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上第五单元第14课时 实际问题与方程(5)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五上第五单元第14课时 实际问题与方程(5)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9-29 13:5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实际问题与方程(5)——例10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教学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例10是以两个物体相向运动为背景的实际问题,所得的方程和前面学习的例8相同,是两积之和形式的方程在新情境中的应用。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在算术中称为“相遇问题”。过去教学相遇问题时,常常强调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四个要素”,即出发地点、出发时间、运动方向、运动结果。由此引出很多变式,由于很多变式都能归结为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所以只选其中一例,旨在引导学生将所学方程应用于新的情境。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经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学习了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会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因此,这节课要多给学生审题、探究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过程,理解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数量关系,能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2)经历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模型思想;(3)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学习重点难点
(1)会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2)理解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数量关系。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复习旧知。教师活动1师:谁来说一说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学生活动1学生回忆,然后举手汇报: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提问启发学生回忆、再现速度、时间与路程间的数量关系,为探究新知作好铺垫。环节二:探究新知。教师活动21.课件出示教材P78例10。2.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3.组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1)组织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找其中的等量关系。①谁能给大家演示一下什么是相遇吗?②请同学们试着画图分析一下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2)组织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①想一想:小云和小林骑的路程分别是多少呢?怎么求呢?②请同学们列方程解决问题。③根据你们求出的x的值,谁能说一说这两人是何时相遇的?4.组织学生回顾、反思解题过程。(1)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你有什么收获?(2)教师针对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学生活动21.学生读题,获取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2.学生举手上台演示。3.学生尝试画图,并举手汇报:先统一单位,200m=0.2km,250m=0.25km,所以小云的速度是0.2千米/分,小林的速度是0.25千米/分。根据线段图,可得出本题的等量关系:小云骑的路程+小林骑的路程=总路程。4.学生小组内思考、讨论,发现:由于小云和小林是同时出发的,所以他们相遇时行驶的时间是一样的,那就可以假设两人x分钟后相遇,这样小云骑的路程可以表示为0.2xkm,小林骑的路程可以表示为0.25xkm。5.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0.2x+0.25x=4.5 0.45x=4.5 0.45x÷0.45=4.5÷0.45 x=10 6.学生根据出发时间推算,两人9:10相遇。7.学生回顾解题过程,举手发言:(1)通过画线段图可以清楚地分析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2)这里要用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来列方程。活动意图说明:在学生获取信息、理解题意后,让学生自行构造直观,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为列方程解决此类问题找到依据,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环节三:当堂检测。1.基础性作业。完成教材P80练习十七第9、10题。2.发展性作业。(1)在一次运动会的男子5000米比赛上,第一名的平均速度是4米/秒,最后一名的平均速度是3.6米/秒。开跑多长时间后第一名领先最后一名200米?(2)王叔叔和张叔叔周日同时骑车从市内的北大街出发,去郊区游玩。经过2小时后,王叔叔在张叔叔前面3.6km处。张叔叔每小时骑行13.5km。王叔叔每小时骑行多少千米?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新知的运用和掌握。环节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环节五:课后作业。完成《新领程》或《学练优》本课时的习题。
6.板书设计
实际问题与方程(5)解:设两人x分钟后相遇。 0.2x+0.25x=4.5 0.45x=4.5 0.45x÷0.45=4.5÷0.45 x=10 答:两人9:10相遇。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