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乃斯的马》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和其独特的写作风格。
能力目标:根据特定情景,把握词句的深刻含义和语言的感彩。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马的形象中所倾注的强烈的情感底蕴和对不受羁绊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2、学情分析
在小学,在初中,在其他的地方学生见到过描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马的诗文。韩愈的《马说》、臧克家的《老马》,还有关羽的赤兔马、项羽的乌骓马、秦琼的黄骠马,有天马行空、马踏飞燕、龙马精神等等。我们来学习当代散文家周涛写作的《巩乃斯的马》。看看在这位生活在新疆的作家笔下的马与其它马的不同之处。马的狂奔与人的情感的宣泄合拍,生命的强力冲动抗拒着当时阴暗低沉的社会生活气候。在压抑痛苦的环境中,马奔使作者重温到人生自由的快乐。了解了这层含义,就不难理解作者何以把观察马作为一种艺术享受了。作者从马的形象中找到了人的精神,在普通压抑的年代里隐秘而不屈地保持了个人的真诚感受,始终与精神麻木相对抗。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作者的基本情况和其独特的写作风格;,文章词句在特定情景中的深刻含义和语言的感彩。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马的形象中所倾注的强烈的情感底蕴和对不受羁绊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巩乃斯”在蒙语中是什么意思?给你一种什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的感觉?读了课文和阅读材料之后,你最喜欢的动物是哪一种?PK一下的话,你觉得什么动物最好?为什么作者偏爱马而贬低牛、骆驼、毛驴?其实作者也爱麻雀,所以才会写《隔窗看雀》,但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浓墨重彩地写马,显然不是除了马其他动物都不好,而是想拿马说事儿,在诗歌鉴赏里面,这叫托物言志。作者到底想用这篇文章表达什么呢?
二、阅读指导整体感知
1.我们先来看看巩乃斯的风光——多美的风光 ( http: / / www.21cnjy.com )!周涛这小子,当年被上帝随手一扔就扔到了天堂,他还抱怨什么呀?是因为巩乃斯生活太艰苦了吗?是因为背景材料里所说的“春耕秋收,上山伐木,盖粮仓、打砖坯,自己酿酒、种菜、喂猪,严冬宿马厩”这样的生活?
明确;作者的痛苦不是由于劳动的艰苦,而是由于精神的压抑。政治气候如何不正常。
2.“我”为什么会到巩乃斯去?
一开始是想让知识青年去改造农村,后来是要让农民来改造知识青年。主动被动的地位互换了。
3.再看看文革时期的口号:
学生从这些口号中发现了浮夸、暴力、愚昧、狂热、狭隘、霸权……
4.这样的时代环境,人人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危。儿子会揭发老子,妻子会出卖丈夫,只求保全性命。一不小心说错一句话,就可能招来灭顶之灾。周涛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如何能够不压抑?
5. 对学者林贤治的一段话边读边讲,学生深表赞同。理解到位。再看巴金在作品中对自己在文革期间的回忆和反省——
明确;巴金十分真诚。他坦言自己为了生存也曾说假话。在一个不正常的时代,人要想活下去,必须将自己也变得不正常。否则就只有死路一条。
6. 周涛后来的醒悟和改变源于自己真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体验和经历。一个时代、一种生活、一种思想、一条路线,你如果不曾亲身经历,活在其中,你就无法确知它是真理还是谬误。走过了,才能明白。当一种思想对人民进行奴役,它就不可能是真理。 周涛活在这样的时代里,当然会感到压抑。我们来看他如何在这篇文章中表现他的深刻体验与强烈呼唤。
三、知识梳理精读品析
1.全文所有的段落都在写巩乃斯的马吗?哪些地方不是?
明确;1-3段在写普遍意义的“马”,写自己对“马”的偏爱。从而引出中间的巩乃斯的马,最后三段写的中国的马。
2.写普遍意义的“马”的第一部分,为了引出巩乃斯的马,作者先写了哪些动物?
(1)“非马”牛、骆驼、毛驴
(2)“役马”诗人笔下的“老马”和盐车下面的骏马。
(3) “劣马” 运输工具,为人们出苦力,做力气活儿。
3.非马、役马、劣马,我们来分别看看作者笔下的这些动物,都有什么样的特点。(1)过分压抑个体生命的自我,过分强调牺牲与奉献。
(2)为了适应一个丑陋畸形的时代,他们将自己扭曲变形为丑陋畸形的怪胎,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悲哀。
(3)从肉体到精神成了俘虏,成了仆役和帮凶。
4.所以作者在这些形象面前,他常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悲哀和怜悯。然而他同时也对诗人笔下的“老马”和盐车下的骏马感到可悲,又是为什么呢?有什么不同呢?“那不是它的错”,是因为土壤的问题,它生活的环境决定了它。
由此可见,作者对马,无论是役马还是劣马,那种包容和偏爱,是显而易见的。
四、研读探究思考练习
1.作者为役马感到可悲,但并不意味 ( http: / / www.21cnjy.com )着作者否定劳动。正如作者自己也不会被强度的体力劳动打击他对生活的热爱一样,他反对的,只是对天性的压抑和对尊严的践踏。我们并不是反对劳动,而是反对违背天性的劳动;我们也不是不愿意劳动,而是不愿意在得不到尊重的环境下劳动。所以,“我”才会和一个“长着古希腊人脸型”的朋友一起,策划并实施了一次自由的出逃。
(1)他们在过程中收获了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啊?
(2)除了收获这种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他们还有什么样的疯狂举动?
(3)马的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2. 马是非常有灵性的动物。作者不仅写了骑着“匹马”一骑绝尘,一扫阴霾,接下来还写了他喜欢看“群马”。我们来看作者如何描绘群马。
(1)在马群中,作者挑选了谁作为画面的主角?
(2)种公马有什么特征?作者从种公马联想到了人类社会的结构和秩序。种公马的地位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确立起来的?
(3)在作者生活的环境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看文中作者怎么说?
3.战场上的马也是会大展雄风的。马的和平不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为马没有斗争的武器,而是因为它的气质高贵。带给作者最强烈的震撼的画面不是匹马,也不是群马,而是夏日暴雨中的场面。
(1)这一场面,作者用哪两个字来概括呢?
(2)找出你觉得能够表现“力”与“美”的几处描写,说说你的感受。
(3)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万马奔腾的场面?
4.正如恩格斯说的,“哪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话列宁和毛泽东都引用过。同样地,哪里有压抑,哪里就有放纵;哪里有积郁,哪里就有爆发。所以前面写到醉酒的青年哈萨克在群犬的追逐中纵马狂奔,东倒西歪地鞭打猛犬”,也是一种积郁已久的生命力的爆发。除此之外,作者写这万马奔腾的场面,还有什么意图呢?
5. 当时的时代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我们可以用龚自珍的一句诗来形容:“万马齐喑穷可哀”——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作者写万马奔腾的壮阔 ( http: / / www.21cnjy.com )场面,正是为了让我们看见一种与当时的时代完全不同的景象。这是一个正常的时代应该拥有的景象:万马奔腾,万千气象。这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
2.作者说完巩乃斯的马,意犹未尽地继续说“中国的马”。看文章最后一部分:“中国的马”。在这一部分里,作者写了中国的马的哪几种作用或价值?
3. 黄昏时刻,当房星出现在东方地平线的时候,也就是春天到来的标志。有没有留意到周涛写作本文的时间?1984年发生了什么大事?
4.作者为什么要在1984年回忆1970年的事情?
明确:一个是万马齐喑的时代,一个是万马 ( http: / / www.21cnjy.com )奔腾的时代。马,始终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时代。所以周涛写作本文。他告诉我们,一个时代里面的“马”是什么样子,不是“马”的责任,是时代的责任。所以,周涛写马,并非因为他真的只是偏爱马这种动物,而是要拿马说事,有所寄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