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9 16:5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将本期历史与前期(秦汉)相较,前期以中央统一为常态,以分崩割据为变态;本期以中央统一为变态,分崩割据为常态。”
——钱穆《国史大纲》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动荡与变迁——政权更迭
二、动荡与发展——江南开发
三、动荡与交融——民族交融
动荡与变迁
1、分裂到统一
——三国与西晋
2、统一到分裂
——东晋与南朝
3、分裂到统一
——十六国与北朝



220

221

222

220

221

222

220

221

229
三国鼎立
三国220-280
户数人口兵力魏103万443万60万蜀28万94万10.2万吴52.3万230万23万思考:哪国最有实力完成统一?三国实力比较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魏帝曹髦西晋统一进程
西晋:266-316
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江统《徙戎论》(唐)房玄龄等《晋书·江统传》
魏初人寡,西北诸郡皆为戎居。
——郭钦《上豫防匈奴疏》,见(唐)房玄龄等《晋书·匈奴传》
西晋:266-316(被匈奴所灭)
东晋与南朝
南朝:宋、齐、梁、陈
东晋与南朝
南朝:宋、齐、梁、陈
为什么北方出现了分裂,南方政权控制区域不断减少?
北方民族内迁
十六国与北朝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
匈奴 羯 鲜卑 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北方民族内迁
十六国与北朝
十六国
前秦(氐族,苻坚)
4.南朝与北朝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383年淝水之战
政权更迭的特点
发生频率高
具有曲折性
与少数民族南迁有关
伴随民族交融的趋势
伴随局部统一的出现
具有反复性
在分裂中酝酿统一趋势
在统一中隐含分裂因素
动荡与发展
——江南开发
原因:
成就:
影响:
P28
教材如何论述?
为什么这样论述?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推广和改进犁耕
推广双季稻 小麦
灌钢法
建造1000吨的大船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江南地区的变化。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材料三:中国的第二个寒冷期是东汉至隋朝(公元初至7世纪)。——摘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江南)材料四: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宋书》材料五:(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材料六: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2社会
江南雨量丰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北农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1地理
3人口
4政府
原因:
动荡与交融
——民族交融
“它(民族)是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是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美)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民族的本质,无非是以从差异中提炼出来的类来构建“本质”,令一个人群自我认同,并将自己与别的人群区分开来。
——陈斌:《民族自决的贫困》
民族认同
北魏孝文帝改革:汉化
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
原有姓氏现在姓氏拓跋元原姓现姓原姓现姓丘穆陵穆步六孤陆贺兰贺独孤刘贺楼楼勿忸于于尉迟尉纥奚嵇——摘编自杜士铎主编《北魏史》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改汉姓 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最终被先进民族的先进文明征服。
——马克思
穿汉服材料一: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孝文帝改革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材料三:(北魏)南迁,革夷从夏(注:即孝文帝改革)。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洛阳伽蓝记》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四: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促进了民族交融
缓解了民族矛盾
促进了北魏经济
发展和社会繁荣
为隋唐的统一
强盛奠定基础
思考: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措施。
曲折中前进
中央政权所在之地洛阳汉化愈深,则边塞六镇胡化民族对于汉化之反动则愈甚,卒酿成六镇之叛乱。
——陈寅恪
短期来看,激化矛盾
孝文帝改革
长期来看,前途光明
发展与融合是历史主流
民族融合:民族差异的消失、民族消亡
民族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民族大融合的实现,使汉族接受其他少数民族的新鲜成分,所以在经济、文化上不仅衰落,而且变的更加兴盛,充满活力。隋文帝能够顺利完成统一事业,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应该是南北统一的重要条件。
——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一、动荡与变迁——政权更迭
二、动荡与发展——江南开发
三、动荡与交融——民族交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