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故乡 导学案(学生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故乡 导学案(学生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9 15:2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故乡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1.把握主要情节,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生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3.结合议论、抒情性的文字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深刻理解小说主旨。
第一课时
活动一:识记字词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阴晦( ) 瓦楞( ) 胯下( ) 秕谷( )
鹁鸪( ) 髀间( ) 嗤笑( ) 絮絮( )
瑟索( ) 寒噤( ) 折了本( ) 惘然( )
恣睢( ) 潺潺( ) 深黛( ) 愕然( )
寓所( ) 猹( ) 獾( ) 五行( ) 祭祀( )
脚踝( ) 鄙夷( ) 嗤笑( ) 伶仃( ) 苛税(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阴晦:
鄙夷:
惘然:
隔膜:
恣睢:
展转:
活动二: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鲁迅,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 、 和 。中国现代文学杰出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大胆揭露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 》《 》,散文集《 》,散文诗集《 》,以及其他一些杂文集等。
了解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的痛苦深渊,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鲁迅于1919年12月回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家乡村镇的破败和农民、市民生活的痛苦和凄凉,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创作了这篇小说。
活动三:感知内容。
小说以“故乡”为题,以“ ”为线索,课文可以分成 故乡、
故乡和离开故乡三个部分,着重描写了 和 等主要人物。
2.梳理文章情节结构。
活动四:探究理解
1.课文开头几段描写了现实故乡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课文第12段写“我”记忆中的故乡的图画,这幅图画有什么特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课文12-30自然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1.分析闰土的形象
(1)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请细读课文,填写下边的表格。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 语言 神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 的态度
(2)闰土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分析杨二嫂的形象。
(1)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表格。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      
动作
对 “我” 的 态 度
对生活的态度  
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总结:
3.分析“我”的形象
(1)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络。
(2)“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三课时
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一句中“高墙”指什么 怎样理解这句话?
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4.课文结尾再次出现海边神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为什么“害怕”
6.“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7.“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三个“辛苦”有何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二)理解主题。
文章发表以来,人们对其主题理解产生了许多分歧,下面列举了四种。你赞同哪一种?请你根据本文内容,说说理由。
1.隔膜说。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隔绝——一气。
2.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
3.纯真的人性被扭曲: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磕头、打拱。
4.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管祭器——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总结:
本文通过对 的描写,揭示了 ,反映了 的现实,揭示了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表达了 。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塑造人物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分类(篇幅):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阴晦( ) xiāo( )索 è( )然 鄙夷( )
嗤笑( ) wǎng( )然 隔膜( ) 恣睢( )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阴晦(huì) 愕然(ě) 萧索(xiāo)   逃窜(cuàn)
B.黛色(dài)   模样(mó) 潮汛(xùn)   罔然(wǎng)
C.姿睢(zì)   寒噤(jìn) 颧骨(quán)   瓦楞(léng)
D.伶俐(líng)   祭祀(sì) 脚踝(huái)   五行(xíng)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们为未来而奋斗的过程中,很少会将目光和真心导向阴晦的一面。
B.有人曾把叛徒投降敌人、出卖革命说成是一念之差,以此来掩盖灵魂的鄙夷和丑恶。
C.走在幽静的山路上,只见重峦叠嶂,满目青翠,连日以来的旅途劳顿一扫而空。
D.冬天的那拉提,一望无际的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与天空紧相连,山与天之间镶嵌着排排墨绿色的松树,俨然一幅天然水墨画。
4.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让安顺市交出了一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满意的成绩单。
B.在胶片行业面临被新技术颠覆的时期,富士胶卷经历了最艰难的裁人,传统业务收缩,进而开始了新业务的探索。
C.虽然在网上“晒旅游”是积极向上的,要有度,不要有攀比或骄傲的心理。
D.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5.下列句子中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我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B.她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C.她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D.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6.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B.“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回 ,我们便可以走了。”母 亲说。
C.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一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D.鲁迅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判”内涵与功能。
7.文学常识填空。
《故乡》作者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的 、 、 。著有散文集《 》,小说集《 》《彷徨》,散文诗集《 》,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 》。
8.在文学的天地里,小说常常以其独特的场景,跌宕的情节,丰满的人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那些经典的作品更能够引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你所在的九年级(1)班将开展“走进小说天地”综合性学习活动,邀你参与。
(1)小梁同学在看了《鲁滨逊漂流记》《简·爱》《童年》等作品之后认识到:厄运能磨练一个人,彰显其美德。请你再从以下人物中选择合适的一个来印证他的观点,结合作品内容阐明原因。
杨二嫂(《故乡》) 杜小康(《孤独之旅》)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选的人物: 原因:
(2)小明为本次活动准备了一段介绍词,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其中的主要内容。
“无论在西方文学中还是在我国古代文学中,长篇小说的兴起与发展总是与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在西方,民族史诗经过演变,成为长篇小说;在中国,长篇小说也是最早滥觞于演述民族历史的说书。所以,如果说诗歌往往被冠以艺术之王的美誉,那么长篇小说则通常被称为民族的史诗。从艺术的功利目的来看,这是一个崇高的荣誉,也是读者对长篇小说的一种阅读期待。人们都希望在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中,不仅读到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看到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读到一段风云际会的历史,而且看到一幅细腻开阔、意味深长的民族生活风俗图画。这是传统的审美观念对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最高要求。”
现代文阅读:
我们跟着月亮走吧
朱成玉
①我12岁那年,家里很不顺,处处弥漫着哀伤的味道。先是祖父去世;然后父亲在工作中受伤,中指被车床绞断;随后是哥哥闯了祸,和几个小混混一起偷铁被派出所抓去,被拘留还要遭罚款;紧接着是姐姐被一个男人欺骗了感情,整天精神恍惚。这些事情几乎是一起涌过来的,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的柔弱之躯扛起了这一切。
②父亲在医院里并不知晓家里发生的其他变故,母亲刻意提醒我们,因为祖父的去世,父亲心情一直没有缓过来,所以家里的事情必须对他隐瞒,让他安心养伤。
③母亲把亲戚朋友甚至邻居家借了个遍,总算凑够了钱交了罚金,毕竟偷盗数额较小,派出所一通教育之后,就把哥哥放了回来。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让他自己思过。哥哥双膝跪着,心却直挺着,倔强地噘着嘴不肯服软:“我去偷东西,不也是寻思给弟弟妹妹买点儿好吃的吗?”
④“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儿好好反省反省吧。”
⑤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⑥姐姐遭遇情感变故后,把自己困在屋子里,拉紧窗帘,整天不出来。母亲担心姐姐闷坏了身子,变着法子想让姐姐走出忧郁的囚笼。
⑦母亲为姐姐做了很多好吃的,我去喊姐姐吃饭,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母亲实在逼急了,闯进姐姐的屋子,一把扯开窗帘,月光被抖落一地。
⑧“你还这么小,难免会遇到不好的人。这有啥?以后的路长着呢,难不成你就把自己困在这黑屋子里,一辈子不出去了吗?”母亲轻语安慰,“丫头,你看,那月亮还有缺有圆呢,何况是人。以后你就知道了,你这点儿小事儿啊,咋说呢,喏,看见窗外炉子上那大锅菜了吧,它就像那大锅菜里的一头大瓣儿蒜,菜都算不上,就是借点儿味。”
⑨许是母亲的比喻生动,姐姐竟挤出了一个笑窝窝,继而号啕,母亲把她拥在怀里:“哭吧,哭出来就好了。咱不能闷着,你看月亮多好看,你怎么舍得不去瞅上两眼呢!”
⑩姐姐心里的缺口,慢慢地就被那月亮的银辉注得满满的了。
⑾几天后的一个夜晚,要去医院给父亲送吃的,很远的路,我和母亲走走停停。
⑿歇脚的当口,我看见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仿佛是在对上苍许着愿望,又仿佛是在向无边的黑夜倾诉着憋闷和委屈。眼角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母亲毕竟是女人,太多的事让她有些难以承受,可是她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⒀乌云一层层压过来,有些让人窒息,母亲也一直沉默着,让人不免担心一个闪电会不会将我们引爆。我想牵个话头出来,可是张开的嘴却被一阵风塞住。
⒁忽然间,天上的乌云裂开一个缝隙,月亮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嗖”一下窜出来!一绺一绺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月亮出现,一切就有了转机和希望。”于是催促我说,“快,咱一直跟着月亮走。”
⒂跟着月亮走吧。
⒃这些年,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母亲总是喜欢在月亮地里对我们进行说教,母亲的“月光疗法”对我们健康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殊不知,母亲才是最温暖、最贴心的那缕月光,我们一生都栖息在她的光华里。
⒄母亲用强大的母爱叮嘱我,一切烦忧都不必介怀,跟着月亮走吧,自会走到柳暗花明处,自会走到鸟语花香间。
9.文章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10.请结合语境分析第⒁段中画线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绺一绺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
11.请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12.这篇文章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5课 故乡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1.把握主要情节,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生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3.结合议论、抒情性的文字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深刻理解小说主旨。
第一课时
活动一:识记字词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阴晦( huì ) 瓦楞( léng ) 胯下( kuà ) 秕谷( bǐ )
鹁鸪( bó gū ) 髀间( bì ) 嗤笑( chī ) 絮絮( xù )
瑟索( sè ) 寒噤( jìn ) 折了本( shé ) 惘然( wǎng )
恣睢( zì suī ) 潺潺( chán ) 深黛( dài ) 愕然( è )
寓所( yù ) 猹(chá) 獾(huān) 五行(xíng) 祭祀( sì )
脚踝( huái ) 鄙夷(yí) 嗤笑(chī) 伶仃(líng ) 苛税( kē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阴晦:阴沉,昏暗。
鄙夷:轻视,看不起。
惘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隔膜:思想感情不相通。
恣睢:任意胡为。
展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指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
活动二: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杰出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大胆揭露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以及其他一些杂文集等。
了解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的痛苦深渊,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鲁迅于1919年12月回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家乡村镇的破败和农民、市民生活的痛苦和凄凉,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创作了这篇小说。
活动三:感知内容。
小说以“故乡”为题,以“ ”为线索,课文可以分成 故乡、
故乡和离开故乡三个部分,着重描写了 和 等主要人物。
“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 回 在 闰土 杨二嫂
2.梳理文章情节结构。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小说结构:
第一部分(第1-5段)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第6一77段)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一层(第6-8段)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第9-33段)写“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第34-52段)写“我”见到了“圆规”杨二嫂。第四层(第53-77段),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
第三部分(第78-88段)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第一层(第78-83段),写“我”及家人乘船离开故乡。
第二层(第84-88段),写“我”坐在船上远离故乡时的感受。
活动四:探究理解
1.课文开头几段描写了现实故乡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文章用苍黄的天空、萧索的村庄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2.课文第12段写“我”记忆中的故乡的图画,这幅图画有什么特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第12段描绘了记忆中故乡图景:用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和一望无际的沙地,勾画出一幅静谧美好、色彩明快的夏景图。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同时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萧条冷落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3.课文12-30自然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插叙。这部分文字塑造了少年闰土活泼健康、动作干炼、能言善说、见多识广、有勇有谋、热情纯真的小英雄形象。插入少年闰土和“我”友谊片断,表现了“我”和闰土纯真亲密的朋友关系,与下文两人的隔膜关系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课时
1.分析闰土的形象
(1)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请细读课文,填写下边的表格。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 语言 神态 活泼刚键,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 态度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 的态度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2)闰土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封建思想、等级观念的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分析杨二嫂的形象。
(1)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表格。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   “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说明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己。   “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外貌描写说明杨二嫂老、丑且瘦。
动作 “终日坐着” “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贪婪)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动作描写,讨不来,又骂又偷。表现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 “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表现杨二嫂自私、贪婪。
对 “我” 的 态 度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尖刻、势利。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势利、尖刻。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贪婪。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一旦讨东西不成,便又开始造谣。表现杨二嫂尖刻、势利。
对生活的态度 虽靠姿色招揽客人,但仍是本分生活。   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贼喊捉贼)
(2)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总结:
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3.分析“我”的形象
(1)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络。
①回故乡——急切
②见故乡——悲凉
③忆故乡——沉重、忧愤
④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⑤见杨二嫂——惊吓、困窘
⑥见闰土——兴奋、惊异
⑦离故乡——茫然、气闷、悲哀、希望
(2)“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第三课时
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一句中“高墙”指什么 怎样理解这句话?
高墙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因“我”对故乡的期望与故乡的现实相去甚远,因“我”与故乡的人们有较大的隔膜,所以“我”感到四面仿佛都是“高墙”。此句充满哲理,极好地深化了主题。
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新的生活”指的是我们未经过的,不同于“我”的辛苦辗转、闰土的辛苦麻木、杨二嫂的辛苦恣睢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消除封建剥削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
4.课文结尾再次出现海边神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海边神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为什么“害怕”
因为“我”的愿望是所有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便害怕起来。
6.“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而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虽然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这段文字,意味深长,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7.“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三个“辛苦”有何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辛苦展转,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辛苦麻木,像闰土那样在社会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麻木。辛苦恣睢,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而自私、尖刻、贪婪。全句表达了作者希望“应该有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理解主题。
文章发表以来,人们对其主题理解产生了许多分歧,下面列举了四种。你赞同哪一种?请你根据本文内容,说说理由。
1.隔膜说。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隔绝——一气。
2.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
3.纯真的人性被扭曲: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磕头、打拱。
4.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管祭器——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人,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尽管闰土、杨二嫂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的“无话可说”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我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作者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
总结:
本文通过对“我”回故乡搬家的见闻感受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极度贫困的现实,揭示了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殷切希望,召唤人民群众共同为实现新生活而努力奋斗。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塑造人物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分类(篇幅):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阴晦( ) xiāo( )索 è( )然 鄙夷( )
嗤笑( ) wǎng( )然 隔膜( ) 恣睢( )
【答案】阴晦(huì);xiāo(萧)索; è(愕)然;鄙夷(bǐ);嗤笑(chī) ; wǎng(惘)然;隔膜(mó);恣睢(suī)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是对字音与字形的考查。注意易错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拼音书写,不要写成英语字母。作答根据拼音提示写出相应汉字题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避免混淆。本题注意“萧”“惘”的字形,“晦”“嗤”的读音。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阴晦(huì) 愕然(ě) 萧索(xiāo)   逃窜(cuàn)
B.黛色(dài)   模样(mó) 潮汛(xùn)   罔然(wǎng)
C.姿睢(zì)   寒噤(jìn) 颧骨(quán)   瓦楞(léng)
D.伶俐(líng)   祭祀(sì) 脚踝(huái)   五行(xíng)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字形的能力。
A.愕然(ě)——è;
B.模样(mó)——mú,罔然——惘然;
C.姿睢——恣睢;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们为未来而奋斗的过程中,很少会将目光和真心导向阴晦的一面。
B.有人曾把叛徒投降敌人、出卖革命说成是一念之差,以此来掩盖灵魂的鄙夷和丑恶。
C.走在幽静的山路上,只见重峦叠嶂,满目青翠,连日以来的旅途劳顿一扫而空。
D.冬天的那拉提,一望无际的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与天空紧相连,山与天之间镶嵌着排排墨绿色的松树,俨然一幅天然水墨画。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阴晦:阴沉昏暗,隐晦,也指阴冷滞涩之气。使用正确;
B. 鄙夷:轻视,看不起。“鄙夷”是动词,不能用来修饰“灵魂”;
C.一扫而空:一下子便扫除干净,比喻彻底清除。使用正确;
D.一望无际:形容地域辽阔,一眼望不到边。使用正确;
故选B。
4.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让安顺市交出了一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满意的成绩单。
B.在胶片行业面临被新技术颠覆的时期,富士胶卷经历了最艰难的裁人,传统业务收缩,进而开始了新业务的探索。
C.虽然在网上“晒旅游”是积极向上的,要有度,不要有攀比或骄傲的心理。
D.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词义角度分析病因,也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项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让”;B项缺少宾语,在“收缩”后加上宾语“的过程”;C项缺少关联词,应在“要有度”前加一个表转折的关联词语“但”或“但是”;D项没有语病。故选D。
【点睛】辨析或修改病句时,如果句子比较长,就要分析句子的结构,再判断其存在的问题。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5.下列句子中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我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B.她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C.她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D.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对比喻修辞手法的判断,不能仅仅看是否有“好像”“仿佛”之类的词语,还要注意分析句子的“本体”和“喻体”。
A.虽然有“似乎”这个词,但没有本体和喻体,只是表示人物的判断或感觉,不是比喻句;
B.虽然有“仿佛”这个词,但没有本体和喻体,只是表示人物的判断或感觉,不是比喻句;
C.“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本体是“她”,喻体是“圆规”,是比喻句;
D.“圆规很不平”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用“圆规”代杨二嫂;
故选C。
6.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B.“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回 ,我们便可以走了。”母 亲说。
C.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一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D.鲁迅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判”内涵与功能。
【答案】D
【详解】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D项错误,“社会批判”“文明批判”不是两本书,而是两个专有名词,因此应把两个书名号都改为引号。
7.文学常识填空。
《故乡》作者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的 、 、 。著有散文集《 》,小说集《 》《彷徨》,散文诗集《 》,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 》。
【答案】 鲁迅 教育家 思想家 革命家 《朝花夕拾》 《呐喊》 《野草》 《狂人日记》
【详解】考查文学常识内容的识记。文学常识的识记可以按人物、国籍、时代、作品、称谓等来记就可以,也就是所说的“名、时、地、评、作”几个方面来识记。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21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据此填写作答。
8.在文学的天地里,小说常常以其独特的场景,跌宕的情节,丰满的人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那些经典的作品更能够引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你所在的九年级(1)班将开展“走进小说天地”综合性学习活动,邀你参与。
(1)小梁同学在看了《鲁滨逊漂流记》《简·爱》《童年》等作品之后认识到:厄运能磨练一个人,彰显其美德。请你再从以下人物中选择合适的一个来印证他的观点,结合作品内容阐明原因。
杨二嫂(《故乡》) 杜小康(《孤独之旅》)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选的人物: 原因:
(2)小明为本次活动准备了一段介绍词,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其中的主要内容。
“无论在西方文学中还是在我国古代文学中,长篇小说的兴起与发展总是与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在西方,民族史诗经过演变,成为长篇小说;在中国,长篇小说也是最早滥觞于演述民族历史的说书。所以,如果说诗歌往往被冠以艺术之王的美誉,那么长篇小说则通常被称为民族的史诗。从艺术的功利目的来看,这是一个崇高的荣誉,也是读者对长篇小说的一种阅读期待。人们都希望在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中,不仅读到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看到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读到一段风云际会的历史,而且看到一幅细腻开阔、意味深长的民族生活风俗图画。这是传统的审美观念对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最高要求。”
【答案】
(1) 例:杜小康(《孤独之旅》) 在面对环境改变之后,从心理表现出对环境改变的抵触、恐慌到适应环境后地忍受孤独,面对暴风雨走失鸭子和寻找鸭子过程中所展现的沉着冷静、懂事、有责任感、能吃苦的坚强少年形象,符合小梁同学的观点;例: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培养下,在革命烽火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出来的共产主义新人的典型形象。他以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崇高的道德风貌、高昂的革命激情、奇迹般的生命活力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谱写着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壮丽诗篇,符合小梁同学的观点;
(2)长篇小说的兴起发展与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
【详解】
(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探究。从给出的小说人物中,选出合适的一个,结合作品内容,谈谈这个人物是如何体现“厄运能磨练一个人,彰显其美德”这个观点的。言简意赅,表达清晰,分析合理即可。《故乡》中的杨二嫂在生活的苦难折磨下,从端庄文静、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一个尖酸刻薄、贪婪自私的城镇小市民,这个不能印证他的观点,要从《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来分析。
例如:杜小康(《孤独之旅》)。杜小康在家庭产生变故后跟父亲一起去芦苇荡放鸭,初到时感到十分的孤独寂寞,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父子二人辛苦养的鸭群离散了。杜小康在没有父亲的帮助下,克服恐惧,独自找鸭,暴风雨的环境促使杜小康变得坚强勇敢,恶劣的环境也可以引发人的成长。这符合小梁同学的“厄运能磨练一个人,彰显其美德”观点。
又如: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在战斗中多次受伤和生病。在与波兰白军的斗争中,他的腿受伤还得了伤寒;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被炸弹炸伤头部;后来被繁重紧张的肃反工作击倒,被迫离开岗位。在修铁路时因得了伤寒和肺炎而昏倒,最后,不得不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他仍然不向命运屈服,以顽强的毅力开始写作。这些经历,体现了保尔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也符合小梁同学的“厄运能磨练一个人,彰显其美德”观点。
(2)本题考查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作答时可抓住材料中重点语句来分析。
材料由“无论在西方文学中还是在我国古代文学中,长篇小说的兴起与发展总是与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总领语段,接下来分别概述西方与中国的长篇小说的演变,具体表述了人们希望从长篇小说中看到的内容:据此可概括为:长篇小说的兴起与发展总是与民族的历史密切相关。
现代文阅读:
我们跟着月亮走吧
朱成玉
①我12岁那年,家里很不顺,处处弥漫着哀伤的味道。先是祖父去世;然后父亲在工作中受伤,中指被车床绞断;随后是哥哥闯了祸,和几个小混混一起偷铁被派出所抓去,被拘留还要遭罚款;紧接着是姐姐被一个男人欺骗了感情,整天精神恍惚。这些事情几乎是一起涌过来的,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的柔弱之躯扛起了这一切。
②父亲在医院里并不知晓家里发生的其他变故,母亲刻意提醒我们,因为祖父的去世,父亲心情一直没有缓过来,所以家里的事情必须对他隐瞒,让他安心养伤。
③母亲把亲戚朋友甚至邻居家借了个遍,总算凑够了钱交了罚金,毕竟偷盗数额较小,派出所一通教育之后,就把哥哥放了回来。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让他自己思过。哥哥双膝跪着,心却直挺着,倔强地噘着嘴不肯服软:“我去偷东西,不也是寻思给弟弟妹妹买点儿好吃的吗?”
④“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儿好好反省反省吧。”
⑤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⑥姐姐遭遇情感变故后,把自己困在屋子里,拉紧窗帘,整天不出来。母亲担心姐姐闷坏了身子,变着法子想让姐姐走出忧郁的囚笼。
⑦母亲为姐姐做了很多好吃的,我去喊姐姐吃饭,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母亲实在逼急了,闯进姐姐的屋子,一把扯开窗帘,月光被抖落一地。
⑧“你还这么小,难免会遇到不好的人。这有啥?以后的路长着呢,难不成你就把自己困在这黑屋子里,一辈子不出去了吗?”母亲轻语安慰,“丫头,你看,那月亮还有缺有圆呢,何况是人。以后你就知道了,你这点儿小事儿啊,咋说呢,喏,看见窗外炉子上那大锅菜了吧,它就像那大锅菜里的一头大瓣儿蒜,菜都算不上,就是借点儿味。”
⑨许是母亲的比喻生动,姐姐竟挤出了一个笑窝窝,继而号啕,母亲把她拥在怀里:“哭吧,哭出来就好了。咱不能闷着,你看月亮多好看,你怎么舍得不去瞅上两眼呢!”
⑩姐姐心里的缺口,慢慢地就被那月亮的银辉注得满满的了。
⑾几天后的一个夜晚,要去医院给父亲送吃的,很远的路,我和母亲走走停停。
⑿歇脚的当口,我看见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仿佛是在对上苍许着愿望,又仿佛是在向无边的黑夜倾诉着憋闷和委屈。眼角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母亲毕竟是女人,太多的事让她有些难以承受,可是她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⒀乌云一层层压过来,有些让人窒息,母亲也一直沉默着,让人不免担心一个闪电会不会将我们引爆。我想牵个话头出来,可是张开的嘴却被一阵风塞住。
⒁忽然间,天上的乌云裂开一个缝隙,月亮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嗖”一下窜出来!一绺一绺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月亮出现,一切就有了转机和希望。”于是催促我说,“快,咱一直跟着月亮走。”
⒂跟着月亮走吧。
⒃这些年,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母亲总是喜欢在月亮地里对我们进行说教,母亲的“月光疗法”对我们健康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殊不知,母亲才是最温暖、最贴心的那缕月光,我们一生都栖息在她的光华里。
⒄母亲用强大的母爱叮嘱我,一切烦忧都不必介怀,跟着月亮走吧,自会走到柳暗花明处,自会走到鸟语花香间。
9.文章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10.请结合语境分析第⒁段中画线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绺一绺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
11.请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12.这篇文章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9.①母亲教育闯了祸的哥哥要像月亮那样清白做人;②母亲用月亮也有圆缺来开导遇到情感变故的姐姐;③母亲在去给父亲送吃的的路上看到从乌云缝隙中窜出的月亮,一下子变得坚强乐观。 10.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在夜晚穿透乌云时的明亮,侧面烘托母亲经历了家庭困难却依然内心坚定,表现了母亲坚韧乐观的性格。
11.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柔和,突出了母亲严而有爱的教育效果。 12.【示例】遭遇困境时要学会勇于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坚信光明定会到来。
【解析】
9.本题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考查。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一定要以母亲为陈述对象,概括母亲所做的具体的事。文章1~5段叙写母亲教育闯了祸的哥哥要清白做人;6~10段叙写母亲开导遇到情感变故的姐姐;11~14段叙写母亲和“我”在去给父亲送吃的路上看到月亮而得到的生活启示。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10.试题分析: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结合本文内容来看,语句“一绺一绺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首先是个比喻句,把“月光”比作“利剑”,把“黑夜”比作“袍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穿透乌云时的明亮、耀眼。同时运用这一景物描写,又侧面烘托母亲经历了家庭困难却依然内心坚定,暗示了母亲坚韧乐观的性格。作答时,不能忽略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以及主题的作用。
11.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语句“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把“母亲的目光”比作“月光”,又把“月光”比作“白油漆”,生动传神地写出母亲对哥哥的严而有爱的教育,形象地表达了母亲的教育效果。据此理解作答。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类试题实际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这样的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叙写理由,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说有力。文章标题是“我们跟着月亮走吧”,启示人们要学会勇于面对困境,坚信光明的到来。作答时可联系生活实际,阐述在人生道路上的遭遇困难时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来谈认识。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