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国,这个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在近代却被西方列强欺压蹂躏。伴随着列强入侵的一步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并发展。一批民族企业建立起来。与此同时,曾被认为是“奇技淫巧”的各项发明,如火车、电话、电报等,也纷纷涌入中国。
近代中国企业曾经历了怎样的风雨?火车、电话、电报等交通通信工具,又是如何改变了近代中国人的生活的?今天,就让我们回望历史,亲自去找寻答案。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二)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
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表现: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甲午战败后,他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创办大生纱厂,获利颇丰。除纱厂外,张謇还创办了垦牧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等产业。他把挣来的钱用于兴办文化和公益事业, 创立了学校、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医院、公园和剧场等机构,有些在国内还是首创的,如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就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张謇为什么要弃官设厂?为什么能在此时建厂?提出了什么样的口号?
(1)弃官设厂原因:甲午战败,民族矛盾加剧,想通过自身创办工厂的实业使中国强大富强起来。
(2)此时建厂原因:《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3)口号:“实业救国”。
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
材料一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不久,孙中山等人就拟订了一系列“开放门户”“振兴实业”的政策……袁世凯在社会大潮流的推动下,上台后也明确宣布“民国成立、宜以实业为先务”。
——罗红希《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研究》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内
(三)“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帝国主义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外
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
材料二 各参战国无暇顾及中国,中国的市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战争影响,各国对食品和原料的需求显著增加,而中国作为初级产品的主要供应者就处在有利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以1903—1908年开设的厂矿最多,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为21.1家。而在大战期间,1913—1915 年,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有41.3家,1916—1919年则达到了每年124.6家。1913年工业投资额为4 988万元,1920年达到15 522万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四)再度受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荣氏兄弟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
(五)近代著名的民族企业家
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建立起以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主的庞大家族企业。九一八事变后,北方面粉市场被日本侵占,日本的棉纱也在华大量倾销,荣氏企业陷入困境。当它历经艰险渡过难关后不久,又遭到日本侵华战火的洗劫,企业遭受重创,荣宗敬忧愤而死。抗战胜利后,荣氏企业虽然有所恢复,但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再次使它陷入生存危机。
你能以荣氏企业为例,说说近代民族工业兴衰的社会原因吗?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有所恢复,但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使中国民族工业又走向了衰落。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
(六)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
(一)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
影响: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0世纪30年代,我国迫切需要在钱塘江上修建一座大桥,连接浙赣铁路与沪杭铁路,打通南北铁路干线。当时,国内的跨江大桥基本都是由外国人设计建造的。曾留学美国,后来回国任教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接受了造桥任务。他带领工程团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终于在1937年建成了钱塘江大桥。这是当时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
1.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
2.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3.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4.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
20世纪20年代,旗袍吸收欧美服装讲求适体和曲线美的优点,款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收紧腰身。……袖子越改越短……领子由高领至低领,越低越时髦,甚至出现无领旗袍。这种经过改良的旗袍,充分体现了女子的曲线美,在上海出现后,很快便流行全国。
旗袍在全国的迅速流行说明了什么?
人们的服饰日益开放。
◎上海南京路上的行人
材料说明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社会生活的变化不平衡。
然而,即使在1941年,仍旧可以在三四小时内从外滩中段跑到一点也没有改变的农村地区。……传统的中国绵亘不断,差不多伸展到外国租界的边缘为止。在乡村,人们看不到上海影响的任何迹象。
——[美]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
(三)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不平衡
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
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
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
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
新旧并呈
多元发展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社会生
活的变化
代表人物
张謇:大生纱厂
荣氏兄弟:纺织业、面粉业
发展阶段
洋务运动至清朝末年:萌芽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短暂的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再度受挫
发展特点:总体来说比较落后
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
社会习俗的变化
特征:新旧并呈、多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