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3.经济文化对外关系新发展
阶段特征
1.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2.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版图奠定。
1351
1368
红巾军起义
明朝建立
元末农民起义和明朝建立图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明朝兴衰史)
1644
清军入关
明朝建立
1.废除宰相制度
元
皇帝
中书省:丞相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明
皇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思考:元朝至明朝中央机构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哪?
想一想,朱元璋为什么要废宰相制度?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宰相权力过大,妨碍皇权集中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皇 帝
内 阁
内阁只是辅佐皇帝
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2.设内阁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废除宰相制度
形成
明代内阁制的发展
3.宦官专权
1.废除宰相制度
2.设内阁
“正常情况下,一切内外奏章由文书房登录后交司礼监由掌印太监转呈皇帝。皇帝阅后再逆行送内阁票拟。票拟之后,再返行文书房、司礼监,再经掌印太监之手呈皇帝审定。果系妥当,则令秉笔太监照内阁票拟批行,否则,再下内阁重拟。”
—《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离》
皇帝信任内阁时,内阁权力大,出现首辅专政(张居正)
皇帝信任宦官时,司礼监权力大,出现宦官专权(魏忠贤)
首辅专政或是宦官专权都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习聚焦 明朝废除宰相后,皇帝设立内阁承担秘书工作,宦官也趁机获取了更多权力。
三者在逻辑上的关系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 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
时间
15世纪前期
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规模
空前规模、领先
影响
p73【思考点】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
▲ 郑和航海路线图
时间:1405——1433
次数:7次(明成祖时期6次,明宣宗时期1次)
规模:每次用船200多艘,人数2.7—2.8万。
从中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完成“凿空之旅”,到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习近平“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
结合教材自主梳理积极作用和局限
2.沿海形势
①“倭寇”骚扰我国东部沿海
倭寇:即日本海盗
倭患: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
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
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
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抗倭:戚继光在浙江抗倭(台州九战九捷);
戚继光与俞大猷合作在福建、 广州抗倭
1.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海疆治理的变化与挑战
② 西方殖民者入侵
西班牙占
荷兰占
16世纪台湾形势图
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人借口需要停泊、晾晒货物等,并许诺缴纳租金,“求于近处泊船”,经澳门守澳官王绰代为申请,海道副使汪柏同意,葡萄牙正式入居澳门。此后,葡萄牙人修造炮台,设官置署,筑室建房,进行移民,澳门逐步沦为西方殖民者第一块在华殖民地。
——摘编自彭勇《明史》
2.沿海形势
①“倭寇”骚扰我国东部沿海
明廷允许葡萄牙租借澳门,是对葡萄牙殖民者侵略本性认识不足,而视北方民族为主要威胁,实行以防北方民族为主这一民族政策的结果。
海疆治理的变化与挑战
(1)北部边防的压力与对策
俺答封贡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结束了蒙古各部与明朝近二百年兵戈相加的对立局面。
第二,促进了蒙汉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三,再一次确立了蒙古各部与中央政权的从属关系,从长远看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有重大意义。
——王天有、高寿仙《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基础
①修长城(山海关→嘉峪关)
②与鞑靼和议、册封、互市
1.内陆边疆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学习聚焦】
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蒙古和满族
乌思藏都司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内陆边疆
地区 措施
北部 修筑长城,册封俺答汗
西南
东北
概括明朝经略边疆措施的特点。
形式多样,因俗而治
明朝经略边疆的措施
封授僧俗首领,设立行都指挥使司,
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
设立奴儿干都司,封授女真各部首领
清崛起
清政权的建立
明末农民战争
2.明清易代
1.内陆边疆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朝兴衰史)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
郑和下西洋
对北方、西南、东北有效管辖
君主专制加强
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倭寇”骚扰
西方殖民者入侵
东南沿海遭受到侵略
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
清军入关及确立在全国的统治
小结
真题演练
【解析】明初中书省总管天下文治,没有对其权力进行制衡,导致丞相擅权,故选B项;
丞相个人贪权揽政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君主专制指君主独揽国家大权,不受限制和约束,且其在明朝之前已经逐步强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2021·天津高考·4)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B
真题演练
【解析】由材料“合河东河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可知奉天府尹张尚贤在上任后看到奉天境内一片荒凉的景象,从内忧外患的角度向朝廷上奏希望加强东北边务,故选B项;
材料强调长期战乱导致东北地区田野荒芜,人烟稀少,而非自然环境导致东北的落后,排除A项;
由材料“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有土无人”可知强调奉天地区经济落后,一片荒芜,并未说明东北的军事地位,排除C项;
奉天府尹张尚贤掌握管理地方的行政权,弹劾是监察部门的职责,排除D项。
(2021·重庆高考·5)清军入关后即封禁东北。顺治十八年(1661)奉天府尹张尚贤上奏曰:合河东河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独宁远等三地人民凑集,然仅有佐领一员,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此奏意在
A.说明东北自然环境恶劣 B.呼吁东北边务亟待充实
C.强调东北地势易攻难守 D.弹劾东北官员疏于管理
B
真题演练
【解析】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罢除丞相,加强皇权,故①正确;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②正确;设司礼监牵制内阁,加强皇权,故③正确;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直接控制最高行政机构,加强皇权,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2020.1·浙江高考·6)今天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还有不能不提的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恰是这种变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态。下列项中,属于这种变化的是
①罢除丞相 ②设立内阁 ③设司礼监 ④六部直属皇帝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D
(2020.7·浙江高考·7)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
A.丞相 B.内阁 C.六部 D.刺史
【解析】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明代在行政机构方面保留了六部,其职能和唐宋基本一致,故选C项;明朝废除丞相,排除A项;内阁首创于明代,其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与唐宋的中枢体制有别,排除B项;刺史在元代以后废止,明代并无这一机构,排除D项。
C
真题演练
【解析】】画不是材料关注的重点,并且元朝时就已经出现文人画,此画并不是新的类型,故A项错误; 明朝君臣将外国使臣进贡的奇珍异兽解释为中国传说中的祥瑞之物“麒麟”,表明了朝廷用中国文化解读朝贡贸易贡品,故B项正确;
明成祖虽派郑和下西洋,但并未解除海禁政策,开放的只是朝贡贸易,故C项错误;
外国使臣进贡的奇珍异兽虽为外来物品,但却被明朝君臣用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并没有形成新的观念,故D项错误。
(2018·全国Ⅰ卷高考·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隧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B
真题演练
【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故A项正确;
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B项错误;
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故C项错误;
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故D项错误。
(2017·全国Ⅱ卷高考·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