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4课《登岳阳楼》(教案+课件+习题+学案)(打包4套)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4课《登岳阳楼》(教案+课件+习题+学案)(打包4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09 19:22:48

文档简介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蹩脚(bié)    乾坤(qián)斡旋(wò) 大大落落(lā) B.戎马(rónɡ) 擢升(zhuó)女红(ɡōnɡ) 歃血为盟(shà) C.涕泗(sì) 诠释(quán)襁褓(bǎo) 与时俱进(yù) D.剽悍(biāo) 鞭挞(tà)唱喏(rě) 自给自足(jǐ) 2.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吴楚东南坼 坼:分裂,引申为划分 B.亲朋无一字 字:文字,指书信 C.老病有孤舟 老病:拖得时间长的疾病 D.戎马关山北 关山:关口山岳,指北方边关 3.下列诗句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B.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C.亲朋无一自,老病有孤舟。D.戎马关山北,凭轩涕四流。 4.下列对《登岳阳楼》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登岳阳楼》是杜甫中年时期的作品。 B.《登岳阳楼》意境宏大,炼字炼句准确。 C.《登岳阳楼》中,“昔、今”二字有深刻的含意。 D.《登岳阳楼》颔联形象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5~9题。 登岳阳楼 □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写景,既是________写,又寓________,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9.结合诗作,谈谈诗作是如何将“情”与“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0~11题。 月 夜① □ 杜 甫 今夜鄜州②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 ①天宝十五年(756)八月,安禄山攻陷潼关,杜甫身陷贼营在长安所作。②鄜(fū)州:地名,今陕西富县。 10.这首诗的一、二两联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1. 答案: B解析: A.“落”读luō;C.“与”读yǔ;D.“剽”读piāo。
2. 答案: C解析: C.老病:年老且生病。 3. 答案: A 解析: B.月—夜;C.自—字;D.四—泗。 4. 答案: A解析: A.为其晚年作品。 5. 答案: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6. 答案: 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经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7. 答案: 颔联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8. 答案: 实 想象 9. 答案: 首联两句,即揭示登楼的题旨,写自己夙愿终偿的欣喜之情。颔联两句,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坼吴楚而浮乾坤,这是形容楼前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吴楚之地好像被这个大湖分为两半,洞庭湖太广大了,天地日月都像是在其中漂浮着,不论白天还是夜晚。这四句,写出登临所见之景。后面四句,则写登临所生之情。然而并非上四句只写景,与情不相关,下四句只写情,与景不搭界。前后两部分的关系是情因景生,景以情衬,浑然一体,组成有机的抒情感怀意境。颈联两句,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写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与万里乡关之思。当时杜甫从蜀中东下,在岳阳楼上必然想起吴楚的亲友,故“吴楚”跟“亲朋”连接起来了。他出峡之后,长期在水上漂泊流浪,所以看到“乾坤日夜浮”的泱泱大水,就跟自己“老病孤舟”的凄惨晚景联系起来了。此处的哀情和上四句的阔景就是如此有机结合的。中间这两联,上联侧重景,下联侧重情,而又连为一体,以景物的阔大和孤身漂泊的痛苦互相映衬,艺术效果极为佳妙。末联仍是登楼时所感,然已由身家及于时事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全诗抒写的感情是孤苦沉郁的,但描绘的景物却是壮阔无比的。从壮阔无比的景物中可以窥见杜甫胸襟之宽,决不因身世的漂泊就意志消沉。 10. 答案: 想象或虚写(也可写作对写手法)。首联明明是自己看着长安的月亮怀念妻子,却想象远在鄜州的妻子独自看着月亮一定在怀念长安的丈夫;颔联诗人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儿女,而想象小儿女陪妻看月,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这样使得诗人刻骨铭心的忆妻之情,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 11. 答案: 尾联正面抒写自己的离愁和对妻子的怀念。同时隐含着对国事的关心,憎恨乱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2、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学习重难点:1、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2、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学习时数:一课时 一、.预习学案: ?1、 孟浩然(689~740)_____代诗人,本名_______ ,字______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________。以写_______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______。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 孟浩然生当________,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__________,以隐士终身。他是个__________的人,不乐于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的性格和_______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二、赏析学案: 1、分析第1联: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2、分析第2联: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3、分析第3联: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4、“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
三、演练学案 阅读《积雨辋川庄作》回答下列问题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①,蒸藜炊黍饷东菑②。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③。 山中习静观朝槿④,松下清斋折露葵⑤。 野老与人争席罢⑥,海鸥何事更相疑⑦。
【注释】 ①烟火迟:因久雨空气湿润,烟火上升缓慢。 ②藜(lí):一种可食的野菜。黍(shǔ):谷物名,古时为主食。饷:送饭食到田头。饷东菑(zī):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菑: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指初耕的田地。 ③夏木:高大的树木。啭(zhuàn):小鸟婉转的鸣叫。 ④槿(jǐn):植物名。落叶灌木,其花朝开夕谢。古人常以此物悟人生枯荣无常之理。 ⑤清斋:素食,长斋。露葵:冬葵,古时蔬菜名。 ⑥野老:诗人自称。争席罢: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 ⑦“海鸥”句:古时海上有好鸥者,每日到海上从鸥鸟游。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再往海上,鸥鸟飞舞而不下。这里借海鸥喻人事。
1、哪些诗句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绘画美)”的艺术特点?
2、清人沈德潜说:“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二字,去上二字,乃死句也。”怎样领会他说的“妙”与“死句”的含义??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题
《登岳阳楼》




知识与技能
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过程与方法
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所用的艺术手法。
重难点
这首诗前两联以写景为主,而后两联以抒情为主。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触景感怀这一手法。
教 学 内 容
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2分钟)
二、写作背景介绍(2分钟)
三、学生齐读并背诵诗歌。(5分钟)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四、诗意理解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译文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五、质疑、探究(8分钟)
1、“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昔闻:渴望向往已久 今昔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 今上:如愿以偿甚喜
2、赏析 “坼” “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景 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情 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诗人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4、第五、六句写什么? 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5、第七、八句写什么? 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又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六、整体赏析(6分钟)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寂寞 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首联以登楼能偿宿愿为喜。“昔闻”与“今上”构成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昔闻”指诗人青年时代,正值“开元盛世”,到处歌舞升平。闻洞庭之名,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而诗人也到了暮年,历尽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颔联赞颂洞庭湖的波涛浩荡,气势磅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开了吴楚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中一般。只10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画了出来。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壮阔相同而心情各异。
颈联亲朋音信皆无,自己寄居一叶扁舟。(沉郁之叹)不是登临的喜悦,而是寄托着怀才不遇、漂泊天涯之感。政治生活坎坷,但他从未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抱负。哪曾想最终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都成泡影??
尾联凭栏遥望北方,忧国忧民。作者开阔的胸襟与颔联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上下衬托。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想的仍是国事,为之流涕。
七、作业布置(2分钟) 1.完成“探究?讨论”一。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小结
课后
反思
课件30张PPT。登岳阳楼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触景感怀之作。知人论世 杜甫,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 ”,他与李白齐名,并称“ ”,被人誉为“ ”。子美诗圣李杜诗史“三别”“三吏”杜工部少陵野老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
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
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
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
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
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
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杜甫是一个非常重视修身养性的人。他一生得到的追求就是成为一个“儒”。他被人们称为“诗圣”,这个概念是宋代人首先提出来的,认为他是个“集大成者”。任何一个传统文人都清楚这四个字代表什么,因为这是孟子对孔子的称呼。孟子说,“圣人”是“人伦之至”(《孟子·离娄上》),这个称谓可非同一般。但是,杜甫一生都没有奢求自己能成为什么“圣”,他一生为之自豪的是自己的儒生身份。有人作过统计,他的诗歌中“儒”字共出现过45次,除了一次是指“侏儒”以外,其余44次都是指“儒家”。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首联: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今上”交代时间,
“岳阳楼”点明地点。“昔闻”写从前对洞庭
湖光山色的仰慕, 此联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
颔联: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月浮。写景: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 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风景?请你置身诗境,说说自己的感受。气势磅礴,
宏伟奇丽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颈联: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自己举目无亲,音信不通,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写出了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伟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已的痛苦之情。尾联: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
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诗人凭轩老泪横流的,不仅有感于自已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写得意境阔大,情景交融,这是与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分不开的,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品读感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并赏析。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品诗精字品析 坼:分裂,洞庭湖将吴、楚两地分开; 浮:漂浮,日月和星辰都漂浮在洞庭湖上。这两个字用的极富动态感,自然贴切,使意境更加辽阔雄浑,把洞庭湖浩翰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景色宏伟奇丽,意境阔大。这两句彰显了诗人精神空间的宏伟和辽阔炼字题:字义-结合句子分析-诗人情感②、“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
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
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
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
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
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
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诗歌先写登楼所见,再写由此引起的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诗歌小结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使岳阳楼更添一层神秘色彩。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绵州人。他的诗歌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感情强烈奔放,想像奇伟丰富,语言清新流畅。风格雄健,可称为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春风送暖百花开,
迎春绽金它先来.
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花怒放一树白。梁山栽大竹无须淋水。

胡木 南浦人长寿何惧丰都。
李白
胡木无话可说,眼睛贼溜溜直打转,看到墙上挂有一幅画,画上有一个鹤发童颜的老神仙,环抱一只打酒坛,睡在半山腰,酒顺着坛口往下流。李白素好酒,时年又已59岁,眉头一皱,胡木写道:酉加卒是醉,目加垂是睡,老神仙环抱酒坛枕山偎,不知是醉还是睡。 李白看了看肥胖如猪的胡木,写道: 月加半是个胖,月加长是个胀,胡秀才挺起大肚当中站,不知是胖还是胀? 梦笔生花
据天宝遗事记载,李白年少之时,曾梦见自己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来果然天才横溢,名闻天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使岳阳楼更添一层神秘色彩。宏丽景色岳山之南欢乐和喜悦幻想联翩潇洒自如课堂作业一、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彩,且更新颖。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前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2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谢谢大家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