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分章节阅读练习
《小引》
1.鲁迅在《小引》中曾说:“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作《 》。”
2.《野草》编定后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 》,鲁迅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叫《 》。
《狗·猫·鼠》
1.《狗·猫·鼠》中作者小时候床前贴的两张花纸是“ ”和“ ”。
2.《狗·猫·鼠》中有关猫的故事有德国童话猫狗成仇、 、中国古代“猫鬼”的故事、猫教老虎本领的故事(祖母讲的)。
3.《狗·猫·鼠》是鲁迅针对“ ”的攻击所写的,嘲讽了他们散布“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玩弄”弱者、“配合时候的嗥叫”“一副 ”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这篇文章表现了对 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
1.《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说的“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指的是 。
2.《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追忆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 、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 》,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3.鲁迅对长妈妈的敬意完全消失,是因为 。
4.《阿长与<山海经>》全文记叙了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的女工阿长的几件事: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这些内容是以 为线索组织安排的,刻画了一个 的劳动妇女形象,表达了“我”对阿长的 。
《二十四孝图》
1.鲁迅先生认为“可以勉力仿效的”是“子路负米”“黄香扇枕”“ ”之类。认为“可疑”的故事是“ ”;认为“有性命之虞”的故事是“卧冰求鲤”;而最为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 ”“ ”两个故事。
2.《二十四孝图》中“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 ”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王祥的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 ”的故事。
3.“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句中“麻胡”之说出自《 》,上面记载给隋炀帝开河,蒸死小
儿的麻叔谋。所以北京现在常用“ ”这句话来恐吓孩子们。鲁迅先生的这段文字指出了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的危害之大。
《五猖会》
1.“五猖”又称“五通”“五圣”,是民间信奉的财神。据传,明太祖为安抚战役亡魂而立五圣庙,后被奉为财神。绍兴人称它们是 、 、 、 、 五种动物之精。
2.“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段话出自《五猖会》。本文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 ,父亲却要“我” ,这让“我”感到痛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 。
3.他记扮《水浒传》中的人物:“黑矮汉”指的是 ,“头陀”指的是 ,“胖大和尚”指的是 ,“黑大汉”指的是 。
《无常》
1.在《无常》一文中,鲁迅说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 ”,黑无常又叫“ ”,人们喜爱的是“ ”。 是一种有人情味的鬼。
2.《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现对看迎神赛会、看戏等事情的回忆,如《 》《 》。
3.《玉历钞传》上还有一种和活无常相对的鬼物,装束也相仿,叫作“ ”。
4.《无常》通过无常这个“ ”和现实中的“_”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5.在《无常》中,鲁迅提到了两种绍兴的地方戏,它们是“ ”和“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写了 和 的生活两部分,文章抨击了当时的 制度。
2.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我”就会用闰土的父亲传授的方法捕鸟,所得的是 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3.书塾先生家的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匾名是“ ”;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4.鲁迅上课时常趁先生不注意用荆川纸描像,画得最多的是《_》和《 》
5.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 ”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父亲的病》
1.《父亲的病》重点回忆了“我”与两位“ ”打交道的过程,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 的实质。
2.《父亲的病》中为父亲开出荒唐药引的医生是 。
3.鲁迅在《父亲的病》中觉得在父亲临终时照习俗 ,是对父亲最大的错处。
4.据舆论说,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 。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
《琐记》
1.“好。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出自鲁迅的《 》一文。作者在文中提到离开故乡后起初选择了无须学费的 ,因为感到“不合适”和“ ”,他随后又考入了 。
2.鲁迅是在阅读《 》时首次认识“赫胥黎”,接触“物竞”“天择”论,知道“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的思想的。
3.《琐记》中引用《 》中的诗句“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形容毕业后的学问水平。
4.《朝花夕拾》中的《琐记》记叙了鲁迅为了寻找“别一类人们”而到 求学的经历,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文中记述了作者最初接触进化论时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 》的情景,表现了作者探求真理的强烈渴望心情。
5.“我”到日本去留学,向曾经游历过日本的前辈请教,他让“我们”带上 和 ,结果完全无用。
《藤野先生》
1.《藤野先生》讲述了鲁迅早年在 (国名) (地名)留学的经历。当时鲁迅就读的学校是_,藤野先生是教_学的老师,名叫 。
2.《藤野先生》详细地叙述了“我”与先生相识、 、相别的过程,表达了“我”对藤野先生的 之情。
《范爱农》
1.“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体现了作者鲁迅对 心忧国事不为民众理解、终致消亡的悲剧命运的 之情。
2.鲁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的路上特地交代了 、两个地方。
3.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了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 。
4.鲁迅同范爱农是在日本 (地名)第一次见面的。
《朝花夕拾》分章节阅读训练(学生版)
5.范爱农的老师 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 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但是范爱农 。
6.关于范爱农的死,鲁迅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 ,不容易淹死。
7.《范爱农》先讲述了“我”早年在_(国名) (地名)与范爱农初识时因为误会而鄙视他,为后文解开误会,写他的热心埋下了_。全文运用 的写作手法,生动鲜明地突出了范爱农 的性格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后记》
1.《二十四孝图》原文中未提及,由《后记》中补充的“孝道”故事是 。
2.《朝花夕拾》正文后的“后记”是 。
《朝花夕拾》第一周 阅读计划(快速通读全书)
阅读范围:用一周的时间快速通读全书,重点研读小引和后记。
阅读目标:对本书有整体的认识,大致了解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训练任务:写阅读梗概,把握每一篇章中的主要事件或主要人物。
《朝花夕拾》第二周 阅读计划(怀念师长故人)
阅读范围:《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
阅读目标:品味鲁迅从幼年时期到青年时期,身边的师长、亲友这些普通人身上朴实、善良、高尚的情操,感受鲁迅对这些人的真挚感情。
重点思考的问题:《阿长与<山海经>》中刻画阿长的写作方法;《藤野先生》中鲁迅对藤野先
生前后不同的认识;《范爱农》中造成范爱农悲剧命运的原因。
训练任务:完成阶段训练(一)
阶段训练(一)
(《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
一、填空题
1.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 。阿长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她寻购、赠送作者渴慕已久的绘图的 ,作者因此对她充满了 之情。
2.《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多篇文章都提到了同一位平凡的妇女 。她虽然有“睡觉摆大字”“喜欢切切察察”的缺点,却因给“我”买了一本书而令“我”终生感激。“买书”这件事出自 ;她的一句话让“我”“决心和猫们为敌”出自 ;她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出自 。
3.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 。
4.《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藤野先生》是其中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仙台学医的生活,其中的“_事件”和“ 事件”令他感受到身为弱国国民的屈辱,同时也看到了国人的麻木,这使他产生了“ ”的想法。
5.《藤野先生》一文回忆了“我”在日本留学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交往的几件事:①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② ;③关心“我”的解剖实验;④ 。
6.范爱农与鲁迅初次相见是在 (地点),初识范爱农,鲁迅有两次摇头,第一次是因为 ,第二次是因为 。
7.范爱农的老师 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但是范爱农 。关于范爱农的死,鲁迅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 不容易被淹死。
8.范爱农的一生是个悲剧,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二、选择题
9.下列对文章《阿长与<山海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体现了她的无知,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厌恶之情。
B.作者对阿长的新的敬意主要由阿长为他买《山海经》而生发。
C.在作者眼中,阿长是“确有伟大的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
D.“这四本书,乃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凝聚了阿长对自己的爱,当时给了自己非常大的震动。
10.《朝花夕拾》中,阿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不是阿长的性格特点的一项是()
A.迷信 B.不拘小节 C.马虎 D.朴实
11.下列对《藤野先生》一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在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个穿着不拘小节的人。
B.藤野先生对学生一视同仁的态度,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C.藤野先生影响了鲁迅的一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先生对鲁迅倾注了无私的爱。
D.藤野先生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他听说中国人敬鬼,所以不让鲁迅上解剖课。
12.《藤野先生》中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 B.老师不重视自己。
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 D.学医太难且无用。
13.“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
A.孔乙己 B.范爱农 C.藤野先生 D.寿镜吾
14.关于阿长和范爱农这两个人物,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因为阿长经常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所以“我”觉得她似乎有“伟大的神力”,并对她有了“新的敬意”。
B.阿长曾给“我”买来了“我”渴慕已久的绘图《山海经》。
C.《范爱农》一文中,范爱农一开始对鲁迅的态度很不好,总是反对、针对鲁迅。
D.范爱农失业,穷困潦倒,后在与朋友坐船看戏回来的路上,落水而亡。
三、简答题
15.师者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结合《藤野先生》,说说鲁迅从藤野先生身上学习到了哪些品质。
16.作品中的人物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作者在人物身上往往倾注了自己复杂的情感。试从下面两个人物中选取一人,结合相关事件分析作者对此人物的情感。(100字以内)
范爱农 阿长
四、片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的小题。
①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②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选自《藤野先生》)
17.作者把丢失藤野先生改正的讲义说成“不幸”的原因是什么?
18.“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就文段来理解,这里的“性格”具体指的是什么?
19.邹韬奋先生在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发表了只有一句话的演讲:“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请结合所学内容,说说这句演讲词表达的意思。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农!”
“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
“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
20.“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中的“那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情?请简述事情的经过。
《朝花夕拾》分章节阅读训练(学生版)
21.范爱农后来的结局是怎样的?作者揭示其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的目的是什么?
22.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范爱农是个怎样的人,以及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朝花夕拾》第三周 阅读计划(追忆成长经历和意趣)
阅读范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父亲的病》《琐记》
阅读目标:了解鲁迅成长历程中的各种事情,感受当时的世态人情和社会风貌,感受鲁迅对往日时光的眷恋及思考。
重点思考的问题:品味百草园之趣,感受人物细节描写,圈画品读刻画寿镜吾老先生形象的语句;找出《五猖会》中表现鲁迅对五猖会的态度的语句,并探索鲁迅感情的变化;圈画出《父亲的病》中描写两位“名医”的语句,思考鲁迅通过描写两位“名医”的行医态度揭示了怎样的实质;分析《琐记》中衍太太的形象,了解鲁迅的求学经历。
训练任务:完成阶段训练(二)
阶段训练(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父亲的病》《琐记》)
一、填空题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记叙了 和 两个地方给儿时的“我”留下的回忆,“从······到······”表明全文是按 顺序写的。
2.《朝花夕拾》中的妇女形象不多,除了阿长,还有 ,她的形象出现在《_》和《 》中。小时候,鲁迅认为她是一个_的人,长大后却逐渐发现她是一个 的人。
3.作者在《琐记》中提到自己离开故乡的原因是 。后来在 学堂里,看新书的风气流行起来,作者知道了《 》,首次接触到赫胥黎、苏格拉第等人的思想。
4.在《朝花夕拾》中,“我”正欢呼雀跃地准备去看五猖会,父亲却突然要求“我” (填事件),让“我”失去了看会的兴致。
5.“我”在看五猖会这一情节中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期待一 - 。
6.“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这是父亲临终时 (人物)说的。而 一事,让作者后来觉得自己当时的做法是“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7.《父亲的病》中,作者通过写“名医”的用药、药引、诊费等,揭露了“名医”
的实质,表达了对“名医” 的。
二、选择题
8.下列对名著《朝花夕拾》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朝花夕拾》是鲁迅所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共十篇。在《莽原》半月刊发表时原名为《旧事重提》。
B.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讲了“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C.《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有对迎神赛会等情节的回忆,如《五猖会》一文中,鲁迅写了自己同父亲看五猖会时的热闹场景,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D.鲁迅背完父亲规定的《鉴略》内容后,终于可以去看五猖会了,但他没有像先前那么喜悦、激动了。
9.下列对名著《朝花夕拾》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花夕拾》由1926年鲁迅先生先后撰写的十篇回忆性散文组成。
B.《朝花夕拾》中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C.鲁迅,原名周作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小说有《朝花夕拾》《呐喊》,散文诗集有《野草》。
D.《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10.“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外貌描写中的“他”是()
A.寿镜吾 B.藤野先生 C.陈莲河 D.叶天士
11.下列对《琐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琐记》追忆叙述了鲁迅为了寻找“别一类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
B.《琐记》描述了当时的海军雷电学校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C.《琐记》记述了作者如饥似渴地阅读《进化论》的情景,表现出作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D.《琐记》记叙了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
12.你的同班同学读完《五猖会》后有以下收获,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猖会》中反映的鲁迅先生经历的家庭教育问题,无法丰富我们对鲁迅先生童年的感知。
B.《五猖会》中描述了鲁迅先生许多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场景,其中有快乐,有迷惘,也有温暖的回忆。
C.《五猖会》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我们可借此了解一些鲁迅先生童年时期的生
活和心路历程。
D.《五猖会》可与其他叙述或提及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作品联系起来阅读,还可以结合相关传记资料或评论阅读,这样可以消除阅读中的障碍。
三、简答题
13.鲁迅善于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个性。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寿镜吾老先生读书时,寥寥几笔就把老先生描写得惟妙惟肖。阅读文章,说说你从文中读出一个怎样的老先生。
14.《父亲的病》中写到了衍太太。请写一件与衍太太相关的事,并说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片段阅读
(一)阅读名著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像。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不到那里去大约有十多天。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选自《琐记》)
15.文中的“她”指衍太太。请结合本篇及《父亲的病》中与衍太太相关的事迹,概括并分析其形象特征。
16.从衍太太对待孩子的方式来看,你有什么启示?
(二)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