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夜书所见》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人的思乡之情。 - 学习诗中的生字词,会写“促、深”等生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 引导学生借助画面、注释等方式理解古诗,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的秋意和思乡之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的书写。 例如,诗中的“促织”一词,学生可能较难理解。从教材中的注释可知“促织”是蟋蟀的别称。在教学中,可以展示蟋蟀的图片或者播放蟋蟀鸣叫的音频,让学生对这个词有更直观的感受。“夜深篱落一灯明”这句诗描绘的画面较难用语言准确表述,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想象,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在篱笆的角落有一盏灯亮着,那是怎样的一种孤寂和清冷的氛围。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以及这种情感在诗中的表达。 古诗的意境较为抽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诗人通过秋夜的景象来表达思乡之情有一定难度。比如“江上秋风动客情”,学生可能对“客情”的理解比较模糊。这里的“客情”就是诗人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可以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当他们离开家去亲戚家或者外出旅行时的那种思念家人的感觉,从而帮助他们理解诗人的情感。 1. 朗读法 -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从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到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例如,在初读古诗时,教师可以范读,让学生注意字音的长短、高低,以及诗句中的停顿。像“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教师范读时,在“萧萧”“江上”等词后稍作停顿,让学生模仿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 2. 情境教学法 - 创设与古诗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比如在讲解“夜深篱落一灯明”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深秋夜晚,篱笆下一盏孤灯闪烁的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的场景,更好地理解诗句所传达的孤寂之感。 3. 启发式教学法 - 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自主探究诗句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如问学生“为什么诗人看到秋风中的梧叶就动了客情呢?”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和回答。 4. 小组合作学习法 -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理解、意境的感受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例如在探讨“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两句诗时,小组内成员可以互相交流对这两句诗画面的想象,然后推选代表向全班汇报。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字母卡片。 1课时
第1课时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月日 执教: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人的思乡之情。 - 学习诗中的生字词,会写“促、深”等生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 引导学生借助画面、注释等方式理解古诗,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 1. 导入 - 教师通过讲述自己在秋天夜晚的经历来引入课题。“同学们,在秋天的夜晚,当你们听到秋风呼呼地吹着,看到树叶沙沙地落下,你们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诗人在秋夜也有很多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 解释课题:“夜”指夜晚,“书”在这里是书写的意思,“所见”就是所看到的景象。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能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首诗是诗人在夜晚写下他所看到的东西。 1.1 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 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字音和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 检查生字读音。 - 出示生字“促、深、忆、萧、梧、桐、挑、织、篱、落”。 - 指名学生认读,正音。比如“促”是平舌音,“深”是翘舌音,要让学生读准确。 - 采用开火车读、小组赛读等方式巩固生字读音。 - 学习生字字形。 - 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如“促”是左右结构,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足”字;“篱”是上下结构,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离”字。 - 教师示范书写生字,重点强调笔画顺序和书写要点。例如“深”字,三点水要写得窄一些,右边的“罙”字,中间的横要写长。 -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1.2 再读古诗,理解诗句 - 学生再次朗读古诗,要求读通诗句。 - 逐句理解诗句。 - 理解“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 教师提问:“萧萧”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看教材注释,“萧萧”是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 教师描述:在一个秋天的夜晚,风吹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萧萧”的声音,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让学生模仿风吹树叶的声音,感受那种瑟瑟的秋意。) - 教师追问:“客情”指的是什么呢?(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客情”就是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 - 让学生想象诗人站在江边,听到秋风中梧叶的声音,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 理解“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教师提问:“促织”是什么?(学生看注释回答是蟋蟀。) - 教师引导:“挑促织”是什么意思呢?(教师可以简单解释为用细长的东西拨弄蟋蟀。) - 教师描述:在深夜里,诗人看到篱笆下有一盏灯亮着,他就知道有儿童在挑促织。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描述画面。) - 教师追问:诗人看到这样的画面,他的心情会有什么变化呢?(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可能会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更加深了思乡之情。) - 小组合作,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巡视指导。 - 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1.3 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秋意和思乡之情。 - 教师指导朗读。 - 在“萧萧梧叶送寒声”这句中,“萧萧”要读得缓慢、低沉,表现出秋夜的萧瑟;“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要读出诗人情感的波动。 -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两句要读出一种淡淡的回忆和思乡的惆怅。 - 学生分组朗读比赛,比一比哪组读得最有感情。 - 全班齐读,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1.4 拓展延伸 - 让学生回忆自己读过的其他描写秋天的古诗,如杜牧的《山行》。 - 教师简单介绍叶绍翁的生平及其他诗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 引导学生说说在现代生活中,当人们远离家乡时,会通过哪些方式表达思乡之情。(如打电话、视频聊天、写信等,让学生对比古代诗人,感受时代的不同。) 1.5 课堂小结 -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古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以及学习古诗的收获。 - 强调古诗的魅力,鼓励学生多读古诗,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2. 课堂练习 2.1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促织(cù zù)(答案:cù) - 篱落(lí nǐ)(答案:lí) 2.2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 萧萧:(答案: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 客情:(答案: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 2.3 填空。 - 《夜书所见》的作者是( )代的( ),诗中描写的季节是( ),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答案:宋、叶绍翁、秋季、思乡) 3. 作业布置 3.1 背诵并默写古诗。 3.2 画一幅与《夜书所见》有关的画,表现出诗中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