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安陆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四《名著导读》之《谈美》课件(15张)+教学设计(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安陆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四《名著导读》之《谈美》课件(15张)+教学设计(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09 19:29:53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谈美》导读 一份尊崇,一份耐心! 安陆市第二高级中学 周忠进 走近作者: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桐城人。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1925年起先后赴英、法等国学习,获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生前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毕生从事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重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等,并有多种美学译著行世。 《谈美》创作简介: 作品创作于1932年,在此之前,朱光潜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用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
但这本书主要谈人生修养,没有充分表现作者的美学思想。于是,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潜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怀着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写下了《谈美》。可以说,这是《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作者把西方各种美学、心理学理论与中国人熟悉的文学现象结合起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来解读美学,让人读来津津有味。《谈美》的内容导读一、美感修养:
关键词:出世、免俗、无所为而为、道德依托
流淌在心中的美
二、美感培养:
关键词:美感态度、超越和玩味、直觉和形象
例如:一棵古松
商人:能做什么用 、值多少钱---实用的态度---善
植物学家:什么类、什么科---科学的态度---真
画家:观赏颜色、感受气概---审美的态度---美黄山古松 三、艺术和实际人生
关键词:距离、抛开物欲、“围城”心态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原著解读: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四、移情作用: 关键词:宇宙的人情化、赋情于物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以我眼观物,故万物皆着我色” 自己欢喜时,山河扬眉带笑;自己悲伤时,花鸟叹气凝愁。原著解读:这个段落里朱先生引用《庄子.秋水》里的一个小故事“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说明了人的美感经验的道理,即:美感经验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人的认知有时是伴随人的主观情趣来判断事物的。那么这种主观的情趣对事物进行判断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映射到身边的事物中去。这种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经验息息相关的。五、美感与快感: 关键词:美感经验、直觉、反省、感官刺激、功利目的、专注、欣赏对象维纳斯雕像和英国姑娘原著解读:美感不是实用主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而快感是处于实际应用的目的。如同口渴了喝了水就会产生快感,要解手排泄了也会产生快感,但这些都不会有美感。在这里朱先生告诉我们明确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对于美的欣赏要不带功利和实用的心态去看去理解。 原著解读: 自然在经过人的心理感觉加工后产生了美感,不同的经验会产生不同的感觉,美的欣赏是对自然的一种再加工、再创造。个人情趣不同衍生出的结果就不同。俗话讲的“情人眼底出西施”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不同人的主观的审美经验加上理想化即人情化产生的结果。 六、 “情人眼底出西施”?? —— 美与 自然
总结: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基本架构七、末篇: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的艺术化 关键词:珍惜生命、体味生活美丽的阿尔卑斯山原著解读:过一世生活好比作一篇文章。好好珍惜生命,体味生活,让人生有意义,有价值,有味道!
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结束语:
一部经典,一种心境!
留意生活,细细体味心境、宇宙、斗转星移、日月流转的变化,有情趣的生活、带一颗感激的心珍惜生活。“慢慢走,欣赏啊!”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驻足停下来,看看眼前的风景,品味一下生活!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谈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朱光潜的生平与创作,并了解《谈美》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阅读《谈美》的部分文段,体味何谓“美”。
3、探究“美、移情、艺术和人生、美感和快感”等章节的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美和美感、移情、艺术和人生、美感和快感等美学一系列
的基本常识。
过程和方法
以老师的讲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地品读名著。
要求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式阅读,并找出各个章节的关键词。
情感和道德目标:
让学生真正理解美学的内涵是免俗,远离功利。
培养学生纯正高雅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用出世的心态去做入世的事业。
教学设想
名著导读的精髓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地去品读名著,老师的任务主要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阅读的重点。讲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我认为“美学”本身就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专业性很强,术语较多,学生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作支撑,不可能认识得很清楚,过于枯燥的讲解学生一定不会接受。我想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去感知美,然后从文本中找出各个知识点的关键词,对照作者的观点体味什么是真正的美,从而结合文本研读美感、移情、艺术和人生、美感和快感等基本的美学知识。学生在初步认知了美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知美的核心是“免俗”和“远离功利”,最后告诫学生珍惜生命,体味生活,引导学生用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
教学过程
导入:列举学生熟知的名著,利用名著的魅力,引出朱光潜的名著《谈美》。
介绍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美感修养:结合教材上的内容,首先要学生明白美感修养,
并且列出这一章节的关键词:出世、免俗、无所为而为、道德依托。
讲解这些词语的含义,让学生明白美是流淌在心中的一种不带功利的认知,“免俗”是其核心。
明白了美感修养,就该弄懂美感是如何培养的。这一节,
我结合文本中商人、科学家和画家对一棵古松的不同态度的具体事例,解读实用、科学和美感三种态度以及它们不同的目标。
接着展示古松和万里长城的图片,让学生从美感的态度来认知,来感受古松和万里长城带给他们的心灵震撼。再结合原著,让学生品味美的事物“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用学生熟知的 “所谓伊人,在水
一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等诗词解读距离产生美。联系钱钟书的《围城》,解读“围城心态”: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
移情作用: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最为熟悉和喜欢的,也是
导读的有效切入点。联系学生平时学诗歌鉴赏时了解的“以我眼观物,故万物皆着我色”“赋情于物”等知识去理解“花会哭”、“海会笑”,进而弄懂移情作用的内涵是“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映射到身边的事物中去”。
讨论美感与快感的区别:展示希腊女神雕像和血色艳丽的
英国姑娘的图片,区分这两种极易混淆的概念,指出美感是直觉的,不是感官刺激,它不含功利目的。而快感只是感到高兴而联想到自己的欲望。
简单列举审美活动中的一系列现象,如美感与联想,考证、
批评与欣赏,美与自然,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艺术与游戏,创造与想象等。重点讲解学生略有感知的美与自然,引出美是对自然的再加工和再创造。
结尾:联系人生的实际,提醒学生珍惜生命,体味生活,
要学会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驻足停下来,看看眼前的风景,品味一下生活!正如朱光潜所说:“慢慢走,欣赏呀!”总结美感的精髓在于免俗、远离功利,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附《谈美》15个话题:
  一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四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五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六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七 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八 “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九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十 空中楼阁——创造与想象
  十一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十二 “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十三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十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十五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