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单元课内阅读重难点检测卷-语文六年级 上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丁香结(节选)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哀怨——( ) 顺利——( )
2.选文中作者由丁香结联想到 ,再联想到人生中有许多 得出“人生中的问题解不完”的结论。这是一种 的写作方法。
3.联系全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课内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4.这段文字选自课文《 》,作者是 。
5.这段话写出了草原 的特点,最能突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
6.文中画“______”的句子是 句,句中“无边的绿毯”指 ,“白色的大花”指 。
7.选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这样写的好处是 。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①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②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③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8.片段主要写的是( )
A.花的生长 B.花的生活 C.花的追求
9.从第①段中可以看出花常被人类用来 。
10.第③段中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指的是 ,“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指的是 。
11.“花语”指人们用花来表达的语言,或寄托的某种感情与愿望,写出下面花的花语。
示例:红玫瑰——爱情
白百合——( ) 康乃馨——( )
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B.“逶迤”“磅礴”“细浪”“泥丸”,突出了长征途中的艰难。
C.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13.诗人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先以“ , ”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再现了长征宏大的场面;接着通过描写越五岭、跨乌蒙、 、 、踏岷山,表现出红军翻越万水千山的艰难。
14.下列关于长征精神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怕吃苦、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追求新颖、不断超越的创新精神
C.团结一致、友爱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15.这首诗的作者是 ,请你再写出一句他创作的诗词: 。
课内阅读。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6.给这段话加上一个小标题: 。
17.用“_____”画出对五位战士群体的描写,用“ ”画出对每一位战士的描写。
18.这段话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这是( )的写法。
这样写的好处是:
品读语段,完成练习。
开国大典(节选)
①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_________》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②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 ),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③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 )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 )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9.分别从下面各组中选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A.宁静 安静 肃静 B.宣读 宣布 宣告 C.激烈 热情 热烈
20.在选段(一)中填入国歌的名称。
21.这三个选段按时间顺序,写了 和 两个过程。
22.“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包含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 愁怨 顺心 2. 解不开的愁怨 不顺心的事 借物说理 3.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正因为如此,人生才多姿多彩。
【解析】1.本题考查近义词。
哀怨:指因悲伤、委屈或不满而心生怨恨的情绪,通常带有深沉的忧愁和无奈。
结合短文句子“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的意思:丁香结似乎承载着无法解开的忧愁和怨恨。可知,这里的“愁怨”与“哀怨”意思相近,都表达了内心因某事而产生的忧愁、苦闷和不满的情绪。故“哀怨”在文中的近义词是“愁怨”。
顺利:指事物发展或进行的过程中没有遇到阻碍,进展得十分顺畅和如意。
结合短文句子“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的意思,指的是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或不顺遂的事情。可知,这里的“顺心”与“顺利”意思相近,都表达了顺心”则代表了事情进展顺利、如愿以偿的状态。故“顺利”在文中的近义词是“顺心”。
2.本题考查写作方法和短文内容理解。
结合短文句子“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可知,作者将“丁香结”与古代诗句中常有的愁怨情绪相联系。从丁香结的愁怨意象出发,作者进一步将这种愁怨与人生中的“不顺心的事”相联系,指出人生中总会有各种挑战和困扰,一件接一件,永无止尽的结论。
短文中,作者通过“丁香结”这一物象,巧妙地表达了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和感慨,使得文章既富有美感又富含哲理。这种写作方法,我们称之为“借物喻理”或“托物言志”。它是通过具体、生动的物象来寄托作者的情感、理想或哲理思考,使读者在欣赏物象之美的同时,也能领悟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深层含义。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短文句子“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并进一步联想到与之相关的诗句,这些诗句往往蕴含着愁怨的情绪。可知,“丁香结”在这里不仅指实际的花蕾,还象征着人生中那些难以释怀的忧愁和困扰。接着,文中提到“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这句话直接关联到人生中的问题和挑战。它告诉我们,无论在生活中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解决了一个之后往往会有新的出现,这就是生活的常态。正如“丁香结年年都有”一样,人生中的问题也是持续不断的。
在此基础上,句子“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明确表达了这一观点。这里的“结”既指丁香的花蕾,也象征着人生中的难题和困境。它们都是无法完全消除和避免的,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句话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问题和挑战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如果生活中没有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和解决,那么这样的人生将会变得单调乏味,缺乏色彩和动力。正是这些问题和挑战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有意义。
综上所述,结合短文的具体语句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就像丁香结一样,是持续存在且难以完全解决的。但正是这些问题和挑战构成了我们人生的精彩和丰富,让我们在解决它们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因此,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珍惜每一次成长的机会,让生命因挑战而更加精彩。
4. 草原 老舍 5. 绿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6. 比喻 草原 羊群 7.情因景生,景因情美,情景交融使文章浑然一体,让读者产生共鸣,喜欢上草原
【解析】4.本题考查文段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这段文字选自课文《草原》,作者是老舍。这种给出文段考查出处和作者的题目,需要平时对学过的课文有较为深刻的印象,熟悉课文的内容和作者信息。可以通过对文段中的关键语句、描写风格等进行联想,回忆起所学的课文篇目,进而确定作者。
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关于绿色的描写,“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这里直接描写了平地和小丘都是绿色的,体现了草原到处都是绿色,范围之广,突出了草原绿的广阔无垠。“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里用 “翠色欲流”形容草原的绿色好像要流淌出来一样,生动地表现了草原绿得浓郁,充满生机,且有一种动态的美感,进一步强调了草原绿的翠色欲滴。可以确定草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绿”。“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句话直接描写了草原在天底下一片碧绿,广阔无垠的景象,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草“绿”的特点。
6.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中有明确的本体和喻体,且有“像”这样的比喻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比喻的具体对象。上文提到看到了草原,且描写草原是绿色的,小丘也是绿的,而羊群在草原上活动,羊群是白色的。所以把 “草原” 比作 “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
故画线句子为比喻句,“无边的绿毯”指草原,“白色的大花”指羊群。
7.本题考查对写景中融入感受这种写作手法的作用的理解。
先分析选文中具体的写景内容,如对草原的天空、小丘、羊群等的描写。再找出其中融入的感受的语句,如“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等。最后综合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可以从能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景色之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等方面进行阐述。
示例:使景物描写更生动,更能引发读者共鸣,让读者深刻体会到草原的美丽和独特魅力。
8.B 9.表达真挚美好的感情 10. 星星 太阳 11. 纯洁 爱
【解析】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阅读第②自然段“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第③自然段“我在原野上摇曳……我在清风中呼吸……我微睡时……我醒来时”可知,本片段主要写的是花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时的生活。
故选B。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礼品、冠冕、祭献”等词语可知,花被人们用在不同的场合下,表达自己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10.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结合第③自然段“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可知在夜晚,夜空中星星在对我查看,因此这里“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指的是夜空中的星星。结合“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可知,白天,天上有明亮的太阳向我凝视。因此,“硕大无朋的独眼”指的是太阳。
11.本题考查课外知识积累。
花语是指人们用花来表达人的语言,表达人的某种感情与愿望,例如最具代表意义的玫瑰与许愿花,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约定形成的,为一定范围人群所公认的信息交流形式。
白百合花语主要包括纯洁、庄严、百年好合、持久的爱、高贵、优雅等。这些含义共同描绘了白百合的纯洁无暇、高贵优雅以及对于爱情和家庭的美好祝愿。
康乃馨,大部分代表了爱,魅力和尊敬之情,红色代表了爱和关怀。粉红色康乃馨传说是圣母玛利亚看到耶稣受到苦难流下伤心的泪水,眼泪掉下的地方就长出来康乃馨,因此粉红康乃馨成为了不朽的母爱的象征。
12.B 13.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渡金沙 抢大渡 14.B 15. 毛泽东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解析】12.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辨识。
A.结合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可以理解“只等闲”体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态度。
B.结合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里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红军的英勇无畏,并非突出艰难。
C.“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组诗句,从词语、词性、句式结构等方面判断,确定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故选B。
13.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回想诗的开头两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对整个长征过程的宏观描述,高度概括了红军的英雄气概,所以这里应填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接着思考后面具体描写红军经历艰难险阻的部分,按照诗句的顺序,在“越五岭、跨乌蒙”之后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对应的就是“渡金沙、抢大渡”。
14.本题考查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A.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面临着缺衣少食、翻山越岭、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困苦,但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所以该项符合长征精神。
B.长征主要体现的是红军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克服困难的精神,“追求新颖、不断超越的创新精神”并非长征最突出和核心的精神特质。
C.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相互扶持、共同克服困难,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完成如此艰难的战略转移,该项符合长征精神。
故选B 。
15.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作者及其作品。
回忆所学知识,确定《七律·长征》的作者是毛泽东。然后从记忆中搜索他的其他诗词作品,写出一句熟悉的,如“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6.诱敌上山 17.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18. 点面结合 既让我们感受到五位战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群体和个体的形象
【解析】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读一读选段,根据“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可知,这里使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五壮士诱敌上山的过程。因此,可以拟题“诱敌上山”。
17.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子。
群体描写即描写战士整体的句子,读语段可知,文中的“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是对五位战士群体的描写,写出了战士们痛击敌人的决心。“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通过对战士们神态和动作的描写,具体描写了每位战士的表现。
18.本题考查文章写法。
读一读选文,“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是整个面的描写,“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是个体的毛蟹,这种写法是点面结合。通过“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可知这里突出了每个战士的特点,因此点面结合可以突出重点,关注全局。
19.肃静 宣读 热烈 20.义勇军进行曲 21. 升国旗 宣读公告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人民不再被奴役、不再被压迫,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表达了人们喜悦、激动、自豪的情感。
【解析】19.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辨析。
第一组词语都表示安静,“宁静”指没有声音,很静;“安静”指没有声音;“肃静”指严肃而安静,常用在比较庄重的场合。
第②段“起初是全场( ),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指升旗鸣炮时会场没有声音,那是因为人们都知道升旗是庄严肃穆的事,所以第一空填“肃静”。
第二组词语中,“宣读”是当众朗读;“宣布”指向听众宣读某个决定、信息;“宣告”指宣布、告知。
第③段“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 )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在这里毛泽东主席此时面向全国人民朗读政府的公告,所以第二空填“宣读”。
第三组词语中,“热情”指人参与活动或对待别人所表现出来的热烈、积极、主动、友好的情感或态度;“热烈”形容情绪高涨、激动;“激烈”指的是(动作、言论)剧烈;(性情、情怀)激奋,刚烈。
第③段“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 )的欢呼。”此时广场上的人们应该是情绪高涨、非常激动的,所以用“热烈”。
20.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这三个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第一、二段详细写了升国旗的情景,第三段详细写了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的情景。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原句是“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同学们要结合原句和时代背景来理解“站起来”的意思。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被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自由。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表达了人们喜悦、激动、自豪的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