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谨言箴曾国藩三缄其口
守口如瓶
沉默是金
祸从口出
言多语失
静坐常思己过
闲时莫论人非
逢人只说三分话
不可全抛一片心
谨言 这些成语共同传达出一个什么信息呢
1.箴:古代常用的规劝他人或警示自己的一 种文体。
2.箴文价值:都为家教、治学、修身、养性、处世、居官之用。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晨钟暮鼓之警;说理至切,举事至赅,择词至精,成篇至简;字字沁人心脾,言言落人肺腑。
文体常识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晚清权臣,古文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28岁中进士,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生平简况
古文、诗词造诣高,既秉承了桐城派风格,更创立了晚清湘乡文派,著有《曾文正公全集》,包括《家书》、《日记》、《读书录》等。
文学简况 他生活在清王朝由盛及衰内忧外患的动荡年代,由于他等人的力挽狂澜,使得清王朝苟延残喘。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近代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政治生涯背景简介 出身寒门、秉性纯朴的曾国藩,成为高官后,每日自修、自省、自律,严加修养一言一行,立下十二条日课:主敬、静坐、早起、读书谨言等。并于1844年,模仿韩愈的《五箴》,也写了一篇《五箴》,高悬于书房内。
《谨言箴》即为五箴之四,篇幅短小语言精练。
原文欣赏 谨言箴
曾国藩
巧言悦人,自扰其身。闲言送日,亦搅女神。
解人不夸,夸者不解。道听途说,智笑愚骇。
骇者终明,谓女贾欺。笑者鄙女,虽矢犹疑。
尤悔既丛,铭以自攻。铭而复蹈,嗟女既耄。 作者在文中指出哪些是言谈的大忌?
目的是什么?“巧言”“闲言”“夸言”“传言”“铭言”都是言谈大忌
目的:告诉我们要“谨言,慎言。”阿谀谄媚、满脸堆笑口蜜腹剑光叙不行
罗竹林在吝啬鬼谷大肚家当长工。谷大肚为了使长工少吃饭菜,每顿吃饭时总要同长工们叙叙闲话。这一天吃饭时,谷大肚“叙”起了光绪与道光两个皇帝。
罗竹林忙说:“光绪的老爷爷是道光,依我看,光叙(绪)不行,还是倒(道)光好!”说完,把桌上的几碟菜全倒进了几个长工的饭碗里。
曾参杀人这则故事告诫人们:
不要轻易地去传播流言。最害人的就是那些不负责任的传言,以讹传讹,伤害他人还不自知,竟以为言之凿凿。由此可以看出:道听途说,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可怕的。
三人成虎
这句成语,乃 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
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
必须经过细心考察 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战国策 》《三人成虎 》
----本文的铭言不仅指铸刻下来用来警戒自己的文字,更指虽作铭文告诫自己却出尔反尔、屡次不改的“铭文”背后的一种行为。作者希望自己或他人能认识到错误并改正,不只是仅仅作铭文而已。“巧言”“闲言”“夸言”“传言”的害处大家都明白,但是作者为什么要反对铭言呢?
《后汉书·耿合传》
意思是说
一个人无论做多么艰难的事,只要有雄心壮志,不懈努力,就能够成功。反之,若一个人胸无大志,就是再立下宏图大志也是枉然。有志者事竟成
无志者事事空------刘秀 ---从反面入手,以“言”为纲,反对“巧言”“闲言”“夸言”“传言” “铭言”,从而恰到好处地表明了自己“谨言”的主张。 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论述“谨言” 的?
巧言------扰身
闲言------扰神
夸言------扰涵
传言------扰信
铭言------扰生
反面 入手
谨言
慎言板书设计
读书拓展读下文,结合本课谈谈在主张言论自由的今天,你对如何“说话”是否有了新的看法?
谨言慎行 君子之道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
宁拙无巧。
- - - -《菜根谭》
注释:①愆尤:指责归咎。②骈集:连接而至。③訾议:有非议、责难。④丛兴:纷纷到来。
-----谨言慎言,言多必失。夸夸其谈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作业布置
实际动笔:默写《谨言箴》 并书写300字的心得。
读书推荐:阅读韩愈《五箴》、阅读曾国藩《五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