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创造宣言 导学案(学生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创造宣言 导学案(学生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9 15:1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1课 创造宣言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的观点。 2.分析材料与观点间的相互联系。 3.掌握论证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4.思考人的价值,增进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 3.学习论证方法,体会其在论证中的作用。 4. 品味本文准确、严密的语言,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
活动一:识记字词
1. 正音正字
樵夫( ) 豢养( ) 陡然( ) 烟囱( ) 繁殖( )
灌溉( ) 崇拜( ) 伤痕( ) 中伤( ) 鲁钝( )
玄奘( ) 懦夫( ) 塑像( ) 遁词( ) 屋檐( ) 自暴自弃( ) 哑口无言( ) 走投无路( )
2. 释义
中伤:
遁词:
鲁钝:
豢养:
画龙点睛:
哑口无言:
自暴自弃:
走投无路:
众叛亲离:
活动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 家和 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活动三:感知内容。
1. 你觉得本文作者的出发点和写作意图是什么?
2.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属于什么文体?
3. 文章标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4.文章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5.梳理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4段):
第二部分(5-12段):
第三部分(13、14):
第四部分(15、16):
1. 开头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2.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3.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4.针对五种借口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5. 作者用东山樵夫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6.写东山樵夫的故事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7.最后一段引用罗丹的话有什么作用?
8. 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2)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3)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8. 写作借鉴:
1.举例论证,兼用排比。
2.有驳有立,思路清晰。
3.叙议结合,论点明确。
驳论文
议论文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驳论性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的文章。
驳论文的特点是 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
批驳错误论点的方法有三种:1.驳论点2.驳论据3.驳论证。归根结底是为了驳论点。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塑像(sù) 遁词(xún) 玄奘(zàng)
B.曾参(shēn) 鲁钝(chún) 崇拜(chóng)
C.监牢(jiān) 遭遇(zāo) 喑哑(yā)
D.懒惰(duò) 豢养(huàn) 中伤(zhò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经历这次劫难后,一度辉煌无比的他竟然一时间走头无路。
B.须放开时,挥豪泼墨,写意人生,激扬文字,随意天然,不拘小节。
C.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
D.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钢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要不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是不会低头去求人的。
B.将军忍不住发了火,他对自己终于自暴自弃了。
C.瀑布是江河走投无路时创造的奇迹。
D.文章的结尾常常是全文的收结语,是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所以常常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生路是要勇气造出来、走出来、探出来的。
B.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
C.陶行知之所以发出创造宣言的原因,是很多人缺乏创造精神,以种种理由推脱,说自己不能创造。
D.通过学习《创造宣言》,使我们树立了“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的理念。
5.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 。 , , 。 。 ,只不过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
①迎难而退、明哲保身固然是一种智慧与生活态度
②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与挫折
③知难而进、努力向前更是一种执着和人生哲学
④很多人从表面看来你可能很羡慕他,但人人都有自己的苦恼
⑤有人说,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都要经历才够完美
⑥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活着就是一种态度
A.⑤②①③⑥④ B.②①⑥③⑤④ C.⑥②①③⑤④ D.①③⑤⑥④②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B.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采用了反驳论点的方法展开全文。
C.课文列举了大量翔实的论据,构成了富有气势的排比段,使文章激情澎湃。
D.课文采用以记叙为主,叙议结合的方式,极富感召力。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
B.《谈创造性思维》的作者是罗迦·费·因格
C.《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顾颉刚,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作家。
D.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常用的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8.信息时代,网络阅读对青少年影响很大。网络阅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学校准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次全校大讨论。现在由你发言,请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以创新之光照亮“裂痕”
刘根生
①有人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新事物诞生时难言完美,拥抱“裂痕”,变痛点为亮点,才能赢得成功和进步。
②所谓“裂痕”,常常体现为某种缺陷,但这样的缺陷不会是永远不变的。因发射时枪口跳动幅度大、影响射击精度,驳壳枪问世后曾长期遇冷。然而,通过平放射击,枪口跳动对精度影响小了,连发时相当于小型冲锋枪,特别适合游击战。因录音技术不成熟,早期的唱片容量只有5分钟,开发有声读物项目一度遭到反对。然而,面对市场需求,密纹唱片实现技术突破,录音时间大幅延长。今天,智能手机已趋普及,有声读物产品日新月异,人们不断用创新之光照亮“裂痕”,踩着成功的阶梯步步上行。
③拥抱“裂痕”,意味着要敢闯敢试,不可万事俱备再付诸行动。“中国天眼”构想提出时,重重困难令人感觉“不可能完成”。但历时22年,难关逐个被攻破,“大国重器”终于落地。廖俊波在福建省政和县任县委书记时说:“认准的事,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靠改革优化环境,在破解难题中走特色化路子,他带领大家把县域经济从省末位变成增长速度“省十佳”,印证了“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事实证明,守成者没有前途,逢山开路才有希望。
④数学家陈省身曾给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因为次次考100分需要连细枝末节都反复训练,哪有精力思考和探索?由此既要努力学习,又要避免“满分损失”。这也启示人们,无“裂痕”未必好。现实中,有的人面对成果评审,放弃“有缺陷的突破”,选择“平庸的完美”;有的人罹患改革拖延症,不确保万无一失,就不敢先行先试,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孔子并非否定多思,而是提醒人莫因患得患失志向思而不行。“万物皆有裂痕”,不确定因素随时可能出现。纠结于完美主义、坐等万事俱备,只会错过探索发现的惊喜。
⑤创新可分为两类:一是“从0到1”,一是“从1到1个亿”。前者是原发性创新,属于垂直进步;后者是推陈出新式创新,属于水平进步。实现科技领跑,需要更多的“从0到1”。而过程中充满“裂痕”,往往是“从0到1”的显著特征。宁要“有缺陷的突破”,不要“平庸的完美”,创新之光才会照亮一处处“裂痕”。进而言之,探索在前、总结在后,先行先试、以立促破,也是改革深水区的常态。
⑥“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成功不等于成熟,完成不等于完美,“美好”永无止境。新矛盾如同“裂痕”,不仅映照着缺憾、不足,更孕育着希望、机遇。一次次用创新之光照亮“裂痕”,一次次在新起点上超越自己,前行的道路自会越走越宽广。
(有改动)
9.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0.结合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借用关联词来推进论证的。
11.下面两则材料可以证明文中观点,你准备把它们分别放在哪一段?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选自罗迦·费·因格《谈创造性思维》)
材料二: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选自陶行知《创造宣言》)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1课 创造宣言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的观点。 2.分析材料与观点间的相互联系。 3.掌握论证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4.思考人的价值,增进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 3.学习论证方法,体会其在论证中的作用。 4. 品味本文准确、严密的语言,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
活动一:识记字词
1. 正音正字
樵夫(qiáo) 豢养(huàn) 陡然(dǒu) 烟囱(cōnɡ) 繁殖(zhí)
灌溉(gài) 崇拜(chónɡ) 伤痕(hén) 中伤(zhònɡ) 鲁钝(dùn)
玄奘(zànɡ) 懦夫(nuò) 塑像(sù) 遁词(dùn) 屋檐(yán) 自暴自弃(qì) 哑口无言(yǎ) 走投无路(tóu)
2. 释义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愚笨,不敏锐。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豢养:喂养。
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暴,糟蹋、损害;弃,鄙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
活动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活动三:感知内容。
1. 你觉得本文作者的出发点和写作意图是什么?
作者针对“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观点进行有力的反驳,是为了大大增强人们的创造意识。
2.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属于什么文体?
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本文是一篇带有驳论性质的议论文。
3. 文章标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4.文章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本文采用先破后立的写法。先通过宗教家、美术家、教育者的创造来说明什么是创造,然后通过事例分别批驳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最后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即本文的中心论点。
5.梳理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4段):以宗教家、美术家与教育者对比,引出议论的话题,间接否定无自信的崇拜,肯定创造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5-12段):列举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逐一反驳,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13、14):引用“东山樵夫”的故事,阐述失去创造力后的可悲下场。
第四部分(15、16):发出呼吁——勇于创造。
1. 开头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两段写宗教家造神,美术家造石像,一方面为了引出“创造”的话题,另一方面作为文章的事实论据。
2.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宗教家创造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3.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不识字的慧能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大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4.针对五种借口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结合名言警句讲道理来进行反驳。列举的典型事例具有说服力,道理又讲得充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自然驳倒对方观点。
结论: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5. 作者用东山樵夫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了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6.写东山樵夫的故事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对比手法。写东山樵夫的眼中只有茅草,而没有看到泰山享誉天下的种种美景,从反面写出创造的重要性。
这也是比喻论证,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从反面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
7.最后一段引用罗丹的话有什么作用?
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正面证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提出创造宣言: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8. 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排比,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创造巨大成就。
(2)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比喻,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3)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排比,强调任何一点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8. 写作借鉴:
1.举例论证,兼用排比。
2.有驳有立,思路清晰。
3.叙议结合,论点明确。
驳论文
议论文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驳论性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的文章。
驳论文的特点是 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
批驳错误论点的方法有三种:1.驳论点2.驳论据3.驳论证。归根结底是为了驳论点。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塑像(sù) 遁词(xún) 玄奘(zàng)
B.曾参(shēn) 鲁钝(chún) 崇拜(chóng)
C.监牢(jiān) 遭遇(zāo) 喑哑(yā)
D.懒惰(duò) 豢养(huàn) 中伤(zhòng)
【答案】D
【详解】A. 遁词(xún)——dùn;
B.鲁钝(chún)——dùn;
C. 喑哑(yā)——yǎ;
故选D。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经历这次劫难后,一度辉煌无比的他竟然一时间走头无路。
B.须放开时,挥豪泼墨,写意人生,激扬文字,随意天然,不拘小节。
C.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
D.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钢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走头无路——走投无路;
B.挥豪泼墨——挥毫泼墨;
D.金钢——金刚;
故选C。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要不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是不会低头去求人的。
B.将军忍不住发了火,他对自己终于自暴自弃了。
C.瀑布是江河走投无路时创造的奇迹。
D.文章的结尾常常是全文的收结语,是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所以常常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正确;
B.自暴自弃:形容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此处形容将军发怒,不合语境;
C.走投无路: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正确;
D.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正确;
故选B。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生路是要勇气造出来、走出来、探出来的。
B.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
C.陶行知之所以发出创造宣言的原因,是很多人缺乏创造精神,以种种理由推脱,说自己不能创造。
D.通过学习《创造宣言》,使我们树立了“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的理念。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语序混乱,应将“造出来、走出来、探出来的”改为“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
C.句式杂糅,删去“之所以”,或者删去“的原因”,并在“是”后面加“因为”;
D.成分残缺, 删去“通过”或“使”;
故选B。
5.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 。 , , 。 。 ,只不过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
①迎难而退、明哲保身固然是一种智慧与生活态度
②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与挫折
③知难而进、努力向前更是一种执着和人生哲学
④很多人从表面看来你可能很羡慕他,但人人都有自己的苦恼
⑤有人说,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都要经历才够完美
⑥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活着就是一种态度
A.⑤②①③⑥④ B.②①⑥③⑤④ C.⑥②①③⑤④ D.①③⑤⑥④②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句子排序题做题思路:
一、反复阅读句子,读懂句子含义,了解整段话的核心思想。这段话主要讲,用不同的态度对待生活,会有不同的收获。
二、联系语境找准逻辑连接词或较为明显的提示词。题干中“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讲的是对生活的的态度,与之衔接紧密的句子是⑥,故⑥句排在首位。②句说的是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与挫折,引出下文对待困难挫折的态度;①③两句评价“迎难而退”与“知难而进”两种对待困难与挫折的态度,①句中“固然”是副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因此①句放在③句之前,②句放到①③句前面。因为我们知难而进,努力向前,经历人生五味,我们的人生才更完美,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只是有的人表面上看着让人很羡慕罢了;且题干中已给的句子“只不过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表转折,很明显前面的句子应该是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所以才会看着别人很羡慕,因此故⑤放到④句前面,④放最后;故排序为:⑥②①③⑤④,选C。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B.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采用了反驳论点的方法展开全文。
C.课文列举了大量翔实的论据,构成了富有气势的排比段,使文章激情澎湃。
D.课文采用以记叙为主,叙议结合的方式,极富感召力。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以议论为主,D项中“课文采用以记叙为主”理解有误。
故选D。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
B.《谈创造性思维》的作者是罗迦·费·因格
C.《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顾颉刚,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作家。
D.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常用的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C.顾颉刚是历史学家,不是作家。据此,答案为C。
8.信息时代,网络阅读对青少年影响很大。网络阅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学校准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次全校大讨论。现在由你发言,请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
观点一:利大于弊。理由:网络阅读比传统纸质阅读方便快捷;可以迅速获取大量信息,对于青少年增长学识,不无裨益。
观点二:弊大于利。理由:网络阅读囫囵吞枣,不利于深层理解;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对青少年心智发展有负面影响。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观点要旗帜鲜明,即明确地提出网络阅读是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然后抓住“利”与“弊”这两点的各自表现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并且尽量充分一些。如支持利大于弊,可以比较传统纸质阅读的快捷性、快速获取信息和增长知识等方面来表达;如支持弊大于利,可以从不利于理解、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和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方面来表达。语言要注意逻辑性和严密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以创新之光照亮“裂痕”
刘根生
①有人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新事物诞生时难言完美,拥抱“裂痕”,变痛点为亮点,才能赢得成功和进步。
②所谓“裂痕”,常常体现为某种缺陷,但这样的缺陷不会是永远不变的。因发射时枪口跳动幅度大、影响射击精度,驳壳枪问世后曾长期遇冷。然而,通过平放射击,枪口跳动对精度影响小了,连发时相当于小型冲锋枪,特别适合游击战。因录音技术不成熟,早期的唱片容量只有5分钟,开发有声读物项目一度遭到反对。然而,面对市场需求,密纹唱片实现技术突破,录音时间大幅延长。今天,智能手机已趋普及,有声读物产品日新月异,人们不断用创新之光照亮“裂痕”,踩着成功的阶梯步步上行。
③拥抱“裂痕”,意味着要敢闯敢试,不可万事俱备再付诸行动。“中国天眼”构想提出时,重重困难令人感觉“不可能完成”。但历时22年,难关逐个被攻破,“大国重器”终于落地。廖俊波在福建省政和县任县委书记时说:“认准的事,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靠改革优化环境,在破解难题中走特色化路子,他带领大家把县域经济从省末位变成增长速度“省十佳”,印证了“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事实证明,守成者没有前途,逢山开路才有希望。
④数学家陈省身曾给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因为次次考100分需要连细枝末节都反复训练,哪有精力思考和探索?由此既要努力学习,又要避免“满分损失”。这也启示人们,无“裂痕”未必好。现实中,有的人面对成果评审,放弃“有缺陷的突破”,选择“平庸的完美”;有的人罹患改革拖延症,不确保万无一失,就不敢先行先试,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孔子并非否定多思,而是提醒人莫因患得患失志向思而不行。“万物皆有裂痕”,不确定因素随时可能出现。纠结于完美主义、坐等万事俱备,只会错过探索发现的惊喜。
⑤创新可分为两类:一是“从0到1”,一是“从1到1个亿”。前者是原发性创新,属于垂直进步;后者是推陈出新式创新,属于水平进步。实现科技领跑,需要更多的“从0到1”。而过程中充满“裂痕”,往往是“从0到1”的显著特征。宁要“有缺陷的突破”,不要“平庸的完美”,创新之光才会照亮一处处“裂痕”。进而言之,探索在前、总结在后,先行先试、以立促破,也是改革深水区的常态。
⑥“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成功不等于成熟,完成不等于完美,“美好”永无止境。新矛盾如同“裂痕”,不仅映照着缺憾、不足,更孕育着希望、机遇。一次次用创新之光照亮“裂痕”,一次次在新起点上超越自己,前行的道路自会越走越宽广。
(有改动)
9.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0.结合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借用关联词来推进论证的。
11.下面两则材料可以证明文中观点,你准备把它们分别放在哪一段?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选自罗迦·费·因格《谈创造性思维》)
材料二: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选自陶行知《创造宣言》)
【答案】
9.①引用名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中心论点。
10.先用表因果关系的“因为”一词,解释数学家陈省身说“不要考100分”的原因;接着用表判断的“由此”一词引出“既要努力学习,又要避免‘满分损失’”的结论;再用表并列关系的 “也”字,进一步推出“无‘裂痕’未必好”的观点。
11.(示例)我打算把材料一放在第②段。布歇内尔的例子是说他因为有了不满意而逬行创新,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可以证明第②段的观点:缺陷常常会随思路改变的创新而产生改变。我打算把材料二放在第③段。材料二说的是要想创新之神光顾你就要有热情,有拼命的精神,可以证明本段的观点:拥抱“裂痕”,要有敢闯敢试敢拼的精神。
【解析】
9.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
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引用名言,这种引用的方式能够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深度,使文章更具吸引力,引导读者思考如何面对事物的“裂痕”,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名言中“万物皆有裂痕”形象地比喻了新事物诞生时存在的缺陷,而“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则暗示了人们应该拥抱这些“裂痕”,用创新之光去照亮它们,从而赢得成功和进步,很好的引出了中心论点“新事物诞生时难言完美,拥抱‘裂痕’,变痛点为亮点,才能赢得成功和进步”。
10.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画线句中,“数学家陈省身曾给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因为次次考100分需要连细枝末节都反复训练,哪有精力思考和探索?”这里使用了表因果关系的“因为”一词,明确地解释了数学家陈省身提出“不要考100分”这一观点的原因,即次次考100分需要在细枝末节上反复训练,会耗费精力,从而无法进行思考和探索。
接着,“由此既要努力学习,又要避免‘满分损失’”,这里使用了表判断的“由此”一词,根据前面所说的考100分的弊端,自然地引出了这样的结论,即学生在学习时既要努力,又要避免过度追求满分而导致的损失,强调了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平衡。
最后,“这也启示人们,无‘裂痕’未必好”,这里使用了表并列关系的“也”字,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了“无‘裂痕’未必好”的观点,将学习中的情况与文章主题“裂痕”相关联,说明过于追求完美、没有“裂痕”可能并不是好事,从而推进了论证,使文章的逻辑更加连贯和深入。
总的来说,作者通过巧妙运用“因为”“由此”“也”等关联词,清晰地展示了论证的过程和逻辑关系,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11.本题考查论据的补充。
对于材料一,第②段的分论点是“‘裂痕’,常常体现为某种缺陷,但这样的缺陷不会是永远不变的”,强调要善于用创新之光照亮‘裂痕’,缺陷常常会随思路改变的创新而产生改变。材料一中的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觉得光看没意思,这体现了他对现状的不满,相当于发现了“裂痕”。“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这表明他通过创新的思路和行动,将这种不满转化为了创新的成果,改变了原本存在的缺陷。这个例子与第②段中所列举的驳壳枪和平放射击、唱片技术突破等例子一样,都是在说明当面对事物的“裂痕”时,通过创新能够实现成功和进步,有力地证明了第②段的观点。
对于材料二,第③段的分论点是“拥抱‘裂痕’,意味着要敢闯敢试,不可万事俱备再付诸行动”,强调要有敢闯敢试,要有敢拼的精神。材料二中“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这句话强调了要有热情和拼命的精神才能进行创造。这与第③段中廖俊波“认准的事,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的精神以及“守成者没有前途,逢山开路才有希望”的观点相契合,都在强调为了实现创新和突破,需要有勇往直前、敢于拼搏的勇气和决心。所以材料二能够很好地证明第③段的观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