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上第五单元第9课时 解方程(3)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五上第五单元第9课时 解方程(3)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9-29 13:5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解方程(3)——例4、例5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继续教学解方程,包含了例4、例5两个例题。例4通过图示,让学生列出形如ax±b=c(a≠0)的方程,并强调了解这个方程的关键是先把ax看作一个整体,从而根据等式的性质去求出ax的值,即转化成了前面学习过的例2。例5是解形如a(x±b)=c(a≠0)的方程。这个方程的解法可以仿照例4的思路,先把小括号内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也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将原方程转化为例4的方程再求解。
2.学习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能熟练地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ax=b(a≠0)的方程,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要解的方程较之前面的稍复杂,但与前面也是有关联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是能够解决的。
3.核心素养目标
(1)巩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知识,会解形如ax±b=c(a≠0)与a(x±b)=c(a≠0)的方程,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写法;(2)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解方程的经验,体会化归思想,提高运算能力;(3)培养规范书写和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4.学习重点难点
(1)解形如ax±b=c(a≠0)与a(x±b)=c(a≠0)的方程;(2)理解解此类型方程的关键——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复习旧知。教师活动1课件出示:学生活动1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举手汇报。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两道习题回顾旧知,为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环节二:教学例4。教师活动21.课件出示教材P69例4。2.组织学生看图,找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3.组织学生探究此类方程的解法。(1)自主尝试探究:这个方程和前面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请你们试着算一算,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2)说一说:解方程时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如何解决的?(3)x=12是方程的解吗?请你们检验一下。4.做一做:完成教材P69“做一做”第1题。学生活动21.学生通过看图得出:3盒铅笔的支数+盒子外的4支=40支,根据这一数量关系可以列出方程3x+4=40。2.学生尝试解方程,并在小组内交流思路。3.学生举手汇报、交流,明确解这一方程的关键是先把“3x”看作一个整体,根据等式的性质1,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4。3x+4=40 解:3x+4-4=40-4 3x=36 3x÷3=36÷3 x=124.学生检验,发现x=12是正确的结果。5.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举手汇报。活动意图说明:在学生列出方程后,通过提示“这个方程和前面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想到可以将“3x”看作一个整体,从而求出“3x”的值,这样方程就转化成了前面学习过的知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迁移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环节三:教学例5。教师活动31.课件出示教材P69例5。2.自主尝试探究:这个方程和前面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你是怎样解的。3.组织学生检验x=20是不是正确的解。4.比一比: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区别是什么?学生活动31.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举手汇报:方法一:先把小括号内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2(x-16)=8解:2(x-16)÷2=8÷2x-16=4x-16+16=4+16x=20方法二:运用乘法分配律将方程进行展开。2(x-16)=8解:2x-32=8 2x-32+32=8+32 2x=402x÷2=40÷2x=202.学生检验,发现x=20是正确的结果。3.学生对比、分析,发现:两种解法的相同点是都要用到等式的两条性质,区别是第二种解法还运用了乘法分配律。活动意图说明:有了例4的经验,例5出示方程后,鼓励学生自主解决,让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掌握解此类方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环节四:当堂检测。1.基础性作业。(1)完成教材P69“做一做”第2题。(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2.发展性作业。(1)完成教材P71练习十五第10题。(2)解稍复杂的方程。 ①x等于多少时,(12-2x)×3的结果是7.8?②x等于多少时,(3x+0.6)÷4的结果是0.6?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各种练习,进一步巩固解方程的知识。环节五:课堂小结。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环节六:课后作业。完成《新领程》或《学练优》本课时的习题。
6.板书设计
解方程(3)例4 例5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