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早晨、穿戴”等21个词语。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团结友爱。 -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孩子们的幸福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小学的情感。 - 体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激发学生向往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 会认、会写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团结友爱。 例如,在讲解“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这部分内容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可爱”这个关键词,通过朗读感受学校的美好,从而体会到边疆孩子们在这样的学校里学习是幸福的。同时,对“古老的铜钟”“大青树”“凤尾竹”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事物的描写,也体现了民族小学的独特之处,这也是理解各民族儿童团结友爱氛围的重要方面。 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深刻理解在多民族环境下的团结友爱以及这种氛围所蕴含的意义。比如在文中“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这一描写,要让学生从各民族学生不同的服饰却能和谐共处中体会到民族团结的内涵,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1. 朗读法 -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团结友爱。例如,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讲解课文时,指名学生朗读重点段落,其他学生思考问题;在体会各民族儿童团结友爱的情感时,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这种情感。 2. 情境教学法 - 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讲解各民族学生的不同服饰时,可以通过展示各民族服饰的图片,创设一个民族服饰展示会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民族服饰的绚丽多彩,从而理解“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这句话的含义。 3. 讨论法 - 组织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例如,在探讨“大青树下的小学有哪些特别之处”这个问题时,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可以进行补充。通过讨论,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字母卡片。 1课时
第1课时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月日 执教: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早晨、穿戴”等21个词语。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团结友爱。 -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孩子们的幸福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小学的情感。 - 体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激发学生向往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 1. 导入新课 1.1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同时展示一些各民族的图片(如蒙古族的蒙古包、维吾尔族的舞蹈、藏族的布达拉宫等),提问学生:“同学们,从歌曲和图片中你们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 1.2 接着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所位于边疆的小学,去看看那里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读音。 2.2 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如“坪坝(bà)、傣(dǎi)族、阿昌(chāng)族、德昂(áng)族”等,对容易读错的字进行重点强调。 - 开火车读词语,如“早晨、穿戴、鲜艳、服装、打扮、敬爱、国旗、敬礼、安静、树枝、好奇、招引、古老、粗壮、影子、洁白、摇晃”等,加深学生对词语的记忆。 2.3 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读完后,请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个关键信息,概括出课文描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里各民族孩子的学习生活。 3.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3.1 学习第1自然段 - 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这一描写,让学生体会到这所小学的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点明了这是一所多民族的小学。 - 提问学生:“从‘从……从……从……’这样的句式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大家汇聚到这所小学,体现了学校的多元性。 - 教师再引导学生想象各民族孩子走在小路上的情景,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孩子们的欢快。 3.2 学习第2自然段 - 让学生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学校的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 - 学生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古老的铜钟、大青树、凤尾竹”等事物。然后提问:“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感觉?”引导学生体会到学校的美丽和宁静。 -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这句话,让学生思考“可爱”体现在哪里。通过前面描写的不同民族的孩子、美丽的校园环境等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这所小学的可爱之处。 - 让学生带着喜爱的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3.3 学习第3自然段 - 指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孩子们在学校里做什么? -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一描写,让学生体会到各民族孩子在同一间教室里共同学习的和谐场景。 - 提问学生:“从‘那声音真好听!’这句话中,你能想象出孩子们是怎样读课文的吗?”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如声音整齐、响亮、充满感情等。 -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理解“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句话,通过与孩子们读书声音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孩子们读书的认真,连窗外的动植物都被吸引了。 -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一自然段,分别扮演不同民族的孩子、老师以及旁白,感受课堂的氛围。 3.4 学习第4自然段 - 让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描写了下课后孩子们的哪些活动? - 学生默读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等活动。然后提问:“从这些活动中,你能看出各民族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回答出各民族孩子之间关系亲密、团结友爱。 -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这句话,通过小动物也被吸引来看热闹,侧面烘托出孩子们活动的有趣和欢快。 - 让学生带着欢快的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4. 总结全文,体会情感 4.1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思考:大青树下的小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教师引导学生从学校的环境、各民族孩子的团结友爱、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总结。 4.2 提问学生:“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描写,如对学校的喜爱、对各民族孩子团结友爱的赞美等方面体会作者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4.3 教师总结:“这所大青树下的小学,因为有来自不同民族的孩子,他们在这里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充满了团结友爱,所以它是一所非常特别、非常可爱的小学。我们也要像这些孩子一样,热爱自己的学校,与同学们团结友爱。” 5. 拓展延伸 5.1 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其他民族的特色文化(如民族节日、民族美食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促进民族团结意识的培养。 5.2 教师布置作业:“同学们,课后请你们画一幅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画,或者写一篇小短文介绍你理想中的多民族小学。” 6. 课堂练习 6.1 看拼音,写词语。 - zǎo chén(早晨) chuān dài(穿戴) xiān yàn(鲜艳) fú zhuāng(服装) - dǎ bàn(打扮) jìng ài(敬爱) guó qí(国旗) jìng lǐ(敬礼) - 答案:早晨、穿戴、鲜艳、服装、打扮、敬爱、国旗、敬礼。 6.2 比一比,再组词。 - 坪(坪坝) 评(评价) - 汉(汉族) 汗(汗水) - 服(服装) 报(报纸) - 答案:坪坝、评价;汉族、汗水;服装、报纸。 6.3 按要求写句子。 - 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改为“被”字句) - 学校被那鲜艳的服装打扮得绚丽多彩。 -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仿写句子) - 示例:我向在花丛中飞舞的蝴蝶问好,向辛勤的蜜蜂点头,向美丽的花朵微笑。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民族儿童团结友爱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刻,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对比阅读或者拓展资料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在课堂练习环节,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