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赤壁赋》学案
编写:赵志华 校对:赵志华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思想经历和文学成就。
2.掌握本课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把握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3.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课前预习:
1.关于“赋”与“文赋”
“赋”是一种文体,是一种兼具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歌和散文性质的文体。《诗经》是赋的源流,《楚辞》是赋的近源,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从内容安排上看,十分接近散文。赋的形式有几次大的演变。汉赋叫古赋;六朝赋叫徘赋;到了唐宋时代的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体叫律赋。
“文赋”则是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
杜牧的《阿房宫赋》开了文赋的先河,《赤 ( http: / / www.21cnjy.com )壁赋》则是文赋的典范之作,骈散结合,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随便。在形式上,文赋不像汉赋那样一味重视铺排和藻饰,而是用写散文的方法写赋,通篇贯穿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
2.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 http: / / www.21cnjy.com )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清新豪健,善用比喻夸((1037-1101)张,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代影响很大。擅长行书、楷书,取法蔡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试,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1061)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照宁四年(1071)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
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
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
元祐六年(1091)被召回,贾易等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领州、扬州、定州。这其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1094),哲宗新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
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
3.文题解读
《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 ( http: / / www.21cnjy.com )82)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写,“赤壁”其实是黄州的赤鼻矶,是作者游览的地方,“赋”即是一种文体。文章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意脉突出,行文流畅自如,是光照千古的名篇。
4.背景资料
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他的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它记述了作者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他虽身处逆境而强调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课堂学习:
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徘徊:明月停留。今义指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指美貌的女子。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白露:白茫茫的水汽。今义是指二十四节气之一。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茫然:旷远的样子。今义指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2.解释多义词。
抱明月而长终(音chánɡ,副词,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音zhǎnɡ,动词,增长)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嘱咐)
举酒属客(劝请,劝酒)
固一世之雄也(副词,本来)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形容词,险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形容词,顽固,固执己见)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名词,农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动词,像)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克,攻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词,位置低的)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连词,即使)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连词,虽然)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结构助词,的)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疑问词,相当于“吗”)
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相当于“于”,在)
山少川相缪,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表被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介词,到)
3.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使动用法)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使动用法)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向西,名词用作状语;东,向东,名词用作状语)
(4)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名词的意动用法;友,以……为朋友,名词的意动作法)
(5)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攻占,名词用作动词;东,向东进军,名词用作动词)
4.指出下列句子句式上的特点,并翻译。
(1)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2)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4)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6)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7)月出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
(8)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状语后置)
(9)寄蜉蝣于天地(状语后置)
(10)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11)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重难点突破:
文中“客”之悲是由哪几方面的感触产生的?如何理解?
提示:文中“客”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 ( http: / / www.21cnjy.com )产生:一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的感触而发。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显然,赋中“客”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
拓展阅读:
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赤壁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成为苏轼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小乔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
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先生在《东坡突围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情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与愁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小女子情怀。
“杨柳岸,晓风残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竟无语凝噎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是关西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的不朽。
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长
属
固
望
如
下
虽
之
乎
于9《赤壁赋》学案
编写:赵志华 校对:赵志华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思想经历和文学成就。
2.掌握本课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把握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3.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课前预习:
1.关于“赋”与“文赋”
“赋”是一种文体,是一种兼具诗歌和散文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质的文体。《诗经》是赋的源流,《楚辞》是赋的近源,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从内容安排上看,十分接近散文。赋的形式有几次大的演变。汉赋叫古赋;六朝赋叫徘赋;到了唐宋时代的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体叫律赋。
“文赋”则是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
杜牧的《阿房宫赋》开了文赋的先河,《赤壁赋 ( http: / / www.21cnjy.com )》则是文赋的典范之作,骈散结合,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随便。在形式上,文赋不像汉赋那样一味重视铺排和藻饰,而是用写散文的方法写赋,通篇贯穿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
2.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 http: / / www.21cnjy.com )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清新豪健,善用比喻夸((1037-1101)张,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代影响很大。擅长行书、楷书,取法蔡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嘉祐元年(1056),苏轼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次赴京应试,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1061)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照宁四年(1071)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
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
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 ( http: / / www.21cnjy.com )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
元祐六年(1091)被召回,贾易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领州、扬州、定州。这其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1094),哲宗新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
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
3.文题解读
《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1082)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写,“赤壁”其实是黄州的赤鼻矶,是作者游览的地方,“赋”即是一种文体。文章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意脉突出,行文流畅自如,是光照千古的名篇。
4.背景资料
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 ( http: / / www.21cnjy.com )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他的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它记述了作者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他虽身处逆境而强调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课堂学习:
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解释多义词。
抱明月而长终( )
而卒莫消长也(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举酒属客( )
固一世之雄也( )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
望美人兮天一方(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纵一苇之所如( )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相与枕藉乎舟中( )
山少川相缪,郁乎苍苍( )
月出于东山之上(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困于周郎者乎(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3.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舞幽壑之潜蛟( )
(2)泣孤舟之嫠妇( )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4)侣鱼虾而友麋鹿( )
(5)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4.指出下列句子句式上的特点并翻译。
(1)客有吹洞箫者( )
(2)凌万顷之茫然( )
(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4)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5)何为其然也( )
(6)徘徊于斗牛之间( )
(7)月出于东山之上( )
(8)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 )
(9)寄蜉蝣于天地( )
(10)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11)固一世之雄也( )
重难点突破:
文中“客”之悲是由哪几方面的感触产生的?如何理解?
提示:文中“客”之悲由三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的感触产生:一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的感触而发。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显然,赋中“客”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
拓展阅读:
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赤壁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成为苏轼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小乔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
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先生在《东坡突围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情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与愁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小女子情怀。
“杨柳岸,晓风残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竟无语凝噎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是关西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的不朽。
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长
属
固
望
如
下
虽
之
乎
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