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诺夫卡苹果》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了解蒲宁及其创作情况以及风格。
能力方法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主题以及语言方面的特色。
情感意志 理解蒲宁作品中所表达的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重点难点
领会小说中表达的主题思想;分析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分析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要点
一、导入 :学生畅谈初读感受,介绍作者的写作特色。
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那么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谈一谈。
可能出现的答案:
1、太长,没有什么趣味。
追问:为什么你会觉得它没什么趣味呢?
明确:文章似乎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情节。《安东诺夫卡苹果》是一篇由思绪而组织的小说,它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画面来来组织、推进,
2、环境描写十分突出。
蒲宁的创作风格:
蒲宁的创作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写作中短篇小说的高手。他的小说不太重视情节与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物个性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和谐,富于节奏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高尔基称他为“伟大的诗人”、“当代首屈一指的诗人”、“当代优秀的修辞学家”;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时(他是第一个获得此项奖金的俄罗斯作家),称他为俄罗斯最后一位经典作家,把他跟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列;俄罗斯诗人特瓦尔托夫斯基赞誉他的小说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程度,对俄罗斯文化做出了显著的,不可或缺的贡献。1933年蒲宁因为“继承俄国散文文学古典的传统,表现出精巧的艺术方法”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
在学习雨果的《炮兽》的时候,我们了解到场景是小说最小的构成因素,而场景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雨果的场景是一种世界,蒲宁的场景是另一种世界。从八月写到十一月,将“初秋”苹果成熟的季节、农田丰收的季节、“九月杪起”以及“深秋”初冬时狩猎的季节连缀成四幅如诗如画的图景,描绘出精美的俄罗斯农村秋天的景致,这一点很像散文(俄罗斯文学没有小说与散文的分类,只有散文和诗歌的分类,小说等一切非韵文文体都归为散文)。
这篇小说分成四个部分,以什么场景为开头的?又是以什么场景结尾的?中间还写了哪些场景?
明确:以欢快喜悦的苹果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的打猎场景结尾,中间还写了富庶的庄园生活场景和深秋狩猎场景。
三、主题探究
1、找出写到安东诺夫卡苹果的句子并划线。在作者的笔下“安东诺夫卡苹果”似乎并不是描写的重点,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明确:在这篇文章中,“安东诺夫卡苹果”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代表着过去的美好时光。
3、你认为这篇文章通过这样一个象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整篇小说都笼罩在“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馥郁甜香中,在对昔日美好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这是一首旧时代的挽歌,温柔敦厚,哀而不伤,将感情包裹于事易时移的几幅对比鲜明的图画中,以艺术的美感来感染读者。
插入作者简介:
蒲宁生于俄国中部波罗涅日市一破落贵族世家。由于家境贫困,中学未毕业就步入社会。做过校对员、图书馆员、助理编辑等。曾受教于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作家,并为高尔基主办的知识出版社撰过稿。1909年被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十月革命爆发后,他持敌对立场,于1920年流亡国外,侨居法国直到去世。《安东诺夫卡苹果》是创作早期的作品,充满抒情气息。
四、风景描写分析
再一次阅读课文,请选择其中你认为最精彩的风景描写片段,大声朗读并加以赏析。
1、赏析第一部分第一段。
作者是通过哪几种感官的回忆来写清晨的果园的?
明确:视觉——满目金黄、树叶开始凋零、稀稀落落的大果园、槭树的林荫道
嗅觉——落叶的幽香、安东诺夫卡苹果、蜂蜜和秋凉的芬芳
听觉——到处是人声和大车叽叽嘎嘎的响声
问:这是果园的清晨,清新、静谧而美好。那么果园之夜又是怎样的呢?依然有视觉的印象、嗅觉的印象和听觉的印象,请大家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视觉——满天星斗、沉沉的夜色
嗅觉——清新的空气中的焦油味
听觉——叽叽嘎嘎向前驶去的车声
问:作者从视觉、嗅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出了印象中的那个金色的季节。与后面段落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这部分作者只是用寥寥几笔勾勒果园清晨图的大致样貌,有色泽,有声音,有气味,将我们一下子带入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中,感受苹果丰收的喜悦。这样的场景描写,为小说定下了欢快的、明朗的、清新的格调。
2、骑马到庄园的路上
作者的观察由远及近,先写远方的景物:天空、朝阳、雨后的钢轨般的道路。再写近处的景象:“一望无垠的大片大片倾斜的冬麦田”以及盘旋的“鹞雏”。紧接着,“鹞雏”又将我们的视线由近引向了远方:“一根根轮廓分明的电线杆朝阳光灿灿的远方奔去,而横在电线杆之间的电报线,则像是银光闪闪的琴弦,正在沿着晴朗的、斜悬的天空滑动,电报线上停着好些青鹰,——活像乐谱上黑色的音符,像极了。”他的观察和描写都是有序的,准确而优美。“深邃的蓝天、绚烂的朝霞、绿色的麦田、亮晶晶的大路、黑色的青鹰停在银色的琴弦”上……这些色彩又是多么鲜亮明丽! 好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
作者极力描绘了农村当时的富庶、美丽,衬托出人们的长寿、富足、心态平和。
3、姑母庄园(第21页“姑母家的果园……是何等的舒适惬意呀!” )
“没有一刻不安详地停着好些吃得肥肥的鸽子”和“数以千计的麻雀却像阵阵急雨,由一个屋顶倾泻到另一个屋顶”,给这个静寂的景象增添出活泼的动感,表现出动静的完美平衡,也顺利地引出了“安乐窝”这个对贵族宅第的评价。那么在作者的笔下,“我”的姑母的庄园具有什么特点呢?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这个庄园这个宅第的主人姑母又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呢?
明确:古老、坚固,富有生命,永远不会有倾圮之日。姑母才是图画的主角,结实硬朗、傲岸而又和蔼——这正是贵族气度的典型。这一段文字描写的是姑母的庄园,这个庄园中实行的依然是农奴制,这个庄园的主人也就是“我”的姑母过的仍然是一种“中等贵族的生活方式”。
难舍贵族情结:蒲宁是个对贵族生活颇为留恋和向往的人,在他的意识中,与世无争、相安无事的农庄生活,并没有什么激烈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他厌恶任何打破这种“理想化”社会平衡的革命。因而,在他的笔下,贵族农庄的生活是美好而惬意的。
或许姑母的“宅第”就是作者心目中的贵族生活的理想形象。
4、雨季日落图
概括这部分景色描写所体现出的特点。
(1)高超的色彩运用
(2)前后的对照(粗犷与温馨、明与暗、冷与热、轻与重、动与静的对比。 )
5、第四场景中描写了怎样的风景?同样是描写狩猎的场面,这里的景物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深秋光秃秃的果园、荒僻的小道、萧瑟的树林、寒冷的旷野。似乎就是破落小地主生活的象征。
时世的变迁,贵族生活一去不返。在第四部分的开头作者说“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香气正在从地主庄园中消失”,“维谢尔基村的老人们都已先后归天,安娜·格拉西莫芙娜也已故世,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自尽了”,时世的变迁,贵族生活一去不返。“开始了小地主的时代”。“纡尊降贵”的老爷、没有“灵犭是”灵活的猎犬,以及那忧郁的悲戚的歌声,都显示着农村的衰落景象,和作者的缅怀与惋惜之情汇合在一起,将小说结束于一种悲剧气氛之中。
六、课堂总结
蒲宁作品中的风景描写向来为文学界称道。比起图画,这篇小说更像电影,因为作者在描绘每一幅俄罗斯风情画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仅有色彩、光影,还有声音、气味,令人身临其境。《安东诺夫卡苹果》仿佛一部令人心醉神迷的俄罗斯田园风景记录影片,由一幕幕细腻的工笔画连缀而成,欢娱与感伤的情绪成为整个“电影”的配乐,令小说充满了诗意的氛围。
概括景色描写所体现出的特点:
(1)远近有序
(2)动静结合
(3)多种感觉(视觉、嗅觉、听觉)的结合
(4)虚实相生
(5)具有象征性
(6)高超的色彩运用
(7)对照鲜明(粗犷与温馨)
(8)概括性描写与细节描写(工笔)的结合
七、风景描写内容的艺术启示
风景描写的作用,除了书上归纳的,还有:
抒写作者情感,衬托人物形象,突出作品主题, 推动情节发展.
风景不仅仅是被描写的对象,同时也是作者的语言。《安东诺夫卡苹果》中的“画”也是“话”,将往昔欢快之景与今日萧瑟之景并置,便替作者说出了心情,具有浓郁的抒情性。风景描写与风景绘画的异曲同工之处正在于此。
八、拓展
小说的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它们在表现人物,构架情节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自然环境一般可以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体现人物的性格、情感,渲染气氛,烘托主题;而社会环境的描写可以指出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对分析人物的命运、性格有很大的作用。
鲁迅小说《祝福》自然环境的描写主要以“雪”为主,在文中总共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是作者初到鲁镇时写的“天色愈阴暗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此处作者着力写雪的大而乱,有意渲染祝福前夕鲁镇忙乱的气氛。
第二次描写是在作者听闻祥林嫂死讯后,深夜神伤“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 这一段对“雪”的描写意在衬托当时“我”孤寂悲愤的心情。
第三次是在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文中插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一句,这其实是暗示着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最后一次出现在结尾,“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爆竹声联绵不断...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文末再次描写雪的大而猛,这其实是寄托作者对亡灵的最沉重的哀悼,将其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读者面前,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的欢乐喜庆如此格格不入,强烈的反差带给了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憾。
文中有关“雪”的描写给全文抹上浓烈的悲剧色彩,也在读者在心上投下沉重的悲剧阴影,从而大大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九、作业:整篇小说用回忆的口吻,将我们徐徐带入那个已经逝去的田园梦境中。在对昔日美好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乍暖还寒时节,你是否也有一段难忘的回忆呢?写一段风景描写来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情吧。《安东诺夫卡苹果》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了解蒲宁及其创作情况以及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2、能力目标: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主题,人物以及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色。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理解蒲宁作品中所表达的对幸福的追求和对个体生命、生命与自然以及人类历史的深刻的思考。
教学重点:领会小说中表达的主题思想;分析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师侧重引导,让学生在对文本的赏析中进一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俄罗斯作家蒲宁的小说《安东诺夫卡苹果》。
首先介绍一下作家作品: 伊凡·蒲宁(1870-1953),俄罗斯作家。生于俄国中部波罗涅日市一破落贵族世家。由于家境贫困,中学未毕业就步入社会。做过校对员、图书馆员、助理编辑等。曾受教于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作家,并为高尔基主办的知识出版社撰过稿。1909年被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十月革命爆发后,他持敌对立场,于1920年流亡国外,侨居法国直到去世。
蒲宁的创作生涯始于诗歌。1887年开始发表诗作,1892年出版第一个诗集,1903年以诗集《落叶》获莫斯科学术院的普希金奖。193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蒲宁的创作成就主要是中短篇小说,1897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天涯》,得到评论界的注意。早期作品主要描写中文贵族庄园生活,批判贵族阶级精神上的贫困、堕落,又为其没落挽歌,如短篇小说《田间》(1892)、《安东诺夫卡苹果》(1900)、《末日》等。1910年,中篇小说《乡村》问世,标志蒲宁的创作视野有了新的变化,由狭窄的贵族庄园转向广阔的社会,更加关心农民和俄罗斯的命运。这部作品使他成为俄国文坛上的第一流作家。1911至1913年间,蒲宁又创作了一系列农村生活的在中短篇,如《苏霍多尔》、《欢乐的庭院》、《蟋蟀》、《夜话》、《扎哈尔·沃罗比约夫》、《莠草》等。这些作品真实地描写了农村的落后和黑暗,农民的愚昧无知。但情调低沉,没有生机,没有希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写了《弟兄们》(1914)和《来自旧金山的绅士》(1915),表现了他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憎恶。流亡国外以后,蒲宁的创作仍充满活力,除了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而外,还有将近200篇短篇小说,其中较出色的有《米佳的爱情》、《中暑》、《三个卢布》、《幽蝉的小径》、《乌鸦》和《在巴黎》等。
二、 学生畅谈初读感受,介绍作者的写作特色。
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那么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明确:1、太长,但文章又似乎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情节。
2、环境描写十分突出。
教师可引出蒲宁的创作风格:
蒲宁的创作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写作中短篇小说的高手。他的小说不太重视情节与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物性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和谐,富于节奏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1933年,“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蒲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初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在学习雨果的《炮兽》的时候,我们了解到场景是小说最小的构成因素,而场景描写是场面描写和风景描写(传统教材称为环境描写)的合称。那么,这篇小说以什么场景为开头的?又是如何结尾的?
学生阅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回答问题。
明确:以欢快喜悦的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的打猎场景结尾,最终更以一首悠扬而悲壮的歌谣作结。
四、 线索分析
这篇小说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情节,也不靠情节来组织,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画面来组织、推进,那么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呢?或者说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组织内容的?
明确:
以时间为线索,从八月写到十一月,将“初秋”苹果成熟的季节、农田丰收的季节、“九月杪起”以及“深秋”初冬时狩猎的季节连缀成四幅如诗如画的图景,描绘出精美的俄罗斯农村秋天的景致。
五、 主题探究
1、在作者的笔下“安东诺夫卡苹果”仅仅是一种美味的水果吗?
明确;不是。
2、在这篇文章中,“安东诺夫卡苹果”成了一种象征,那它象征着什么呢?
明确:象征着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3、文章通过这样一个象征表现了什么主题?全文是以回忆的形式写出的,那过去的时光是多么美好呀。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整篇小说都笼罩在“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馥郁甜香中,在对昔日美好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这是一首旧时代的挽歌,温柔敦厚,哀而不伤,将感情包裹于事易时移的几幅对比鲜明的图画中,以艺术的美感来感染读者。
六、整体研读
本文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俄罗斯风情画”,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图画内容。
明确:
苹果丰收图(场景一)
庄园生活图(场景二)
深秋打猎图(场景三)
小地主生活图(场景四)
七、场景分析
(一)、第1部分:选择了安东诺夫卡苹果成熟的季节来描绘。
1、齐读第一段
2、赏析第一部分第一段。
开始那一句充满抒情格调的“我怎么也忘怀不了金风送爽的初秋,”将我们一下子就带入了果园丰收的景象。一句“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又将我们带入了清晨的果园。
问:那么,作者是通过哪几种感官的回忆来写清晨的果园的?
明确:
视觉——满目金黄、树叶开始凋零、稀稀落落的大果园、槭树的林荫道
嗅觉——落叶的幽香、安东诺夫卡苹果、蜂蜜和秋凉的芬芳
听觉——到处是人声和大车叽叽嘎嘎的响声
问:这是果园的清晨,清新、静谧而美好。那么果园之夜又是怎样的呢?依然有视觉的印象、嗅觉的印象和听觉的印象,请大家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视觉——满天星斗、沉沉的夜色
嗅觉——清新的空气中的焦油味
听觉——叽叽嘎嘎向前驶去的车声
问:作者从视觉、嗅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出了印象中的那个金色的季节。在这部分的描写中,作者采用的是哪种描写方法?
明确: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二)、赏析第一部分中的景物描写——走进苹果丰收图
1、齐读第一部分3、4、5段,如有读错,教师正音。
2、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问:如果说蒲宁为我们描绘的是一幅油画的话,这幅画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 背景:大窝棚
问:这幅画中有哪些色彩?
明确:绿色的果园、红色的苹果、还有“树木后面不时地闪过鲜红的衣裙”。
问:这幅苹果丰收图的背景是景物,那么它所要突出的前景就是人物。那么这幅图画中有哪些人物?
明确: “小家碧玉”“公子哥儿”“村长年轻的妻子”“男孩子们”“人们”。
问:在这么多的人物中,作者侧重描写的是哪一位?
明确:“村长年轻的妻子”。
问: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村长年轻的妻子”?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描写“村长年轻的妻子”的语句。
问: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 “村长年轻的妻子”的?
明确:从她的外貌写到她的内在品质——“这小娘们儿可会理财呢!”“像这样精明强干的女人现在难得见到了……”
问:可这些人物的行为似乎跟安东诺夫卡苹果都没有什么关系,在这幅画中,作者是怎样点出苹果丰收这个主题的?
明确:由“男孩子们”“人们”在画面的另一边买卖苹果来点出苹果丰收的主题的。
3、小结
总之,小说的第一部分,选择了安东诺夫卡苹果成熟的季节来描写,注重细节描写和场面描写、景物描写,使平凡的生活场景渗透出层层深意。
(三)、赏析第二部分,感受作者难舍贵族情结
在小说的第二部分,作者以农谚和抒情性的语句引领,过渡到田野丰收的图画上去。作者极力描绘了农村当时的富庶,人们的长寿、富足、心态平和。在细腻的描写之后,又由实入虚,将自我纳入了那幅生活图景中,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庄户人的生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庄园生活图。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21页“庄园并不大……是何等的舒适惬意呀!”
2、这一段文字描写的是姑母的庄园,这个庄园中实行的依然是农奴制,这个庄园的主人也就是“我”的姑母过的仍然是一种“中等贵族的生活方式”。那么在作者的笔下,“我”的姑母的庄园具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古老、坚固,富有生命,永远不会有倾圮之日。
或许姑母的“宅第”就是作者心目中的贵族生活的理想形象。
3、在这样一座古老、坚固,富有生命,似乎永远不会有倾圮之日的庄园中,姑母的生活如何呢?一起来读一读描写姑母的“中等贵族的生活”的语段。
齐读“一走进宅第……吹进了阵阵凉爽的秋风……”
问:这屋里的摆设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着贵族的华贵、矜持和气派。丰盛的晚餐则是贵族奢华气派的最好诠释。
问:怎么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这个庄园这个宅第的主人姑母又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呢?
明确:姑母是图画的主角,结实硬朗、傲岸而又和蔼——这正是贵族气度的典型。
难舍贵族情结:蒲宁是个对贵族生活颇为留恋和向往的人,在他的意识中,与世无争、相安无事的农庄生活,并没有什么激烈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他厌恶任何打破这种“理想化”社会平衡的革命。因而,在他的笔下,贵族农庄的生活是美好而惬意的。
一起来欣赏下一幅图画——深秋狩猎图。
(四)、赏析第三部分——深秋狩猎图
1、农忙已经过去,狩猎季节开始。在这幅“深秋狩猎图”中,有没有让大家记忆深刻的人物形象?
明确:那就是“我”已故的内兄、地主兼猎人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
问:课文中哪些文字是描写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
明确:第24页“突然,它狂叫一声……‘好了,别耽误宝贵的时间啦!’”
2、分析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这一人物形象。
讨论:“打猎图”中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的形象和性格怎样?作者是如何描写他的出场?
明确;野性、豪爽、不拘小节有男子汉的阳刚气质。
细节描写
在描写了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的出场后,接下来在森林中纵马狩猎的场面真的是热闹非凡。
(五)、赏析第四部分——小地主生活图
然而在第四部分的开头作者说“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香气正在从地主庄园中消失”,“维谢尔基村的老人们都已先后归天,安娜·格拉西莫芙娜也已故世,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自尽了”,时世的变迁,贵族生活一去不返。“开始了小地主的时代”。
1、在作者的眼中,小地主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我们同样可以通过文章中的景物特点来感受。
齐读第27页“‘出发!’……现在要是有一两条灵 该多好! ”
问:同样是描写狩猎的场面,这里的景物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明确:远没有前面三部分的美好。深秋光秃秃的果园,荒僻的小道、萧瑟的树林、寒冷的旷野,似乎就是破落小地主生活的象征。
2、最后,文章以萧瑟荒凉的打猎场景结尾,最终更以一首悠扬而悲壮的歌谣作结。将小说结束与一种悲剧气氛之中。
八、课堂总结
整篇小说用回忆的口吻,将我们徐徐带入那个已经逝去的田园梦境中。在对昔日美好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九、布置作业
《创新设计》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安东诺夫卡苹果
蒲宁
苹果丰收图(场景一)
庄园生活图(场景二)
深秋打猎图(场景三)
小地主生活图(场景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