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 古诗三首山行》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山行》,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径”“斜”“坐”“霜叶”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感受诗歌的意境。 (2)借助注释、插图以及教师的讲解,学会理解古诗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对秋天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描绘的深秋山林景色。 (1.1)例如,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重点理解“石径斜”描绘出了山路的蜿蜒曲折,“白云生处”给人一种高远、清幽的感觉。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这种宁静而幽远的秋山景色。 (2)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1)如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体会诗人对枫叶的喜爱,这种喜爱之情背后是对秋天独特景色的赞美。 (1)体会诗中的意境,尤其是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通过有限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去想象出诗中的画面。 (1.1)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没有太多亲身感受深秋山林景色的机会,像诗中所描绘的“白云生处有人家”这种高远、清幽的意境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要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构建起画面感。 (2)理解诗句中一些字词的深层含义,如“坐”在这里是“因为”的意思,而不是“坐下”的常规含义。 (2.1)学生在日常的语言环境中对“坐”的理解较为单一,在古诗中这种特殊用法需要教师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比如可以说“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和“但坐观罗敷”中的“坐”意思相同,都是“因为”的意思,再通过解释整句诗的意思让学生明白这样理解的合理性。 1. 朗读法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指名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读音、节奏进行指导。例如,“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强调“斜”的古音读法,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 2. 情境教学法 (1)利用多媒体展示深秋山林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与古诗内容相符的情境。 (2)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根据教师的描述想象自己置身于诗中的场景,如“想象你正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径向上走,远处的山上有几缕白云,白云下面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而你的眼前是一片火红的枫林”,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 3. 讲授法 (1)对古诗中的生字词、诗句含义以及诗人的创作背景等进行讲解。 (2)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比如在讲解“霜叶红于二月花”时,可以先问学生二月的花是什么样的(颜色鲜艳、充满生机),再让学生对比想象经霜后的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从而体会枫叶的艳丽。 4. 小组合作法 (1)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诗句的含义、诗人的情感等问题。 (2)小组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让小组讨论“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诗中“生”字换成“深”字好不好,为什么。每个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汇总形成小组意见进行汇报。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字母卡片。 1课时
第1课时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 月 日 执教: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山行》,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径”“斜”“坐”“霜叶”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感受诗歌的意境。 (2)借助注释、插图以及教师的讲解,学会理解古诗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对秋天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 导入新课 (1)展示秋天的景色图片,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秋天的特点,如树叶变黄、变红,天气变凉等。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山行》,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诗人杜牧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吧。” 2. 知识讲解 (1)介绍诗人杜牧。 (1.1)教师简单介绍杜牧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等。“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他的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他非常擅长写景抒情,今天我们要学的《山行》就是他写景诗中的佳作。” (2)讲解生字词。 (2.1)出示古诗,让学生圈出生字词。如“径”(jìng),解释为小路;“斜”(xiá),古音读xiá,这里形容山路蜿蜒曲折;“坐”(zuò),在这里是“因为”的意思;“霜叶”,经霜后的枫叶。 (3.1)通过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等方式让学生认读生字词,加强记忆。 (3)讲解诗句含义。 (3.1)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教师讲解:“远远地登上深秋时节的山,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同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山路的曲折和山上人家的清幽。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师讲解:“我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傍晚时分那枫树林的景色,经霜后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并提问学生:“诗人为什么喜爱枫林晚的景色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 朗读训练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读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问题。 (2.1)重点指导“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白云/生处/有人家(ji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朗读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要求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和诗人的情感。 4. 感悟意境与情感 (1)再次展示深秋山林的图片,结合诗句,引导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 (1.1)教师提问:“同学们,看着这些图片,再想想诗句,你们能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情吗?” (2.1)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 (2.2)教师总结:“诗人在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深秋山林图,从他停下车来欣赏枫林晚的景色,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秋天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小组合作讨论。 (3.1)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诗中的哪些地方体现了秋天的特点?诗人是如何通过描写这些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3.2)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 (4)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加深学生对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5. 课堂练习 (1)填空题。 (1.1)《山行》的作者是( )代诗人( )。 答案:唐、杜牧。 (1.2)“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读音为( ),意思是( )。 答案:xiá,形容山路蜿蜒曲折。 (2)选择题。 (2.1)“停车坐爱枫林晚”中“坐”的意思是( )。 A. 坐下 B. 因为 C. 座位 答案:B。 (2.2)诗中描写的季节是( )。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答案:C。 (3)简答题。 (3.1)请简要描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所描绘的画面。 答案:远远地登上深秋时节的山,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面给人一种高远、清幽、宁静的感觉,山路的蜿蜒和白云深处的人家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秋山图。 6. 课堂总结 (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1.1)“今天我们学习了杜牧的《山行》,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生字词,理解了诗句的含义,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美,还体会到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继续背诵这首古诗,并且把它分享给身边的人。” (2)布置作业。 (2.1)背诵并默写古诗《山行》。 (2.2)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山行》这首古诗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掌握。朗读法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美,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诗中的意境,讲授法和小组合作法使学生对诗句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对“坐”字的特殊含义理解还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同时,在引导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时,可以让学生更多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描述,这样可以使他们的理解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