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普通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09 20:04:06

文档简介

2《故都的秋》学案
编写:韩丽平 校对:张丽娜
【教学目标】
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
抓住“清、静、悲凉”这一特点,理解情景关系,明了作者感情特点。
【课前预习】
一、作者作品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
三岁丧父。1913年,17岁的他随长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起赴日本留学,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给加点字注音
单音节字
落蕊( ) 细腻(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柘树( ) 椽子( )
着凉( ) 颓废( ) 鲈鱼( ) 譬如( )
驯养( ) 萧索( ) 混沌( ) 廿四桥( )
【文本研讨】
一、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为什么不直接以“北平的秋”为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
的向往之情,是总起部分。
第二部分(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
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1、记叙:(3-11)依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逐一描述了故都的
自然风物。
2、议论:(12)从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
第三部分(13~14)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
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1、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有何特点呢?
2、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是是怎么样表现这种特色的呢?请同学们快速
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北国秋色的。
3、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情感探讨】
郁达夫对于故都的秋是怎么样的情感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
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
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
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确定了情感,下面请大家看到十二自然段,作者说“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
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喜欢秋景但是看到秋景就会有这样悲凉的情绪产生?
明确:客观方面:故都秋天的景物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萧索落寞的景象。
主观方面:1)社会环境的黑暗。“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
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作者在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
2)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文人见落花而伤春,看流水而感时。他需要这样的景
物来排遣内心的忧郁烦闷,把复杂微妙而又难言的情怀寄寓在秀丽的自然景物之中委婉而又曲折地表达出来。
3)文人的“悲秋情结”。
【课堂巩固】
1、用《故都的秋》文章中的秋景做意象,仿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
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写一首小令,写出《故
都的秋》的意境。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青天。秋草蓝花残垣,落蕊铺地,断肠人在故都
报 秋
宗 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 ( http: / / www.21cnjy.com )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六个“便”字和五个“领取”,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什么?(不超过26个字)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什么?(不超过26个字)
2.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 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
惰性。
B. 本文的主旨可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
花的精神。
C. 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
人生态度。
D. “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
非分之想。
E. 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
芳香。
F. 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
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2《故都的秋》学案
编写:韩丽平 校对:张丽娜
【教学目标】
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
抓住“清、静、悲凉”这一特点,理解情景关系,明了作者感情特点。
【课前预习】
一、作者作品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
三岁丧父。1913年,17岁的他随长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起赴日本留学,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给加点字注音
单音节字
落蕊( ruǐ ) 细腻( n ( http: / / www.21cnjy.com )ì ) 柘树( zhè ) 椽子( chuán )
着凉( zháo ) 颓废( tuí ) 鲈鱼( lú ) 譬如( pì )
驯养( xùn ) 萧索( xiāo ) 混沌( dùn ) 廿四桥( niàn )
【文本研讨】
一、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什么不直接以“北平的秋”为题?
分析:“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
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课文题解:“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
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
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
的向往之情,是总起部分。
第二部分(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
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1、记叙:(3-11)依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逐一描述了故都的
自然风物。
2、议论:(12)从理喻的角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
第三部分(13~14)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
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1、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有何特点呢?
明确:特点是清、静、悲凉,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了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奠定了文章的基调。
2、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是是怎么样表现这种特色的呢?请同学们快速
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北国秋色的。
明确:文中3--11自然段描写了故都的秋。
作者通过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等意象来表现秋色的。
破屋,日光,牵牛花都是庭院的景色所以第3段我们可将其归纳为秋院景色。
明确:第三段,秋院(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院秋晨),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第五段,秋蝉(秋蝉残声),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话凉)第十一段,秋果(秋日异果)
3、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在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味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比喻。作者用了四组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喻体------黄酒与白干 稀饭与馍馍 鲈鱼与大蟹 黄犬与骆驼.
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情感探讨】
郁达夫对于故都的秋是怎么样的情感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
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
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
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确定了情感,下面请大家看到十二自然段,作者说“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
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喜欢秋景但是看到秋景就会有这样悲凉的情绪产生?
明确:客观方面:故都秋天的景物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萧索落寞的景象。
主观方面:1)社会环境的黑暗。“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
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作者在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
2)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文人见落花而伤春,看流水而感时。他需要这样的景
物来排遣内心的忧郁烦闷,把复杂微妙而又难言的情怀寄寓在秀丽的自然景物之中委婉而又曲折地表达出来。
3)文人的“悲秋情结”。
【课堂巩固】
1、用《故都的秋》文章中的秋景做意象,仿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
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写一首小令,写出《故
都的秋》的意境。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青天。秋草蓝花残垣,落蕊铺地,断肠人在故都
报 秋
宗 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六个“便”字和五个“领取”,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什么?(不超过26个字)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什么?(不超过26个字)
答案:(1)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强化作用。
2.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 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
惰性。
B. 本文的主旨可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
花的精神。
C. 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
人生态度。
D. “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
非分之想。
E. 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
芳香。
F. 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
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
答案: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