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背景:公元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不知这一生的飘泊何时是了。
在一个微风习习的月夜,一叶扁舟孤零零地停在长满小草的岸边,从船上向四周望去,原野是那样广阔;再看月光下的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诗人想到自己一生的经历,不禁心潮澎湃。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得以施展,年过半百却还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想想自己究竟像个什么?不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嘛。
二、导练
1.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情?
2.首联描写旅夜处境,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和意境?
3.颔联写景的诗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4.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立意至为含蓄,含蓄表现在哪里?
5.“天地一沙鸥”中的“一”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补充练习
绝句 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1.这首诗第一二句写景,写了色彩丰富的四种景象,运用的主要方法是 ,其中一个“欲”字,运用 修辞方法,赋予花朵 的特点。
2.这首诗的景和情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题
旅夜书怀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欣赏写景诗的方法,建立初步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课堂为阵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
重难点
初步掌握写景诗的欣赏方法
教 学 内 容
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
教
学
设
计
一、课前检测(3分钟)
二、讲析课文
1、情境导入
1961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上,杜甫被推崇为世界文化名人。他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被后人所推崇,忧国爱民的思想内容为后人所敬仰。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细腻,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磅礴,杜甫展现给我们的是多样的精彩。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歌有(春夜喜雨、春望、望岳、前出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蜀相、绝句、江南逢李龟年、戏为六绝句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甫的又一首律诗《旅夜书怀》。
2、写作背景:公元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不知这一生的飘泊何时是了。
在一个微风习习的月夜,一叶扁舟孤零零地停在长满小草的岸边,从船上向四周望去,原野是那样广阔;再看月光下的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诗人想到自己一生的经历,不禁心潮澎湃。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得以施展,年过半百却还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想想自己究竟像个什么?不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嘛。
3、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诗歌注解,正音正义,初步感知内容。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写得沉郁孤伤,前两联写旅夜风景,情在景中,要读出此中情味。第一联渲染出孤寂的氛围,宜读得轻而稍缓;第二联描绘大自然苍茫壮阔的气势,宜读得更缓一些,顿挫更分明一些,声调提上来一些;第三联直抒胸臆,写诗人后半生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读得时候要将感彩带进去,要读出压抑感;末联语调平和下来,语速减缓,“天地”之后稍顿,然后平平地送出“一沙鸥”三字,读出“余音绕梁”的效果,让听者展开联想,感受作者的孤独伤感乃至悲愤。前三联节拍为二二一式,末联则是二一二式。
4、小组讨论,学生鉴赏研究 (独立鉴赏)
读好诗,如品槟榔,初时味涩,反复咀嚼,方能品出其中妙处。下面,请同学们独立鉴赏这首诗歌,主动思考,找出问题并记录下来。
5、全班交流(提出疑问)
①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情?
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宁静而又冷寂的江边夜景。后四句抒发了老诗人不得志的悲愤与失意痛苦之情。
②首联描写旅夜处境,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和意境?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一个孤舟夜泊的旅夜,岸上细草微风,江上一叶孤舟,诗人依岸而宿,就舟而居,融情于景,营造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意境。这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③这两句极为传神,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以乐景写哀情。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写出了景色雄浑阔大,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也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
④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立意至为含蓄,含蓄表现在哪里?
这是正话反说。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说“应”当,本是不应当,这就表现出诗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⑤“天地一沙鸥”中的“一”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反衬。②以地之大反衬出沙鸥之小,又是孤零零的一只。③表达了诗人漂泊孤寂的痛苦之情。
三、总结诗歌
1、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后一层直抒胸臆。抒发了老诗人不得志的悲愤与失意痛苦之情。
2、在艺术技巧上,突出的一点是情景相生——寓情于景、寓景于情。前面写景,写宜于表达诗人情感的景物;后者抒情,不是抽象地抒情,而是在抒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四、补充练习 绝句 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1.这首诗第一二句写景,写了色彩丰富的四种景象,运用的主要方法是 ,其中一个“欲”字,运用 修辞方法,赋予花朵 的特点。
映衬 拟人 摇曳多姿
2.这首诗的景和情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以乐景写哀情(以乐写哀),用艳丽灿烂的春光反衬羁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深厚,别有韵致。
总结与消化整理(2分钟)
教学小结
课后
反思
课件19张PPT。拼一载春秋
搏一生无悔 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所写之景:风、天、猿啸、渚、沙、鸟飞
落木 长江 悲凉
所抒之情:国运衰微——国难 羁旅之愁——漂泊之苦 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本诗沉郁顿挫,着重表现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富有现实主义特色,杜甫的诗也因此被称为“诗史” 。 旅夜书怀 杜 甫朗读诗歌??? 整体语调:缓慢、低沉的。???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使听者能品出此中情味。后一层直抒胸臆,“名岂”二句中上句为宾,下句为主——诗人后半生漂泊四方,居无定所,正是因“休官”之故,要读出压抑感。这两句可以不按“义群”读,仍读作:“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最后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后半生生活,要缓缓读出,有自伤漂泊之意。旅夜书怀1、通过“旅”字看背景
诗歌背景?
???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旅夜书怀》是杜诗五律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四溟诗话》评此诗“句法森严,‘涌’字尤奇”。《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翻译诗歌???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
??? 一条竖着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 星星低垂,平野宽阔;
??? 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 我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而得名!
??? 但我的官职倒应该因年老多病而休止了。
??? 我孤独憔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
??? 就像那在天地间到处飘飞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罢了。2、通过“夜”字察实景
所见: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3、通过“抒怀”悟实情
书怀(抒情):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思考讨论,鉴赏文本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情?
???
前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宁静而又冷寂的江边夜景。
后四句抒发了老诗人不得志的悲愤与失意痛苦之情。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首联描写旅夜处境,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和意境?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一个孤舟夜泊的旅夜,岸上细草微风,江上一叶孤舟,诗人依岸而宿,就舟而居,融情于景,营造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意境。
这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这两句极为传神,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以乐景写哀情。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写出了景色雄浑阔大,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也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立意至为含蓄,含蓄表现在哪里?
??? 这是反语。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说“应”当,本是不应当,这就表现出诗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尾联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请做简要分析。
??? 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单与渺小的身世。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天地一沙鸥”中的“一”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反衬。
②以地之大反衬出沙鸥之小,又是孤零零的一只。
③表达了诗人漂泊孤寂的痛苦之情。补充练习 绝句 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1.这首诗第一二句写景,写了色彩丰富的四种景象,运用的主要方法是 ,其中一个“欲”字,运用 修辞方法,赋予花朵 的特点。
映衬 拟人 摇曳多姿
2.这首诗的景和情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以乐景写哀情(以乐写哀),用艳丽灿烂的春光反衬羁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深厚,别有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