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9 13:2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是 。
旧石器时代的定义、代表性遗址(至少2个)。
新石器时代的定义、生产生活状况(至少2点)。
用两个词概括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建立中国最早奴隶制国家。启继位, 代替禅让制。
写出商朝的国家管理制度。
写出西周宗法制的定义、核心、等级结构。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作用。
井田制盛行于哪一时期?它属于哪种土地所有制?
1.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默写巩固
第二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课标要求(重难点):
1.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3.通过孟子、荀子和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春秋
因孔子记录这一阶段历史的同名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
因西汉末年刘向的《战国策》开始作为时代名称
BC476
BC256
BC475
BC770
平王东迁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秦灭东周
BC221
统一六国
周敬
王卒
东周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纷争中有统一)
Q1:与西周时期相比,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动?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1.周王室衰微,“天下共主”地位丧失;诸侯纷争(表现?);权力下移
2.诸侯国数量急剧减少
3.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壮大,与中原政权交战
“春秋五霸”
齐桓晋文楚庄王,其余两霸有争议:阖闾勾践为一说,宋襄秦穆是二公。
“战国七雄”
齐秦楚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到中间。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纷争中有统一)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Q2:这些政治形势的变动对当时的政治秩序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政治秩序: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崩溃;但客观上实现了局部统一。
民族关系: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乐毅改革
邹忌改革
吴起变法
商鞅变法
胡服骑射改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潮 流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动荡中有秩序)
Q3:结合课本,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成为潮流的背景(客观+主观)?
Q4:经济发展和变法运动有何关系?
Q5:该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经济发展 (生产力提高)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1.农业进步:铁制农具、牛耕技术、水利灌溉工程
2.手工业分工细密
3.商业繁荣:货币流通、中心城市、工商业主
井田制瓦解,奴隶主贵族没落;
土地私有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各国纷纷进行变法运动,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
决 定
决 定
三、百家争鸣(争鸣中有共鸣)
Q6:结合P13第一、二两段,列举“社会大变革”的具体内容?
社会存在(社会背景) 经 济 政 治 阶 级 文 化
社会意识 百家争鸣 铁犁牛耕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礼崩乐坏,传统政治秩序被破坏;
统治者出于争霸战争需要,礼贤下士
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级崛起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决 定
既是应变,
也是变革!
Q7:春秋后期的孔子和老子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孔子 政治主张 教育、文化贡献
仁(核心)→伦理:仁者爱人→政治:“为政以德”(德治)
礼→伦理:等级秩序→政治:恢复西周礼乐制度,有所改良。
“有教无类”、私学(意义?)
晚年整理《诗》《书》《礼》《易》《春秋》(贡献?)
老子 政治主张 哲学思想
无为而治,反对制度束缚
小国寡民
世界本原:“道”(天地法则、客观规律)
朴素唯物史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朴素辩证法:事物相互依存、转化,对立统一(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三、百家争鸣(争鸣中有共鸣)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战国时期
学派 代表人物 政治主张
儒家
道家
阴阳家
墨家
法家
孟子→
荀子→
庄子
邹衍
墨子
韩非
人性善→仁政
人性恶→隆礼重法(礼法并用)
逍遥自由
“相生相胜”理论
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以法治国、控制臣民、中央集权
Q8:哪家的主张更符合战国时期的时代需求,为什么?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有何意义?
三、百家争鸣(争鸣中有共鸣)
第二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Q1:什么是华夏?
Q2: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如何?有何影响?
Q3:“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这一时期,华夏族与夷狄各部之间的通婚现象相当普遍。例如,晋献公就曾娶过三个戎族的女子,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他的母亲就是戎族人……后来他自己还娶了狄族的女子为妻。由于华夏族与夷狄已经杂居在一起,所以这种异族之间的通婚在一般百姓当中也会是经常出现的。”
——许兆昌《夏商周简史》
井田制崩溃,奴隶主贵族衰落;
土地私有化,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私田开拓;公田不治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动荡中有秩序)
战国时期,社会充满了新与旧的矛盾。……出于社会转型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变法成为潮流。各国变法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土地私有、推行县制和什伍连坐等措施集列国变法之长,使秦国国富兵强,为建立大一统国家奠定了基础。
——《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
学习要点3“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变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动荡中有秩序)
目的 领域 措施 影响
富国 经济 社会
强兵 军事
君主集权 政治
评价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除井田,授田于民
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
奖励军功,限制贵族
推行县制,君主任免
什伍连坐,互相纠察
打破世卿世禄制,君主专制
农民积极性,农业发展
确立土地私有
扩大赋、役来源
中央集权
加强控制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动荡中有秩序)
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最……,最……,最……。使秦国_______,为秦______中国奠定了基础。
“什伍”是古代户籍与军队的编制。户籍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军队以五人为伍,二伍为什。商鞅在秦国变法,始创什伍连坐之法,什伍之中,一家有罪,其余各家均应告发,否则将连同惩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