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单元课内阅读重难点检测卷-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观潮》(节选)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 )的顺序来写的。
A.由远及近 B.由近及远 C.从左到右
2.这段话从( )和( )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
A.形状 B.颜色 C. 声音 D.高度
3.文中画“____”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
A.比喻 B.拟人 C. 夸张 D.浪潮 E. 水墙 F. 白浪
4.下列词语中,不能用来形容这段话所描绘的景象的是( )
A.风平浪静 B.雄伟壮观 C.惊天动地 D.惊心动魄
课内阅读。
走月亮(节选)
①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②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③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鲜艳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5.依据选文,判断正误。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选文主要写了“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 )
(2)阅读选文时,可以想象文章描写的画面、声音、味道……感受其和谐画面。( )
(3)选文以“走”为线索,在充满诗意的画面中浸透着阿妈和“我”之间的浓浓亲情。( )
6.选文第③自然段主要描述了三个画面,依次是:溪水流香、水塘抱月、 。
7.走月亮时作者的心情是 的,生活在月宫里的嫦娥却是寂寞的,有诗歌为证: ,长河渐落晓星沉。
8.作者难忘童年和母亲走月亮,你在月光下和亲人或者小伙伴做过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一写。
9.课内阅读。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片段
①其余的几粒豌豆呢?曾经想飞到广阔世界里去的那一粒,它落到了屋顶的水笕里,被一只鸽子吃掉了。那两粒在地上打滚的豌豆也没有走多远,也被鸽子吃掉了。它们还算有些实际的用途。那本来想飞进太阳里去的豌豆,却落到了水沟里,在脏水里躺了好几个星期,而且涨得大大的。
②“我胖得够美了!”这粒豌豆说,“我胖得要爆裂开来了。我想任何豌豆从来不曾、也永远不会达到这种地步的。我是五粒豌豆中最了不起的一粒。”
③此刻,顶楼窗子旁那个小女孩——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她的眼睛发着亮光——正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着。
(1)选文第一自然段运用了下面的哪种修辞手法
A.设问 B.夸张 C.比喻 D.排比
(2)选文通过第五粒豌豆和其余几粒豌豆的对比,让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你索取了什么,而在于你对别人付出了什么。
B.我们要爱护植物,要多用鲜花等植物来装扮我们的小天地。
C.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乐于助人,那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充实、更美好。
D.生命是可贵的,更可贵的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创造价值。
(3)“想飞进太阳里”,最后“却落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自己认为最了不起。其性格特点是
A.随遇而安,理想远大
B.充满自信,理想远大
C.妄自尊大,自高自傲
(4)小女孩“快乐地微笑着”,她可能在想些什么?
阅读。
夜间飞行的秘密(节选)
①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他们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了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②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③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④后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人的耳朵听不见超声波,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0.认真阅读选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实验顺序 实验方式 实验结果 最终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第三次
11.判断本文气泡框中的问题属于下列哪一类问题,并解答。然后选择一个提问角度,提出一个你认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A.针对文章内容提出的问题
B.针对文章写法提出的问题
C.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问题
(1)气泡框中的问题属于 (填选项)类问题,我的答案是:
(2)我要提出的问题属于 (填选项)类问题,我的问题是:
阅读《呼风唤雨的世纪》片段
《呼风唤雨的世纪》节选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那时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没有飞机,更没有宇宙飞船。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的那么多幻想在现代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2.读画“______”的句子,完成练习。
(1)句子中的“那时”是指 ,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 。
(2)仿写句子,用上带点的词语
13.读读下面的词语,想一想在现实社会中,它们又会是什么?
千里眼: 顺风耳:
14.老师让同学们就这段话提问
(1)小明问:这段话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在现代纷纷变成了现实。”这句话中的“纷纷”一词起什么作用?请你帮他回答。
(2)你能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提出问题吗?
提问角度:
问题:
15.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请写出你感兴趣的内容。
16.课内阅读。
①我常想,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天是那样低沉,云是那样黑,雷、电、雨、风,吼叫着,震撼着,雨点密集地喧嚷着,风将银色的雨幕斜挂起来,世界几乎都被冲洗遍了,就连树林内也黑压压的、水淋淋的,到处都是涩的。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1)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 修辞手法。
(2)把文中画线句子改为肯定句。
(3)文段是环境描写,作用是什么?
(4)假如蝴蝶没有及时躲过猛烈的风雨,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参考答案:
1.A 2. A C 3. A F E 4.A
【解析】1.本题考查写作顺序。
A.这段话首先描述了“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这里的“白线”显然是远处的浪潮,随着描述的深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些变化表明浪潮正在逐渐接近。接着,“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进一步描绘了浪潮接近时的壮观景象。最后,“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里的描述已经完全是浪潮到达近处的情景,伴随着巨大的声响。因此,这段话明显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
B.如果是由近及远,那么描述应该会从浪潮到达近处开始,然后逐渐远离。但这段话的开头就是“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这显然是远处的景象,随后才逐渐接近。因此,这个选项与文段内容不符;
C.文段中并没有明确提及任何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的移动或描述,它主要聚焦于浪潮从远处到近处的变化过程。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文中“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明确描述了浪潮的形状变化,从一条细长的白线逐渐变得宽广,最终横跨整个江面。同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也进一步通过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浪潮奔腾时的壮观形状;
B.尽管文中多次提到“白色”(如“那条白线”、“千万匹白色战马”),但这主要是用来描述浪潮的颜色特征,而不是作为大潮来时的主要描绘方面。整段话的重点并不在于颜色的细致描绘,而是在于形状和声音的强烈表现;
C.文中“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明确描述了浪潮到来时的巨大声响,这是从听觉角度来描绘大潮的震撼力;
D.文中“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确实提到了浪潮的高度,但这主要是为了形象地说明浪潮的壮观和力量,而不是作为大潮来时的主要描绘角度。与形状和声音相比,高度并不是这段话的主要描述点。
故选A、C。
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这句话将翻滚的白浪比喻成两丈多高的水墙,形象地写出了白浪的高大、汹涌和壮观,让读者对白浪的形态有更直观的感受。
文中画“____”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第一个空格故选A。
这句话把白浪比作水墙。故后两个空格故选F、E。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风平浪静”这个词语通常用来描述水面平静无波,没有风浪的状态。在这段文字中,描述的是浪潮迅速接近,白浪翻滚,形成水墙,并如千万匹战马飞奔而来的壮观景象,显然与“风平浪静”形成鲜明对比。因此,“风平浪静”不能用来形容这段话所描绘的景象;
B.“雄伟壮观”这个词语用来形容景象、建筑等雄伟而壮丽。在这段文字中,白浪翻滚形成的水墙,以及如千万匹战马飞奔而来的浪潮,都展现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因此,“雄伟壮观”完全适用于形容这段话所描绘的景象;
C.“惊天动地”这个词语用来形容某个事件或景象声势浩大,影响深远。文中描述的浪潮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大地似乎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完全可以用“惊天动地”来形容其声势之浩大。因此,“惊天动地”也是适合形容这段话所描绘的景象的;
D.“惊心动魄”这个词语用来形容某个场景或经历极其惊险刺激,让人心神震撼。文中描述的浪潮如千万匹战马飞奔而来,其速度和力量都让人感到惊心动魄,仿佛身临其境。因此,“惊心动魄”同样能够准确地形容这段话所描绘的景象。
故选A。
5. √ √ √ 6.洗衣做船 7. 高兴 云母屏风烛影深 8.夏天的夜晚,大大的月亮下,我们在皎洁的月光下,一家人在屋顶上乘凉。
【解析】5.本题考查选文内容的理解。
(1)结合第②段“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可知,选文以“我和阿妈走月亮”为线索,主要写了“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因此此题理解正确。
(2)阅读选文时,可以通过第①段“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第③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想象味道等,感受其和谐画面,因此此题理解正确。
(3)阅读选文可知,全文围绕“走月亮”展开,在不同的场景中体现了阿妈和“我”之间的浓浓亲情,因此此题理解正确。
6.本题考查选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③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鲜艳的花瓣……”可知,本段依次写了溪水流香、水塘抱月、洗衣做船。
7.本题考查选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②段“啊,我和阿妈走月亮!”第③段“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可知,走月亮时作者的心情是轻松快乐的。
书写时注意“屏、影”的正确写法。
8.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写关于在月光下和亲人或者小伙伴做过的事情即可。
示例:我在月光下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月光洒在我们身上,欢笑声回荡在宁静的夜晚。
9.(1)A
(2)B
(3)D
(4)小女孩可能在想:“豌豆花可真美啊!因为有了它的陪伴,我不再孤单。我也要像它一样茁壮成长,我一定能走到温暖的阳光中去!”
【详解】(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掌握。
选文第①自然段中“其余的几粒豌豆呢?曾经想飞到广阔世界里去的那一粒,它落到了屋顶的水笕里,被一只鸽子吃掉了……”运用了设问的修辞。先提出问题“其余的几粒豌豆呢?”再回答。设问是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它能强调问题,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选文中心主旨的把握。
选文通过第五粒豌豆和其余四粒豌豆的对比,告诉我们生命是可贵的,但其价值不在于你索取了什么,而是要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创造价值,只有乐于付出,生活才会变得更充实、更美好。由此可知,ACD三项说法正确。
B. 选文主要通过豌豆的不同遭遇和结局,强调生命的价值在于付出和创造价值,而不是装扮环境。
故选B。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这粒豌豆最初有着飞向太阳的伟大梦想,但最终却落到了水沟里。尽管如此,它仍然认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这种自我评价与其实际的成就和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其性格中的妄自尊大和自高自傲的特点。这种性格特点体现在它对自己的过高评价,以及对自身境遇的不切实际的乐观态度上 。
故选C。
(4)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
从选文最后一段“顶楼窗子旁那个小女孩——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她的眼睛发着亮光——正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着”可知,小女孩看到豌豆花时的心情一定很开心,就可以围绕小女孩感叹豌豆花美,自己要茁壮、健康成长进行作答。
例如:谢谢你小豌豆,你长大了我的病也好了,有了你的鼓励才有现在的我,以后我要向你学习,帮助鼓励更多的人。
10.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把蝙蝠的嘴封住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11. B 不好。“反复”一词写出了科学家严谨的工作态度,“终于”一词说明了结论不是轻易得出来的,而是经过反复实验得出来的,突出了实验成果得来不易,去掉后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 C 蝙蝠探路的原理还可以应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解析】10.本题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第①自然段“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他们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了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和第②自然段“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可知,科学家进行了三次实验,三次实验的方式分别是:把蝙蝠的眼睛蒙上、把蝙蝠的耳朵塞上、把蝙蝠的嘴封住;实验结果分别是:铃铛一个没响、铃铛响个不停、铃铛响个不停。
根据第③自然段“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可知,最终的实验结论是: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1.本题考查提问方法及提问能力。
(1)气泡中“反复”和“终于”两个词属于属于作者写作时运用的严谨的科学的词汇,跟文章内容和生活经验无关。
故选B。
在《夜间飞行的秘密》这样的科普叙述性文章中,去掉“反复”和“终于”这两个词,其效果会明显不同,读者无法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也无法感受到科学家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与努力,所以去掉“反复”和“终于”不好。
(2)本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出问题。示例:
A.针对文章内容提出的问题:“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等。
B.针对文章写法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等。
C.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问题:“飞蛾、萤火虫、猫头鹰,它们在夜间活动也是靠超声波吗?”等。
12. 人类依赖自然的时候 人们生活条件的落后 在荒郊野外宿营,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御寒的衣服,更没有舒适的床铺。 13. 望远镜、监控器、电视等 手机、录音机等 14. “纷纷”形容许多的、大量的幻想在现代社会中变成了现实,增强了句子的生动性。 写法 作者引用“忽如一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什么好处? 15.示例1:现代社会交通便利,从漯河到郑州坐高铁只需40多分钟。从北京到上海只要四个多小时。
示例2:微信方便联系,不管对方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能面对面通话,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解析】1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1)结合所给语段句子“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可知“那时”指的是人们依赖自然的的那段时间;结合四个“没有”可知,人们当时生活条件十分落后。
(2)观察所给句子,连用四个“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构成了排比句式,表明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当时落后的时代。仿照例句,运用“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写句子,如:沙漠里没有鸟语,没有花香,没有人烟,也没有水源。
13.本题考查在文章中对特殊含义的词语的理解。
答题时,结合现代科技和生活写出符合特殊含义的词语的意思。“千里眼”指的是是速度很快的,可以看到很远的东西等,例如雷达、电子眼、视频电话等。“顺风耳”就是可以听到很远的声音,例如电话、手机、收音机等。
14.本题考查阅读方法和策略。
(1)读句子“他们的那么多幻想在现代纷纷变成了现实。”可知,句中“纷纷”的意思是一个接一个地,接二连三地。这个词描述了大量的幻想变为现实的情况,通过描述数量众多的例子,展示了幻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实现程度。同时使用“纷纷”这个词使得描述更具有动态感,仿佛看到了众多的幻想像什么具体的事物一样纷纷变为现实。这种形象化的描述方式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2)结合文章内容,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提出问题。如:
内容: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是怎样依赖自然的?
写法:“那时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汽车,也没有飞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1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组织语言表达,如:
信息技术的进步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例如,人脸识别技术和移动支付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生活的便利性。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购物、网上视频聊天等方式,与远方的亲朋好友保持联系,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
16.(1)反问
(2)这就是难为蝴蝶。
(3)这段环境描写形象地描绘了世界笼罩在狂烈风雨之中的景象,恶虐的自然环境与弱小的生命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
(4)蝴蝶会被雨点打湿,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详解】(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 这不是难为蝴蝶吗?”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 。反问的修辞手法是一种用疑问的句式来表达肯定观点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手法通过疑问的形式,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通常隐含在问句之中。反问句的语气通常比一般的陈述句更为强烈,能够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反问句不需要直接回答,而是通过反问的形式来引导读者自己去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从而达到加强语气、激发读者情感、加深读者印象的效果。 在“这不是难为蝴蝶吗?”这个句子中,通过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蝴蝶深切的关爱之情,强调了蝴蝶的柔弱和无辜,以及对它们可能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的担忧。这种修辞手法的使用,不仅有效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也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蝴蝶的同情和保护意愿 。
(2)本题考查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步:有“不”去“不”,没“不”加“不”,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第二步:去除反问语气词和疑问助词,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第三步:问号变句号。把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第四步:把句子整理通顺。
故此题可以改为:这是在为难蝴蝶。
(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营造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及深化主题。 营造氛围环境描写通过细腻刻画自然场景或社会背景,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在《蝴蝶》中,可能通过描绘春天的花海、温暖的阳光或是雨后清新的空气,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氛围,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发生的背景,增强阅读的代入感。推动情节发展环境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舞台,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蝴蝶》中,环境的变化(如季节的更替、天气的突变)可能直接促使主人公采取行动,或是为情节的发展提供契机。例如,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可能让蝴蝶的迁徙路线发生改变,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推动故事向前发展。深化主题 环境描写往往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有助于深化作品的主题。《蝴蝶》中,通过对蝴蝶生存环境的描绘,可能隐喻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自由与束缚等主题。这些象征意义与故事情节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
(4)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如果蝴蝶飞没有及时躲过猛烈的风雨,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翅膀被打湿 :蝴蝶的翅膀会被雨点打湿,导致飞行能力下降;翅膀被折断 :在风雨中,蝴蝶的翅膀甚至可能被折断,使其无法飞行;彩粉被冲刷 :蝴蝶身上的彩粉会被雨水冲刷掉,失去原有的美丽;被风吹走 :蝴蝶可能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甚至被吹到远处;沾上泥污 :蝴蝶可能会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这些后果主要是由于蝴蝶的身体轻盈、柔弱,无法承受风雨的冲击。蝴蝶在自然界中没有固定的避难所,因此面对恶劣天气时显得尤为脆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