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巩乃斯的马》课件(20张)+教学设计(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长春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巩乃斯的马》课件(20张)+教学设计(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09 14:31:47

内容文字预览

《巩乃斯的马》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巩乃斯的马》非常具有震撼力,它将深刻的思想和感性的文辞、粗放的笔法结合起来,形成特有的深邃大气的风格,它观照出马的精神与灵魂,寻找到人生存应具有的自由勃发、酣畅淋漓的生命状态,它是人与自然相互激发、相互领悟、相互融合的最好见证。同时,能够促使学生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语言的涵咏,提高他们感受、表达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其独特的阅读价值,品读把玩它可带给学生精神层面的愉悦享受,进入周涛散文的个性张扬的世界,是一次精神盛宴,因此,把它单独抽出来好好的读绝对值得。在教学过程中,力图从独特的角度切入,运用多媒体手段,创意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品读渴望,并用丰富的阅读资料拓宽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二)学情分析
我任教的两班,学生阅读主动性很差,感性认识尤为苍白。对于动物是有一番形体认识,至于动物所投射的精神世界,他们是毫无深入认知的兴趣。因此得多费时在品析美文,感受语言三美上,将学生引入这天地的大美之中。
(三)教学环境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最直接的感官方式增强学生对未知的理解,我最大限度的使用了网络资源,真正的实现了语文与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默读课文理顺行文脉络,培养学生读懂篇幅较长的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写动物的取材谋篇方法;学习抓典型场面描写突出主体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文中“龙马精神”的内涵,分析作者偏爱巩乃斯马的原因,培养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从个体视野的狭小中走出来,体悟文章展现的阔大的精神世界,思考个人、民族的生命内涵。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增强学生对美的文辞的审美感受力并雕琢学生的文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人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特殊情感,“马”的精神和“人”的情感的契合。
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图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庄子有过这样一句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千年之后,周涛面对不言的自然,坐在时间的流上,与西部草原部落的图腾——马结缘,用美的文辞注解了生活不朽的壮美,宣泄了心中顽强的追求。现在让我们走进西部草原,走进《巩乃斯的马》,感受天地之大美,文辞之大美。
2.巩乃斯草原介绍(利用多媒体视频进行展示,让学生进入佳境)
巩乃斯,蒙语意为“太阳坡”。巩乃斯草原位于新疆新源境内,地势跌宕起伏,气象万千。山地草原,河谷草原并存,春夏秋冬牧场齐备,河湖泉涧,野果山花,珍奇异兽,应有尽有。巩乃斯草原尽是迷人好去处,四季景色俱佳,而以春色为最。6月,哈萨克牧民从“冬窝子”转场而来,使花香鸟语之中,又多了阵阵牧歌,片片牧群,盛装的少女,骠悍的骑手,为壮美的大草原增添了盎然生机。
3.朗读课文(重点读两个场景)
4.整体感知课文是怎样揭示巩乃斯的马的性格的?说说作者的思路:
明确:(1)比较;(2)以浓笔重彩,描绘了两幅巩乃斯马奔的壮阔图景;(3)展开联想,揭示马与人类的艺术和历史生活的密切联系。(4)描写与议论、抒情并用。
5.深入探究
(1)作者的本意是写马,却抑牛贬骆驼损毛驴,其用意是什么?(提示:作者为什么不喜欢牛、骆驼和毛驴?)
对比——引出马,赞美马保持着自由的生命力。
牛总是有点落后的象征,骆驼是沙漠的怪胎,毛驴是个黑色幽默派的小丑 ,作者之所以这样贬,是为了赞马,因为他对马的酷爱、珍惜。
(2)作者认为“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从全文看,巩乃斯的马的魅力具体体现在哪里?
①作者1970年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时忍受不了精神的压抑,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纵马狂奔的场面;
②作者在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
(3)分析第一个场景
①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纵马狂奔的?(背景介绍)
②此部分在作者的感受中可以看到马的什么特点?找出对马的狂奔和人的心情的描写的词语。
自由、能够驾驭自己的命运,具有强大的生命的力量。
马的狂奔:奔驰、起伏、跳跃、喘息
人的心情: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痛快舒畅
(4)分析第二个场面(使用视频,更直观的感受其魅力)
①作者为什么要写夏日暴雨的猛烈?
②作者用哪些方法突出了马群所具有的精神?
比喻 短句的使用 排比
③这一场景的描写突出了马怎样的特点?
(5)作者在18、19、20三个段落中都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6)文章结尾部分谈到“我们是十分喜爱马的民族”,列举了我国的雕刻艺术和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的马,请再举几个以马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思考我们喜爱马的原因,思考我们民族的生命内涵。
6.艺术特色
(1)情感浓烈饱满。
(2)描写独具特色,意境阔大雄壮。
7.结束语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茫茫天地间的尤物——马给予了我们无限的启示。回望千年前的汉匈之争,汉武帝这匹中原的骐骥与草原神骏匈奴相遇了,对峙在滚滚的狼烟之中,为了改良汉军的武装力量,汉军两次深入大宛国,夺得良种汗血马,当汉家男儿策马扬鞭,嘹亮苍劲的马嘶从草原腾起,龙驹那不羁的生命力已注入他们奔腾的血液中,一个王朝崛起了——汉武中兴!可是,那剽悍、强壮的形象不应该只定格于雕塑、艺术品中,不应该只栓在我们苍白无力的梦想中,让我们民族把懒惰、僵化、畏惧扫荡,让我们流血流汗,一马当先,马到成功!
板书设计:
(牛骆驼驴)对比引出———马
纵马狂奔
描写抒情
雨中马群
龙马精神:勇敢追求 敢于抗争
充满活力 崇高友爱
教学反思:
《巩乃斯的马》一文借助对马群奔跑场面的描绘,表达了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的向往和追求。这篇文章的语言富有特色,在作者的笔下,马群之中无论大小,个个皆为勇者,虽然暴风雨不期而至,它们却都能勇敢地共同应对。文字极为朴素,却能让人体会到大自然令人折服的壮美气象。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并感受到马群奔跑的气势并不是很难,但是要深入的挖掘文章的内涵,使15岁的孩子与作者的心灵产生碰撞,却有一定的难度。在本次授课的过程中,我感觉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1、个性化读解 这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它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的“原初感悟”,尊重其独特理解。课堂伊始首先营造一个交流感受的氛围,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阅读体验,让课堂成为思想、 感悟相互激发相互生成的磁场。在“把握文章观点态度”的教学环节中,我认为采用了话题讨论的形式比老师抛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牵着学生走更合理,前者是开放式的,更能体现课堂参与者之间的平等和开放,要求学生提出问题主要是想训练学生从写法、内容等角度展开思考,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其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使其个性更为独立。还有鉴赏语言部分,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文段和呈现方式也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要求。
2、合作交流 基于“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的理念,课堂进行多维对话和交流。在合作交流的平台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不断碰撞、激发,新的思想不断生成,这是人的生命本质的体现,一旦学生感到了很想说话,精神被点亮的时候,许多意想不到的创意就产生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学生和老师,老师也带着问题走向学生,教学中,有的时候学生的感悟不一定比老师的深,因此教学设计就要考虑到这一点,用一些问题将探讨深入下去,或引导思考的方向,或补充,对学生言而未及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本教学设计在两个方面体现了教师的引导深入作用:一是主题深入到民族精神部分;二是语言鉴赏部分的深化感悟,通过教师强有力的作用,将《巩乃斯的马》的主题挖掘和语言鉴赏放到广阔的意义背景上去。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堂课结束后,也让我感觉到有许多遗憾之处,比如整节课下来,学生在谈理解、谈感受方面感觉比较透彻,但谈得多了无形中就缩短了朗读的时间,因此整体感觉课堂中学生的读还是不够充分,读的形式也不够多样,在今后的教学中究竟要如何处理“谈”与“读”之间的关系,还是一个值得我深思的问题。
课件20张PPT。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巩乃斯的马长春市第五十六中学
顾令莉巩乃斯草原 课文是怎样揭示巩乃斯的马的性格的?说说作者的思路: 整体鉴赏
(1)比较;(2)以浓笔重彩,描绘了两幅巩乃斯马奔的壮阔图景;(3)展开联想,揭示马与人类的艺术和历史生活的密切联系。(4)描写与议论、抒情并用。
比较引出——描写抒情——联想议论
课文鉴赏 思考:作者的本意是写马,却抑牛贬骆驼损毛驴,其用意是什么?(提示:作者为什么不喜欢牛、骆驼和毛驴?)
对比——引出马,赞美马保持着自由的 生命力。
牛总是有点落后的象征,骆驼是沙漠的怪胎,毛驴是个黑色幽默派的小丑 ,作者之所以这样贬,是为了赞马,因为他对马的酷爱、珍惜。
作者认为“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从全文看,巩乃斯的马的魅力具体体现在哪里? ①作者1970年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时忍受不了精神的压抑,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纵马狂奔的场面;
②作者在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 文中具体描写关巩乃斯的马的魅力在哪里?(有几个场面?)课文鉴赏
1. 作者1970年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时忍受不了精神的压抑,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纵马狂奔的场面;
2. 作者在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两个场面分析第一个场景①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纵马狂奔的?(背景介绍)
②此部分在作者的感受中可以看到马的什么特点?找出对马的狂奔和人的心情的描写的词语。1、作者为什么喜欢看马群游移?
2、这群马的出现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思考?夏日牧场周 涛 1946年3月15日出生,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祖籍山西,在京启蒙,少年随父迁徙新疆。1969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现为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 。写作背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大运动,当时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边疆、农场去生活、劳动,而1970年,作者周涛也来到巩乃斯草原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文革”间上山下乡的知青共1600多万人,一代人的青春被集体荒废。作者身在此列。当时社会政治气氛压抑,人人自危,正常的社会生活被严重异化,人们内心压抑而痛苦。
分析第二个场景①作者为什么要写夏日暴雨的猛烈?
②作者用哪些方法突出了马群所具有的精神?
③这一场景的描写突出了马怎样的特点? 马踏飞燕六骏图思考:
作者在18、19、20三个段落中都
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列举了我国的雕刻艺术和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的马,请再举几个以马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思考我们喜爱马的原因,思考我们民族的生命内涵。艺术特色: (1)情感浓烈饱满。
(2)描写独具特色,意境阔大雄壮。
(牛骆驼驴)对比引出—马
纵马狂奔
描写抒情
雨中马群
龙马精神:勇敢追求 敢于抗争
充满活力 崇高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