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现代文阅读重难点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现代文阅读重难点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9 10:2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单元现代文阅读重难点检测卷-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爬山虎的脚(节选)
①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②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③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完成阅读记录表。
爬山虎的变化
①动作变化:
②颜色变化:由( )→灰色
③形状变化: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原先是直的,后来____________。
④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的时间较长。
⑤根据选文第①段内容,我知道爬山虎的脚是下面的图( )
A. B. C.
2.根据选文,判断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蟋蟀的住宅(节选)
[法]法布尔
①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绝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②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3.根据语段内容,下面关于蟋蟀的住宅图,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4.“主人有的是时间”中“主人”是指________。请你从选文中找出一处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用“________”画出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写下来。
5.阅读选段,提出一个问题,并说明提问的角度。
问题:
角度:
语言实践。
我们身边的“小眼镜”
看看我们身边,你也许会发现,不少小学生都佩戴上了眼镜。请根据“希望小学二至六年级视力情况调查”主题活动中调查搜集到的相关数据,完成题目。
希望小学二至六年级视力情况调查统计表(调查人数:2612人)
年级 二 三 四 五 六
近视率 13% 19% 31% 42% 48%
6.用一句话概括上述表格所揭示的问题。
7.联系上述表格所揭示的问题,写一则相关的公益广告。(15字以内)
8.同学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很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那么平时你和你的小伙伴们有没有很好地保护自己的眼睛呢?请你至少写出两条保护视力的建议。
课外阅读。
“虫国杀手”—— 螳螂
静静地待在草丛中,将两条前腿合起来举在胸前,仿佛正在虔诚地祈祷——这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螳螂的形象。然而,它却是不折不扣的“职业杀手”。当其他昆虫进入它的攻击范围,它先前那“虔诚”的形象便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硕大的眼中闪出咄咄逼人的凶光,死死地盯住移动的猎物不放。一旦时机成熟,两把大铡刀似的前腿便如箭一般弹射出去,重重地扣在猎物身上,猎物来得及做的不过是抽搐(chù)几下或挣扎一阵。接下来,螳螂会用它那并不十分起眼的“小嘴”,一点儿一点儿地把猎物肢解、吞噬(shì),直到只剩下一些对螳螂来说实在没有什么价值的器官,比如一节触须,一段跗(fū)肢,或是一小片翅膀。
螳螂凶残,但又美丽,形态千奇百怪。在温带地区,螳螂的种类相对较少,体形较为简单;但在热带地区,螳螂的种类就丰富多了,体形也变得怪异复杂,而且个个都是高超的伪装大师,(   )植物的花、叶、枝、树皮……(   )是它们模仿的对象。有了巧妙的伪装,螳螂只需静伏不动,不管天敌还是猎物都很难发现它们。
螳螂几乎遍布世界各地。(   )有合适的温度和较为丰富的食物来源,螳螂(   )可以过得逍遥自在。在我国,已知的螳螂种类有100多种,全世界大约有2000种螳螂,它们(   )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个个都是地地道道的“虫国杀手”。
(有删改)
9.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在短文中的括号里。
无论……都……   因为……所以…… 只要……就……  虽然……但是……
10.根据意思从短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恭敬而有诚意。( )
(2)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
11.短文中提到的“职业杀手”指的是 。
12.说说短文哪里体现出了作者观察螳螂时很细致。
13.“螳螂几乎遍布世界各地”中的“几乎”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螳螂主要是用它那并不十分起眼的“小嘴”捕杀猎物的。
B.螳螂种类丰富,全世界大约有2000种。
C.螳螂拥有高超的伪装术,所以天敌很难发现它们。
15.针对短文第1自然段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问题:
解答:
读《昆虫记》选段,完成练习。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它用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地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以饮个饱了。
16.选段采用 的修辞手法,介绍了 。
17.作者的观察很细致,请你用“ ”画出相关的语句。
18.根据选段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察的对象,可以从我们的生活中选取。
B.观察时一定要细致,多角度地进行。
C.只要观察细致了,就没必要进行连续观察。
D.观察时要坚持不懈,做到看有所思,看有所感,提高观察力。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习题。
会“飞”的蛇
在柬埔寨一些古老的丛林里,存在着世界上最神秘、最诡异的蛇类。金花蛇就是其中之一,它被人称作“会飞的蛇”。
金花蛇通常会在树上像闪电一样追逐石龙子或者类似的动物。当猎物仓皇逃跑或者看到对面枝头有猎物在 时,金花蛇会不假思索地径直扑过去,让自己“飞行”起来。
金花蛇真的会飞吗?著名的探险家奥斯汀 史蒂文斯以一段探险视频证实了这一点:它采用的方法是尽量展开身体,然后使劲收缩腹部,让身体变成中空的,以此获得一定的空气浮力。当金花蛇到达一个“起飞”地点后,会用尾巴牢牢抓住树枝,然后把自己弹出去,而不是跳下去。当获得一定的空中速度后,它又把肋骨 开来,增加身体宽度,更好地捕捉空气浮力。最后,金花蛇会像一顶降落伞一样 而下。在这个过程中,这种蛇会让身体保持波浪形,同时靠 尾巴来改变方向和保持平衡,由此,它们可以飞行比预想远得多的距离。
所以,从实际意义上说,金花蛇的飞行并不是真正的飞行,因为它只能从一个高度下降到另一个高度,而不会走直线。
靠着自身的调节,金花蛇竟然能“飞”起来,这似乎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些看似不太可能完成的事情,如果用心努力地去做,就有可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19.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到文中的横线上。
A.扭动 B.滑翔 C.伸展 D.移动
2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金花蛇世界上最神秘、最诡异的蛇类。
B.从实际意义上说,金花蛇并不是真正的飞行。
C.金花蛇通常会在树上像闪电一样追逐石龙子或者类似的动物。
D.靠着自身的调节,金花蛇竟然能“飞”起来。
21.“著名的探险家奥斯汀 史蒂文斯以一段探险视频证实了这一点”中“这一点”指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巴 拉 贴 ②嫩红 ③弯曲了
④示例:不几天 逐渐 ⑤ B 2.× √ √ √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①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爬山虎脚的动作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二自然段的“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可知,一开始爬山虎的脚变成小圆片,接着巴住墙,故填“巴”;接着,“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细丝从直变为弯曲,拉一把爬山虎的嫩茎,让它牢牢贴在墙上,故填“拉”“贴”。因此,动作变化可以概括为:(变)——(巴)——(拉)——(贴)。
②选文第一自然段中提到,“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但当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后,第三自然段提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所以,颜色变化是由(嫩红)变为灰色。
③文中第二自然段明确写道,“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因此形状变化就是细丝由直变弯曲。
④从“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到“今年,我注意了”,再到“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以及“逐渐变成灰色”,这些词语都表明了作者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才得出了这些结论。所以,“以前”“今年”“不几天”“逐渐”等词都暗示了作者观察的时间较长。
⑤阅读选文第一段,“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具体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可以确定叶柄和细丝的位置是相对的,并且细丝有六七根。故选B。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变化是一样的。”根据文章内容,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后会逐渐变成灰色并牢固地巴在墙上,而未触着墙的脚则会萎缩消失,因此两者的变化是不同的。故此项判断错误。
“作者将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生动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的样子。”文章第二自然段中有“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的描述,作者用蛟龙的爪子来比喻爬山虎的脚,形象地展现了其形状特征。故此项判断正确。
“观察爬山虎的脚的时候,作者从位置、颜色、形状等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文章中分别描述了爬山虎脚的位置(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颜色(嫩红变灰色)和形状(直变弯曲)等方面的变化,说明作者进行了多角度的观察。故此项判断正确。
“从‘嫩红’‘反面’‘六七根’等词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的十分细致。”这些词语准确地描述了爬山虎脚的细节特征,如颜色、位置和数量等,显示出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和认真。故此项判断正确。
3.C 4.蟋蟀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有趣地突出了蟋蟀乐于享受生活的特点。 5. 例:为什么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课文内容
【解析】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第①自然段“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住宅的特点有:向阳、倾斜、隐蔽。C选项的图符合这些特点。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由第②自然段“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可知,“主人”指的是蟋蟀。
文中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是第①自然段的“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蟋蟀当成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蟋蟀善于享受生活乐趣的特点。
5.本题考查提问的阅读策略。
提问的角度多样,可以从文章内容的角度提问,也可以从文章写法的角度提问,还可以从启示的角度提问,联系生活实际提问等。在阅读的过程中,仔细阅读,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即可。
如:
问题:文中将蟋蟀当成人来写,写它在平台上弹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角度:文章写法。
6.希望小学的学生近视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上升。 7.多给眼睛放短假,眼睛不会请长假。 8.①避免长时间在光线昏暗处看书。②每天坚持做眼保健操。
【解析】6.本题考查了对调查表的阅读情况。
仔细阅读希望小学二至六年级学生视力情况调查统计表可知,二年级学生的近视率为13%,三年级学生的近视率为19%,四年级学生的近视率为31%,五年级学生的近视率为42%,六年级学生的近视率为48%。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升高,希望小学学生的近视率也越来越高。
7.本题考查了写广告的能力。
联系这份调查统计表,我想写一则相关的公益广告,提醒同学们爱护眼睛。示例:爱护眼睛,让生命的阳光更精彩。
8.本题考查综合实践。
结合平时的经验和积累完成。
示例:连续写字阅读40分钟休息五至十分钟,以免眼睛过度疲劳。
多做眼保健操,多看绿色是植物。
平时多吃胡萝卜,鱼等补充维生素c,少吃甜食。
在休息时多远眺,远眺五分钟以上。
要有良好环境,如采光等等。睡眠不可少,作息有规律;
睡眠不足身体易疲劳,易造成假性近视。
多做户外运动。
9.无论 都
只要 就
虽然 但是 10. 虔诚 咄咄逼人 11.螳螂 12.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螳螂捕食过程的内容体现了作者观察螳螂时很细致。 13.不能。因为“几乎”在文中表示“差不多”,从文中的“只要有合适的温度和较为丰富的食物来源,螳螂就可以过得逍遥自在。”可以知道螳螂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才能很好地存活,并不是能够适应所有环境。 14.A 15. 我们通常看到的螳螂的形象是怎么样的? 我们通常看到的螳螂的形象是:静静地待在草丛中,将两条前腿合起来举在胸前,仿佛正在虔诚地祈祷。
【解析】9.本题考查关联词。
“无论……都……”“只要……就……”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虽然……但是……”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
“植物的花、叶、枝、树皮……”是条件,“是它们模仿的对象”是满足条件下的结果。句子想表达的意思:螳螂是高超的伪装大师,能够模仿植物的花、叶、枝、树皮……。根据句意,句子的填空处应填上“无论……都……”。
“有合适的温度和较为丰富的食物来源”是条件,“可以过得逍遥自在”是满足条件下的结果。句子想表达的意思:当某个地方有合适的温度和较为丰富的食物来源,螳螂可以在这个地方很好地生活。根据句意,句子的填空处应填上“只要……就……”。
“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强调螳螂的外形特点,“个个都是地地道道的‘虫国杀手’”强调螳螂是捕猎昆虫的高手,两句强调的内容不统一,存在转折关系。句子的填空处应填上“虽然……但是……”。
10.本题考查在文中找词语。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的,多用于指对待宗教信仰的态度。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词语“虔诚”出现在第①段的第一句,词语“咄咄逼人”出现在第①段的第二句。
11.本题考查分析字词的含义。
从第①段的“静静地待在草丛中,将两条前腿合起来举在胸前,仿佛正在虔诚地祈祷——这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螳螂的形象。然而,它却是不折不扣的‘职业杀手’”可以知道短文中提到的“职业杀手”指的是螳螂。
12.本题考查阅读策略与方法。
文章共有三个自然段,第①段写了螳螂捕食时的过程,第②段写了螳螂的形态特点,第③段写了螳螂的生存环境。
通读文章可知,第一段详细地写了螳螂捕食过程中的动作,体现了作者观察螳螂时很细致。
13.本题考查分析字词的含义与作用。
几乎:①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②表示眼看要发生而并未发生;差点儿。
“几乎”在文中表示“差不多”,“几乎”一词点明了螳螂的分布范围,不是全世界各地都有,去掉后表达不够严谨。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从第①段的“一旦时机成熟,两把大铡刀似的前腿便如箭一般弹射出去,重重地扣在猎物身上”“接下来,螳螂会用它那并不十分起眼的‘小嘴’,一点儿一点儿地把猎物肢解、吞噬”可以知道螳螂主要是用前腿来捕杀猎物和用嘴把猎物肢解、吞噬。选项说法错误。
B.从第③段的“在我国,已知的螳螂种类有100多种,全世界大约有2000种螳螂”可以知道螳螂种类丰富,全世界大约有2000种。选项说法正确。
C.从第②段的“有了巧妙的伪装,螳螂只需静伏不动,不管天敌还是猎物都很难发现它们”可以知道螳螂拥有高超的伪装术,所以天敌很难发现它们。选项说法正确。
选项A说法不正确。故选A。
1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题目要求同学们针对短文第1自然段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第①段写了螳螂捕食时的过程,同学们可以根据文段的细节来提问。
示例:
问题:螳螂是用身体的那个部位来捕杀猎物的?
解答:螳螂是用它两把大铡刀似的前腿来捕杀猎物的。
16. 拟人 蝉如何吸取树的汁液 17.它用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 18.C
【解析】16.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及概括短文内容。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从句子“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地唱歌”和“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介绍了蝉如何吸取树的汁液。
17.本题考查提取短文关键信息。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它用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这句话详细地描写了蝉的嘴的样子,体现了作者的观察很细致。
18.本题考查了对观察方法的掌握。
A.正确。观察的对象,可以从我们的生活中选取,如本文就是生活常见的“蝉”。
B.正确。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多角度地进行观察。光靠视觉器官──眼睛,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调动其它感官。也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指一起工作。认真地观察、了解,研究一切人物、事情和事物(动物、植物、静物),使头脑里同时得到多种获取材料的通道。
C.错误。观察不仅要细致,还要进行连续的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
D.正确。要进行连续的观察。学会运用自身的“五员大将”——眼、耳、口、鼻、手,来帮助自己感知事物的本质现象。
19.DCBA 20.A 21.“这一点”指的是:金花蛇真的会飞吗?
【分析】19.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学生首先要知道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句子进行分析。
扭动:左右摆动。
滑翔:某些物体借助大气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伸展:是指向一定方向延长或扩展。
移动:改换原来的位置。
20.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通读全文,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从“在柬埔寨一些古老的丛林里,存在着世界上最神秘、最诡异的蛇类。金花蛇就是其中之一”可知金花蛇并不是世界上最神秘、最诡异的蛇类,只是其中之一。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句子“金花蛇真的会飞吗?著名的探险家奥斯汀 史蒂文斯以一段探险视频证实了这一点”可知这一点指的是金花蛇真的会飞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