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

文档属性

名称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10 10:2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 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 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2、重点难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好动,好奇,求知欲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诗词教学,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还要在积累、感悟、运用中继续提高他们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4教学过程
【导入】以竞猜形式引出词作者
教师介绍著名学者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以竞猜形式引出词作者,导入《水调歌头》。
说明:以竞猜形式叙述适合学生心理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打动学生,较快走近作者、走近词作。
【讲授】
1.作者介绍:苏轼(1037- ( http: / / www.21cnjy.com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 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文集》等。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 ( http: / / www.21cnjy.com )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3、朗读体会
三分诗,七分读。诵读是解读诗歌、走进诗歌艺术殿堂的金钥匙。
诵读诗词的要求:
1、字正腔圆。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4、疏通文意
自由读后,谈谈感受:引导学生从苏轼的角度谈谈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教师给予评价。
明确:丙辰年的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秋夜,孤身在密州的苏轼一边饮酒,一边赏月。他端起酒杯,遥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于是,只好在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我陶醉,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 夜色渐渐的深了,月亮还是那般明亮,他回到了房里准备休息。只见那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又慢慢贴近雕花的窗户,却照得我无法入眠!他想:那可人的月亮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又圆又亮?哎!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永久圆全。既然如此,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吧!
5、品味探究
1、解读小序,明确“中秋”“达旦”“大醉”“子由”词语的意思。
问题:小序部分有什么作用?
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背景和写作目的。“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2、品味词句,体会诗情。
1)诵读全词:女生读上半阙,男生读下半阙。(要读出情景交融的意味)
2)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够表明作者情感的词句,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点拨。
明确: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3、师生共同完成对词文重点语句的理解。
(1)读词的上阕: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点拨:“我欲乘风归去”,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2)读词的下阕:
①思考:“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提示: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②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这三句用常事常规来自我宽解:人生并非没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需伤感。这种演绎自然合理,阐释悲欢离合,意境豁达,更由情入理,令人玩味不尽。
③体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师点拨长久与婵娟,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表达了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但愿人人健康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色。
引发:好的作品能让我们更好更多地读出自己所思所悟的东西。
6、总结概括
这首《水调歌 ( http: / / www.21cnjy.com )头》是苏词代表作之一,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7、拓展迁移
联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中的诗句,以“我从……中,读出一个……的苏轼……”的句式写一段话,谈学习体会说一说你眼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人。
说明:感悟苏轼胸怀大志、豪迈洒脱、坚强刚毅、旷达乐观的精神,提升学生思想境界道德修养。
8、【作业】巩固积累 加深理解
1.背诵默写《水调歌头》;
2.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完成一篇500字课后练笔。
【讲授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上阕——望月问天(抒发人生感慨)
坚强刚毅 旷达乐观
下阕——对月怀人(抒写离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