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9 12:2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①了解楚汉之争的过程及性质,知道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时空观念)
②知道西汉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③知道文景之治的措施及表现,了解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通过对比秦亡汉兴,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威武平天下,衣锦归故乡,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这是汉高祖刘邦所做的《大风歌》。此诗歌只有区区三句,前两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亦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抒发了刘邦内心表现出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浓郁的惆怅。那在这种惆怅不安的状态下刘邦是如何做的呢,下面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环节二:整体感知
1、先导阅读:西汉如何建立的?为了巩固新生政权,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该政策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
教师指导:本课主要讲述的是西汉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楚汉之争,刘邦最终胜利,建立西汉,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政治清明,社会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成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出现的条件。因此“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三个子目互为因果关系,“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文景之治”是“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环节三:新课教学
(一)目标导学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1、自主学习:
①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曾经并肩作战的友军在秦灭的这一刻起发生了变化,两个人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这个胜利的果实该由谁来享受?
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____________ ,封刘邦为_______。双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开争战,史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西楚霸王、 汉王、 争夺国家统治权、 楚汉之争
②思考:楚汉之战还是农民起义性质的战争么?
答案提示:不是,从战争目的看,楚汉之争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
2、自主学习:【时空观念】结合成语典故,说一说楚汉之争的经过及结果
教师指导:汉元年(公元前207年)十月,刘邦进至灞上(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依据反秦义军的约定,刘邦理应称关中之王。后刘邦宣布废除秦朝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项羽自认为功劳最大,却被刘邦抢先进入关中,于是怒气冲天,率诸侯军4入关。与刘邦会于鸿门,意图消灭刘邦军。刘邦自料力不能敌,于是亲赴鸿门谢罪,示以诚意,并表示归顺,项羽决心动摇,放走了刘邦。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项羽刘邦议和,双方订立和约“中分天下”,划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属汉。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逃至垓下,汉军迅速跟上,将10万楚军包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楚军夜闻四面楚歌,军心瓦解。是夜项羽率800余骑兵趁夜突围南逃,逃至乌江(今长江,位于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镇)时,乌江亭长力劝项羽过江,以图东山再起,项羽却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接着在力杀汉军数百人后,自刎而死。
3、问题探究:【唯物史观】根据材料说一说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项羽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
答案提示:项羽刚愎自用,失民心;刘邦善用人才,得民心。历史再次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
4、自主学习:【时空观念】阅读教材,找出西汉建立的三要素
答案提示:公元前202年、 刘邦(汉高祖)、 长安
教师指导:“汉并天下”有称耀之意,是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
(二)目标导学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自主学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阅读史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汉兴,接秦之敝(破烂),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百姓没有积蓄),自天子不能具醇驷(一种毛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①西汉建立后社会景象如何?
②造成上述景象的原因是什么?
③当时的社会景象决定了统治者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答案提示:残破荒凉; 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战乱; 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王朝。
教师指导:材料解析:汉朝建立之初,由于秦末战乱、楚汉之争,百姓生活艰苦,农民失去土地耕种,大多处于饥荒挨饿的状态,每石米五千钱,以致于到了人吃人的地步,死的人超过一半。到了西汉建立,老百姓家中都没有余粮,天子配不齐驾车用的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军、丞相有的还要乘牛车。由此可以看出汉朝建立之处的萧条景象。
2、自主学习:【史料实证】陆贾认为秦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据此他提出了什么样的治国理念?这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故无为者乃有为也......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陆贾新语》
答案提示:举措太众、刑罚太极;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道家
教师指导:材料解析:最好的道就是无为,任其自然发展。最好的行动就是谨慎而行,不要冲动。不做过多干预,天下能够得到治理。事情越弄得麻烦天下反而越不安定,法律越颁布的多反而做坏事的越多 ,打仗的军队越多反而敌人越多。秦并不是不想治理好天下,然而最后却失去国家,是统治者做了太多的事情,采取了太重的刑罚原因。
3、自主学习:【概念解析】何为“休养生息”
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统治者改以宽刑薄赋,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的政策,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为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汉高祖吸取_______的教训,采取_________政策。
答案提示:巩固政权、 稳定社会局势、 休养生息、 秦朝速亡
4、自主学习:【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归纳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①材料一:夏五月,兵皆罢归家。——《汉书·纪·高帝纪下》
材料二: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汉书·纪·高帝纪下》
答案提示:让士兵还乡务农;将奴婢释放为平民
教师指导:材料一:夏五月, 士卒都复员回家
材料二:百姓中因饥饿自卖为他人奴隶婢女的,都免其奴婢身份而为平民。
②材料一: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汉书·纪·高帝纪下》
答案提示: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赋税(十五税一),减免徭役及兵役
教师指导:材料一:皇上于是颁布法令约束节俭,减轻田租,收取十五分之一的税,根据官薪和政府的开支,向百姓收取赋税。
材料二:爵级在七大夫以下的,都免除本人及家庭的赋税,不服徭役。
以上措施一是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二是通过政策鼓励,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恢复、局势稳定。
自主学习:
①当时西汉还面临什么问题?西汉是如何应对的?有何影响?
答案提示:
②西汉政府为什么要采取和亲的政策?
答案提示:综合国力
教师指导:西汉初期经济衰弱,民生凋零,急需要修养生息。此时的西汉没有实力对付逐渐强大的匈奴,所以采取和亲政策。
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
1、自主学习:【史料实证】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到了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他们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①材料一: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汉书·文帝纪第四》
材料二: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
答案提示: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教师指导:材料一解析: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朕亲自率领天下臣民进行农耕,供应宗庙祭祀的粮食,皇后亲自采桑养蚕,供应祭祀的祭服。
材料二解析: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宝玉石之类的,饥饿时不能食用,寒冷时不能当衣物......所以下令各郡国一定要鼓励人们从事农业活动,多种树,可以得到衣服食物。
②为什么统治者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可从国家和个人角度思考)
答案提示: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政来源。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社会安定。
③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一钱。——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答案提示: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三十税一)。
④夏,四月,大旱,蝗。令诸侯无入贡;弛山泽,减诸服御,损郎吏员;发仓庾以振民;民得卖爵。
——《资治通鉴》
答案提示:积极赈济灾民。
教师指导:夏季,四月,大旱,出现蝗灾。文帝下令:诸侯封国停止向朝廷进贡;取消禁止百姓进入山林川泽的命令;减少御用衣服、车马等诸项开销;裁减专为皇帝服务的郎官人数;打开官府仓库救济百姓;允许百姓出卖爵位。
⑤材料一: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史记·孝文帝本纪》
材料二: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史记·孝文帝本纪》
答案提示: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教师指导:材料一解析:孝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
材料二即系:修建霸陵,都使用陶制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墓冢;就是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
2、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概括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社会经济有何变化?
答案提示:纺织、漆器等有较大发展。(纺织技术水平高超,丝织品种类繁多;漆器造型美观。)
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成为富商大贾;
长安城已初具规模,布局规整;
汉景帝时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
3、自主学习:【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将上列图片放入不同的展馆。(只写图片序号)
答案提示:⑥; ①②③⑤; ④
4、自主学习:观看视频,汉文帝、汉景帝的治国成效如何呢?
答案提示: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问题探究:【唯物史观、历史解释】通过秦汉的墓葬对比,你可以看到其背后统治者什么样的统治作风?对此你有何启示
答案提示:秦始皇陵-赋税沉重、徭役繁重;浪费民力;奢侈浮华。汉文帝霸陵-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勤俭治国。
启示:政府要重视民生,以民为本,实施仁政,节俭戒奢。
6、知识拓展:知识拓展:古代帝王的庙号、谥[shì]号、年号
教师指导:庙号:庙号常用“宗”或“祖”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后续皇帝一般称“宗”
谥号:属表扬的上谥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批评的恶谥有:炀、厉、幽、灵等;属于同情的中谥有:哀、怀、愍、悼等。谥号一般称“某某王”或“某某帝”。
年号:明以前,同一位皇帝往往多次改元,至明清两朝,基本都是一个皇帝使用一个年号,因此常用年号来称呼明清皇帝。
【课堂小结】
由于汉高祖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汉朝的经济逐步的发展起来。经过文帝和景帝时期经济的继续发展,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为后来汉武帝施展宏伟的抱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巩固练习】
1.(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之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2024·安徽·中考真题)西汉建立之初,社会残破不堪,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到了文景时期,“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人口逐渐增加)”。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休养生息 B.尊崇儒术 C.盐铁专卖 D.版图拓展
3.(2023·山西·中考真题)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
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 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
答案提示:AAA
【板书设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