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普通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09 20:54:23

文档简介

10《游褒禅山记》学案
编写:毛亚军 校对:张大伟
【学习目标】
1.掌握"极"、"观"、"求"、"其"“道”、 “所以”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2.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3.学习本文“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知识链接】
1.文体介绍
游记,古代散文一种,它是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2. 走进作者: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政治上主张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文学上也是革新派,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作品今存《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预习检测】
1、给加粗字正音:
褒( )禅山 华( )山 庐冢( )仆( )碑
有穴( )窈( )然 怠( ) 咎( )
好( )游 无物以相( )之 何可胜( )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 )
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及意义:
①始舍于于其址
②有泉侧出  
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
⑤火尚足以明也
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愈奇  
⑦常在于险远
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⑨名之曰褒禅
⑩ 而莫能名者
3、找出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一词多义

①有碑仆道
②何可胜道也哉
③传道受业
④策之不以其道

①不得极夫游之乐
② 往往有得

①夷以近
②今操芟夷大难 (《赤壁之战》)
③南抚夷越 (《隆中对》)

①无物以相之 读xiàng
②操虽托名汉相 《赤壁之战》)
观:
①古之人观于天地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③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④大王见臣列观
⑤坐井观天
5、指出下列句子属何文言特殊句式
①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②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
③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
【课文研习】
1、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2、具体分析志、力、物之间的关系。
3、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课后巩固】
1. 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中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
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
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
的志向。
2.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山的南面)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B.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情享受)
C. 其孰能讥之乎(他们)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D.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为)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你的)
3. 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人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B. “力不足”或“无物以相之”,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同样是困难
的。
C. “有志矣”,而且“力足以至”,却“不能至”,这对于自己来说,是会感到“有
悔”的。
D. “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
“可以无悔矣”。
4. 翻译句子:
①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课文拓展】
《游褒禅山记》素材在作文中的运用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所写的一篇著名的游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散文。游记一般是记作者游览参观某地的所见所闻,以记叙山川景物为主,但这篇散文却是以游山为喻,告诉我们一些深刻的哲理。我们要抓住这些哲理进行挖掘素材并应用到相关写作中。
  素材一:
  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而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
  1、志当存高远
2、尽志无悔
3、要成就一番事业,要有百 ( http: / / www.21cnjy.com )折不挠的精神等
  素材二: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
 1、凡事要深思慎取
2、不能以讹传讹
3、对待文化遗立要有严谨的态度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素材三:
  在游山途中因轻信随从,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能一睹为快,王安石懊悔不已,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生活中,只有远大的志向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个人能力和外物的帮助。
  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
  1、人要善假于物
  2、立志、蓄力、借物是做事成功的三要素
  3、善假于物,但不依赖于物等10《游褒禅山记》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极"、"观"、"求"、"其"“道”、 “所以”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
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两种形式。
2.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3学习本文“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知识链接】
1.文体介绍
游记,古代散文一种,它是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2. 走进作者: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政治上主张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文学上也是革新派,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作品今存《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预习检测】
1、给加粗字正音:
褒(bāo)禅山 华(huá)山 庐冢(zhǒng) 有穴(xué)窈(yǎo)然
怠(dài) 咎(jiù) 好(hào)游 仆(pū)碑
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
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及意义:
①始舍于于其址 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②有泉侧出  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
⑤火尚足以明也 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⑦常在于险远 形容词作名词,.险阻僻远的地方。
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弄错,使… 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⑨名之曰褒禅 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
⑩而莫能名者 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
3、找出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一词多义

①有碑仆道 道路
②何可胜道也哉 说、讲
③传道受业 道理
④策之不以其道 正确的方法

①不得极夫游之乐 能够
②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

①夷坦
②今操芟夷大难 (《赤壁之战》) 铲平、削平
③南抚夷越 (《隆中对》) 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

①无物以相之 读xiàng 帮助、辅佐
②操虽托名汉相 《赤壁之战》) 宰相、丞相
观:
1、古之人观于天地 观察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景象
3、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景象 4、大王见臣列观 一般的台观即章台
5、坐井观天 观看
5、指出下列句子属何文言特殊句式
①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这就是……的缘故。)
②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③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省略句,随(之)以怠)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又以(之)悲夫古书)
【课文研习】
1、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答案: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2、具体分析志、力、物之间的关系。
明确:王安石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3、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明确: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课后巩固】
1. 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中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
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
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
的志向。
[答案]:D(属于“无中生有”)
2.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山的南面)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B、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情享受)
C、其孰能讥之乎(他们)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D、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为)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你的)
[答案]:C。解析:第一个“其”译为“难道”,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
3. 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人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B. “力不足”或“无物以相之”,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同样是困难
的。
C. “有志矣”,而且“力足以至”,却“不能至”,这对于自己来说,是会感到“有
悔”的。
D. “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
“可以无悔矣”。
[答案]:C(这里讲的是没有“志”而仅有力与物的情况。
4. 翻译句子:
①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取舍的原因了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
【课文拓展】
《游褒禅山记》素材在作文中的运用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所写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篇著名的游记散文。游记一般是记作者游览参观某地的所见所闻,以记叙山川景物为主,但这篇散文却是以游山为喻,告诉我们一些深刻的哲理。我们要抓住这些哲理进行挖掘素材并应用到相关写作中。
  素材一:
  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而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
1、志当存高远
2、尽志无悔
3、要成就一番事业,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 http: / / www.21cnjy.com )等
  素材二: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
1、凡事要深思慎取
2、不能以讹传讹
3、对待文化遗立要有严谨的态度等
  素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
  在游山途中因轻信随从,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能一睹为快,王安石懊悔不已,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生活中,只有远大的志向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个人能力和外物的帮助。
  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
  1、人要善假于物
  2、立志、蓄力、借物是做事成功的三要素
  3、善假于物,但不依赖于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