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9 16:0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
日食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诗经》
《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哈雷慧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诗经》中记载的日食,这是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秋七月,
有星孛入于北斗。
——《春秋》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夏朝
商朝
战国
夏历
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小月29,闰年增加一个月
测定出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2.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3.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4.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5.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
6.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7.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8. 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
9.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10.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11.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12. 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传说时代
战国
神农尝百草
扁鹊发明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含义:
发现:
内容:
意义:
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时间:1899年;地点:河南安阳;
人物:王懿荣。
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已经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口耳相传
结绳记事
朱书符号陶壶
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青铜器,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的,但出土的青铜因为时间流逝和化学变化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因此被称为青铜。
四羊方尊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四羊方尊,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是我国现存商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它造型雄奇,寓动于静。最突出的、尊的腹部四角铸有4只大卷角羊,羊背和胸部饰有鳞纹,前腿为长冠鸟,圈足上饰有夔kuí纹。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铸品,在安阳殷墟发掘,工艺精深 ,体积巨大,它高达133cm,口径79.2cm, 重达833kg ,是世界上最大青铜器,堪称世界第一。当时,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两三百人同时操作。 这个鼎反映了奴隶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和劳动人民高超的创造力。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三星堆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的关系。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鬲(lì)
簋(guǐ)
盂(yú)
敦(duì)
食器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斝(jiǎ)
觚(gū)

酒器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水器

匜yí
罍léi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武器

钺yuè

三、《诗经》和“楚辞”
地位:
内容:
价值:
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
300多篇诗歌,分为“风”“雅”“颂”;关注现实。
《诗经》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节选自《诗经·秦风·无衣》
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协助、共同抗敌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三、《诗经》和“楚辞”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
代表:屈原《离骚》
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楚辞·离骚》
课堂小结
夏商周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在其领域具有奠基地位,对后世天文、历法、医学、文学和文字等的演进与赓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是后世科技和文化发展的源头之一。