡县的渐次设立,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吕思勉旨在强调( )
A.军事实力决定政权的归属 B.交通便利是统一的决定因素
C.统一是秦人坐收渔翁之利 D.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有学者认为:“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下列关于材料中“大变”认识正确的是( )
A.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B.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C.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D.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4.下图为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
A.皇帝、丞相、郡(守)、地方政府 B.皇帝、丞相、刺史、地方政府
C.太后、宦官、郡(守)、地方诸侯 D.太后、宦官、刺史、地方诸侯
5.谭嗣同在《仁学》中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秦朝行政制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中许多首创的东西,在中国乃至世界形成了深远的影响。下列制度属于当时首创的是( )
A.禅让制度 B.分封制度 C.世袭制度 D.皇帝制度
6.苏轼认为“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朱熹提到“此后王室子孙,岂复有疆土分封……至秦时,是事势穷极,去不得了,必须如此做也”。两者共同说明郡县制的出现( )
A.维护了秦朝的统治 B.是秦始皇个人意志的结果
C.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D.确立了地方行政基本模式
7.下图是“封”的金文和“郡”的篆体字,从字的释义可以直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释义: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说文解字今释》
释义:为君主驻守地方——《说文解字今释》
A.民族交融的发展 B.行政制度的演变
C.百家争鸣的出现 D.生产技术的进步
8.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关于材料以及下面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
A.秦统一于公元前2世纪初;示意图反映的是秦统一度量衡制度
B.秦统一于公元前2世纪末;示意图反映的是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
C.秦统一于公元前3世纪末;示意图反映的是秦统一文字为小篆
D.秦统一于公元前3世纪初;示意图反映的是秦统一车轨的宽窄
9.为解决下图所示的问题,秦始皇( )
A.结束了六国的分裂局面 B.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采取了化异为同的措施 D.开创了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10.对中国人来说,长城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万里长城自构筑的那天起,就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2000多年来,任何人都没有能从认识上割裂万里长城,因而也就无法割裂中华民族。秦构筑“万里长城”的初衷是( )
A.守卫京师安全 B.抵御匈奴南下入侵
C.宣示疆域北至 D.凝聚民族力量
11.七年级某历史学习小组以“如何评价秦始皇”为主题开展探究学习,搜集到以下材料:
【图片材料】
图1 图2 统一文字 图3 统一货币
【文献摘录】
秦始皇建立万世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灭了,不过他创建的帝国制度却保存了下来,并延续了2000多年。在中国后代史书中,秦始皇多以暴君的面目出现,但今天的中国学者却公正地认为他是统一中国的功臣。
【表格归纳】
朝代 作者及文献 关于秦始皇的观点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禁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
东汉 班固《汉书》 法令烦僭,刑罚暴酷,轻绝人命
唐代 李白《古风》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围绕“如何评价秦始皇”这一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结合相关史实表述成文,字数不少于80字)
(2)根据【表格归纳】中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这些作者产生不同观点的主要因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