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8 21:3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检测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从新石器时代遗址来看,辽宁阜新沙拉乡查海村的氏族遗址中心有一条龙,它是用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摆塑而成的;湖北黄梅县白湖乡张城村焦墩遗址,西北部有用不同色彩的河卵石摆塑的巨龙形状;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也出土了陶盘彩绘龙。这说明新石器时代( )
A.各氏族都出现龙图腾 B.龙的形象源于神话传说
C.已经产生龙崇拜观念 D.区域文化交流活动频繁
2.1996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澧县境内的城头山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下图为在 该处出土的炭化稻粒,距今约六千年。据此可知,该时期( )
A.民众生活条件富足 B.野生植物得到驯化
C.政府重视粮食生产 D.剩余产品大量出现
3.公元前3000—前20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聚落之间进一步剧烈分化,中心聚落(有的建有城址)与周围中小型聚落,形成等级和主从关系的聚落群体架构。中心聚落出现了特殊的建筑物及不同的功能分区,从中发掘出大量宗教和礼仪器物。这表明,中心聚落的形成( )
A.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交流和融合 B.反映了社会等级森严的状况
C.是向早期国家演进的重要阶段 D.体现了古代建筑技术的高超
4.据史书记载,夏王朝传有14世17位王。在这些王的王位传承中,有两次是弟弟继承兄长之位,还有一次是弟弟之子去世后王位复归兄长之子,其余的情况皆为儿子继承父亲之位。这反映了夏朝( )
A.形成“家天下”局面 B.政治局势的动荡
C.深受禅让制的影响 D.王权面临的挑战
5.据古史传说,五帝时期万邦林立,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夏商时期,依然存在众多邦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周朝建立后,古之邦国已大幅减少,并从“万国”这一模糊的统称,逐渐演变成较为具体的数字。由此可见( )
A.西周时期仍然邦国林立 B.中华文明向内凝聚的趋势渐强
C.分封制发端于五帝时期 D.夏商西周的国家结构十分稳固
6.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下列主张中最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是( )
A.“仁者,爱人” B.“民贵君轻”
C.“制天命而用之”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7.下列关于春秋争霸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打击奴隶制,推广封建制 B.“尊王攘夷”,维护周王室统治
C.春秋无义战,阻碍社会进步 D.争夺土地、人口的兼并战争
8.“三才”理论是中国传统农业的指导思想,其经典表述见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审时》:“夫稼(农作物),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由此形成的中国传统农学的核心精神是( )
A.精耕细作 B.自给自足 C.和谐统一 D.男耕女织
9.春秋战国时期质子制度成为处理诸侯国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中国最早的交质活动发生在东周王室和郑国之间。周平王太子狐“为质于郑”,郑庄公世子忽“为质于周”,史称周郑交质。质子制度反映了( )
A.周王室与诸侯国地位平等 B.诸侯争端有效解决
C.旧有统治秩序受到了挑战 D.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10.商鞅力促秦孝公进行变法,主张“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却遭到秦孝公之兄嬴虔以及权臣甘龙等人的坚决反对。甘龙更是指出“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法而治”。他们的争执实质上反映了( )
A.秦国王室势力的衰落 B.新旧政治势力的利益冲突
C.民众重农观念的淡漠 D.法家学说理论尚未系统化
11.史书记载,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孝公提出要“成帝王之业”;张仪劝秦惠文王“以成伯(霸)王之名”;秦武王“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据此可推知( )
A.秦国历代君主尚贤尊王 B.秦统一天下具有历史基础
C.秦国逐渐完成了国家统一 D.秦国战略中心向西转移
12.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河”,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
A.神话皇权,万世一统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D.皇位从二世三世至千世万世,传之无穷
13.秦朝的中央机构中,丞相为最高行政长官,被视为百官之首。太尉为最高武官,掌军事,但秦朝仅存其职,实际上并未授人。御史大夫为丞相副职,负责监察百官。三公互不统属,直接向皇帝负责。这一制度安排旨在( )
A.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分散丞相权力 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确保官员廉洁
14.秦朝的赋税主要包括田赋、人头税和户税。在田赋方面,规定百姓需上缴粮食收获量的三分之二作为赋税;人头税的征收标准因年龄段和性别不同而存在差异;户税则依据家庭财产状况进行评估征收。由此可见,秦朝( )
A.税收制度趋于瓦解 B.政府财政走向枯竭
C.注重社会公平公正 D.百姓负担极其沉重
15.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此后,楚国旧贵族项梁、项羽叔侄以恢复楚国为旗号,在吴地毅然起兵反秦。韩国贵族后裔张良,亦在反秦浪潮中积极谋划。而儒生郦食其、陆贾等人,也投身于反秦斗争之中。这表明( )
A.反秦斗争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秦朝的速亡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C.反秦力量主要来自旧贵族阶层 D.大泽乡起义促成了各阶层联合
16.西汉初年,丞相萧何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在萧何去世后,曹参接任丞相之位,他基本上全盘遵循萧何之制,史称“萧规曹随”。“萧规曹随”现象出现的背景是西汉初年( )
A.经济凋敝,需要稳定政策恢复发展 B.相权膨胀,主导制定国家大政方针
C.社会稳定,缺乏政治改革主观意愿 D.沿袭秦制,统治政策尚未发生变化
17.秦律中丈夫打伤妻子需要处以耐刑;而汉律规定丈夫只要不使用“兵刃”,哪怕“伤之”,也不算有罪,但如果是妻子殴打丈夫,无论何种情形,都要被“耐为隶妾”。这一变化体现出汉代( )
A.传统律法渐趋严苛 B.政府强化家庭治理
C.儒家伦理影响法律 D.法律与教化相冲突
18.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列侯所献酎金(一种专供朝廷祭祀的黄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为由,夺去106个列侯的爵位。这一举措( )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意在充实国家财政
C.消除了豪强势力 D.破除了世袭制度
19 .录囚制度肇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州刺史“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县邑囚徒,皆阅录视,参考辞状,实其情伪,有侵冤者,即时评理”。东汉光武帝也曾亲录囚徒。录囚制度建立的主要目的是( )
加强君主专制 B.强化地方监察
C.保障平民权益 D.维护社会安定
20.《两都赋》为东汉班固创作的大赋,分为《西都赋》与《东都赋》两篇。《西都赋》记载了长安宫廷的华丽以及物产的富庶。《东都赋》则详细记述了东汉时期洛阳的盛大繁荣景象,并且指出洛阳的盛况已超越西都长安。班固的《两都赋》主要反映了( )
A.都城风貌与社会发展 B.历史兴衰与文化传承
C.政治格局与时代变迁 D.国家稳定与城市繁华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2小题,第21题25分,第22题15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阅读商、西周两个世系表,指出西周权力继承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简单评价这种变化。
材料二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左传·桓公二年》
(2)材料反映了哪个朝代实行的一种什么制度?简单评价这一制度。
材料三 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
——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3)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夏、商、西周“三代”的统治特点。
材料四
(4)结合两幅示意图,指出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之间的关系。
(5)综合以上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早期国家的特征。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域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经济统制”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文化一统”的措施及其目的。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C 2.B 3.C 4.A 5.B 6.D 7.D 8.C 9.C 10.B
11.B 12.B 13.C 14.D 15.A 16.A 17.C 18.A 19.D 20.A
21.(1)由笼统的世袭制变为宗法制。
权力继承由混乱到稳定,避免了权力继承上的纷争,便于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2)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力,等级有序,便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矛盾。
(3)夏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还带有原始社会的特征,聚族而居,所以夏是“笼统的霸权”。
商在夏世袭制的基础上,又实行内外服制度,以本族为同心圆,又外服周边各族,疆域扩大,所以商被称为“同心圆布局”。
西周实行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礼乐制,用宗法网络构建起各诸侯“众星拱月”统治格局,拓展了疆域,巩固了统治;分封制使天下归周,宗法制使天下归嫡;井田制使天下归王,礼乐制使天下归序。
(4)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天子、诸侯等各等级的嫡长子是各自等级内的大宗,其他庶子是各自等级内的小宗;大宗、小宗是相对的。
(5)①贵族血缘政治:从世袭制到宗法制,权力及财产继承从混乱到有序;从内外服制度到分封制,地方治理从不稳定到基本稳定;结合礼乐制度,等级森严而有序;最高统治者尚不懂集中权力。
②财产私有制,土地国有制:主要为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虽是青铜文明时代,但青铜器用于生产的很少,石器仍然为主要工具;简单协作耕种井田,“工商食官”,无个体劳作。
22.(1)表现:抑制工商业者;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
影响:对百姓来说,增加了负担;对国家来说,增加了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正反两个方面)
(2)措施:尊崇儒术(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实现政治的一统;维持领土的统一;实现民族的一统(形成共同民族认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